蒙古文化元素
蒙古有什么文化吗?蒙古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是什么呢?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蒙古文化元素的相关文章。
蒙古文化元素
蒙古的文化瑰宝
呼麦始终没有失传,一直在内蒙古地区民间传承
由内蒙古申报的蒙古族传统喉音艺术呼麦申遗成功,很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感到非常诧异。按照规定,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有一个先决条件:所申报的项目在申报地区一直以原生态形式传承,且没有失传。然而,一些人们一直认为,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呼麦曾经在内蒙古失传了近一个世纪,上世纪90年代才从蒙古国引进。是这样吗?面对外界的质疑,呼麦申遗团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20世纪90年代,呼麦的一种形式——带有“哨音”的“高音呼麦”,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后迅速流行。这个被蒙古国称之为呼麦的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神奇艺术,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广泛关注。正当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学唱从蒙古国传来的呼麦时,在锡林郭勒草原的深处,当地牧民也在表演一个叫“潮尔道”的民间艺术。“潮尔道”也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演唱方式,由两人或多人进行演唱,其高声部是著名的长调,而低声部则是一种被称为“潮尔”的中低音伴唱形式。这种听起来与蒙古国的呼麦相似,但没有“哨音”的“潮尔”音乐,引起了乔玉光的注意。“潮尔”是不是呼麦的一种?乔玉光带领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开始对呼麦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在锡林郭勒草原北部世代流传的“潮尔”就是呼麦,更确切地讲,是低音或中音呼麦。
蒙古国的呼麦、新疆阿尔泰山蒙古族中流传的“浩林潮尔”与内蒙古“潮尔道”中的“潮尔”,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民间传承。由于内蒙古的呼麦一直没有从“潮尔道”中独立出来,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研究的缺失,致使人们普遍认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
抢救保护呼麦非常紧迫,能够承担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
“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人亡艺绝的事情时有发生。抢救保护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原生性呼麦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说。所幸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表示:内蒙古将严格按照呼麦5年保护计划,进行呼麦的田野调查、加强理论研究、实施传承人保护行动、健全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呼麦演出和比赛、加大对呼麦的宣传和建立专业数据库等工作,全力推动蒙古族传统文化瑰宝——呼麦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国把呼麦称为“国宝”,中国将呼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瓦人则把呼麦视为民族的魂。几乎所有拥有这种传统唱法的国家,都把呼麦的发掘和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
今天的欧洲已经有了成熟完善的呼麦保护组织,美国也有了“图瓦之家”这样的协会,以及呼麦学校。呼麦是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共同享有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并列为蒙古族最典型的文化表现形式,是蒙古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艺术表现。呼麦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新疆地区)、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区,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呼麦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呼麦,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保留原生态与借助院校教育发展
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撰文:“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本着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呼麦演唱艺术,繁荣呼麦艺术事业,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为宗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先生作为该协会会长、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呼麦艺术的弘扬和普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05年起开始了他的呼麦传承之旅。胡格吉勒图1999年开始拜蒙古国呼麦大师、国际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为师学唱呼麦。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1200小时的练习,随后便踏上了推广呼麦的艰辛之路。
胡格吉勒图认为,在竭力保留原生态呼麦的同时,呼麦也可以借助蓝调、摇滚等形式,融入现代元素,如图瓦就有“摇滚呼麦”,又如腾格尔的草原歌曲,也有长调、呼麦等蒙古族唱法的影子。事实上,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的适当融合,对于呼麦的传承十分有益。他建议,国内有条件的音乐院校可以借鉴蒙古国音乐院校的做法,设立呼麦专业,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呼麦。此外,作曲家多写一些中国的呼麦曲目。
日前,由内蒙古呼麦协会自筹资金,胡格吉勒图等呼麦传承人演唱录制的首张蒙古族呼麦专辑《天籁之声》出版,专辑遴选了《天驹》、《成吉思汗颂》等蒙古族代表性优秀曲目约30首。内蒙古呼麦协会秘书长金鹰说,协会成立3年来,培养了200多名呼麦艺术学生,组建了《蔚蓝之声》呼麦组合,使传唱了26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民歌演唱艺术后继有人。今年5月,《蔚蓝之声》呼麦组合在首届呼麦国际交流研讨会暨国际呼麦大赛上荣获三等奖,也是我国首次获得呼麦国际大奖。
蒙古的文化特征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国饮食文化
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著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因此,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社会、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当辛苦一天的牧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蒙古包里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蒙古族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蒙古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蒙古族食品。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的饮食与汉族饮食模式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八珍肴龙风,此出龙凤外,荔枝配江姚,徒夸有风味。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汉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记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奶与茶的结合“奶茶”,自古以来是蒙古民族喜爱的饮品。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现代住宅风水最注重的几大元素怎么说
☑ 客厅风水如何布置?要考虑这几个元素
☑ 装修中常见的风水元素
☑ 中原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蒙古文化指的是什么
☑ 岭南文化元素
- 上一篇:蒙古人吃马肉吗
- 下一篇:蒙古的族的特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