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建筑文化
一提起蒙古建筑,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蒙古包。除了蒙古包在蒙古还有哪些特色的建筑呢?一起来看看蒙古建筑文化是怎样的吧!
蒙古建筑文化
蒙古建筑都有哪些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的可纳二十多人休息;小的也能容纳十几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国内国外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各地流行以来,蒙古族建筑也在不同时期受到了国外建筑风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体现在罗马式风格、伊斯兰风格、藏式或藏汉结合的风格建筑的出现上。蒙古包的形式有古代、现代、民居、宫殿、生产用简易包等多种类型,但总体结构和造型基本一致,都是有圆隆型的顶部、射线状的上部、菱形与浅S型相结合的圆圈状周壁等几何图形组成,外部给人以有隆有直、有圆有弧、纯白清爽的直观印象。后现代建筑中大量出现的圆形和曲线形成功之作,往往令人联想到蒙古包的建筑美学潜质及其建筑创新源泉的现实性。
具体可参考天创智业城市设计院所做项目——新疆巴音布鲁克景区创A的巴音布鲁克小镇游客中心的建筑设计,它是蒙古建筑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上乘之作,非常值得借鉴!
蒙古包建筑特性
从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中提升出的知识和技术内容,我们发现有以下方面:
(1)迁徙与草场恢复。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所以在哈那的用料方面也有不同。土默特地区哈纳墙选用红柳或者竹木,新疆及阿拉善哈纳墙也多用红柳,而黑龙江毡帐则用桦树或柳,而外围包裹物所用材料各地也不同,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新疆地区盛产岌岌草,黑龙江地区多用桦皮,呼伦贝尔等东部地区因盛产芦苇,夏秋包芦苇。所以芨芨草、桦皮和芦苇等就成为这些不同地区夏季围墙的材料。另一方面,搭建蒙古包材料,是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底点。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之后,过不久,那里又是绿草如茵,生态很快得到恢复。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6)蒙古包结构的比例关系,哈那高度和椽子长度之比等于天窗直径与椽子长度之比等于0.615;柱高与基底直径比是0。6112;哈那斜高与椽子长度比是0。616。其比例非常接近黄金比例。这种认识的获得是最为神奇。
(7)蒙古包还承载着游牧民族关于力学的知识。图格吉扎布在研究中分析了蒙古包的扣碗形结构及其功能。他认为天窗形成蛋壳结构,相当于大梁,而它本身没什么自重,所以虽然强度不大,却可以稳固地支撑起蒙古包,而且,风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会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个低压区,所以蒙古包的炉子特别好烧。由于天窗的作用,乌尼杆受的是顺长轴的压力,而不是剪力,所以蒙古包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8)制毡技术和行业。蒙古包的产生、发展与其它技术如木工、制毡、制铁,防漏防潮等技术是分不开的,但围绕着蒙古包建筑派生出的技术和行业当属制毡技术。由于该建筑的哈那外围主要是毛毡,所以,推动这一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和兴起。"元朝政府中设有制毡的专门机构,工匠达数千人,制造毡房,地毯和各类不同花色品种的毡,据记载有入药白毡、剪绒花毡、脱罗毡、半入白矾毡、无矾百战、雀毛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袜站、白毡胎、回回兼容站、白厚毡等十三种之多。""覆盖在烟囱上的毛毡他们饰以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在门口,他们也悬挂绣着多种颜色的图案的毛毡;他们把着色的毛毡缝在其他毛毡上,制成葡萄藤、树、鸟、兽等各种图案"。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蒙古族传统建筑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 蒙古族传统建筑,是独一无二建筑功能体,其建筑文化和设计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建筑文化,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建筑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蒙古族传统建筑,其建筑思想、制度、文化观和形制等所呈现出的文化特质,是中国建筑文化体系中的 马兰花。
思考之一:蒙古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建筑的影响
蒙古族传统哲学思想是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对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格尔指出,某一特定哲学之出现,是出现于其一特定的民族里面的。恩格斯也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文化包含了所有的社会思考,也包含了哲学。哲学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无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
总体上看,蒙古族哲学思想表述形式,多感性、多形象表达,融情理于一体,激发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的热情,使哲学变为物质力量。
蒙古民族对外来哲学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态度,以儒学的"心性"看待蒙古族传统的天命论,形成"以诚应天"的哲学思维。
古代蒙古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蒙古族哲学社会思想处于较低形态的特点。蒙古族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中,属于发展中地区的民族哲学类型 。
把蒙哲史称之为广义哲学史,这与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联系。蒙古族文化有混沌、通融、结合的特点。它们之间都相互交错、相互结合、相互通融,构成民族文化的鲜明而生动的特色。蒙古族哲学思想把哲学、伦理、政治观点融于一体。
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就像吉尔·德勒兹和瓜塔里所说的那样,游牧空间是平滑的、开放的,其中的运动可以从任何一点跳到另一点,因而人们只要能打破成规,跨越挡在面前的一座一座高原的话,可以进入到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
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二为一,即"追求天人合一"。
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刚毅性;崇德性 。
在文化的特质方面,农耕文化隐喻了成熟、精深、高雅、大一统;游牧文化折射出兼容、多变、简朴、动态的特点。
在一个多元文化世界里,本来就没有统一的建筑本质,没有神圣的建筑,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们可以并且应该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它所要的建筑精髓,这就是建筑师所理解的建筑精神上的"教义"。
蒙古族建筑文化大致由三个层面组成:
(1) 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层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建筑文建筑文化构成
化事物。蒙古族建筑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要有先进生产力与之相适应,要生产适合人类追求的物质产品。
物质文化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最直接方式,凝聚积淀着制度文化和精 神文化的因素,是可感触到的人的文化观念的历史浓缩物。例如,的新旧建筑风格,是文化历史的缩影和文化心态的投射。从表面看来一组整体的建筑群,却可以十 分清晰地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文化历史层面。
马克思指出,精神在物资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正是崇拜的起点。
(2) 精神文化层
价值观念是建筑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在蒙古族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并决定着这个群体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方式 。
李约瑟在中指出,中国建筑贯穿着一种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从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观来看,蒙古族传统建筑尤其体现了这一特征。
(3) 制度文化层
制度是规范、标准、规则、法律、道德等,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蒙古族
建筑文化的形成就是从规范开始的,制度文化层具有强制性的要求。
蒙古包形制的"圆"。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文化层,例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蒙古族建筑是与其文化相契合的,其文化是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的。
简而言之,蒙古族建筑是"固化"了的蒙古族文化,并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作为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记载着民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演进历程。蒙古族建筑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是蒙古族文化的载体;蒙古族建筑与其文化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着建筑。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