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赣南红色文化

时间:2017-01-18 15:08:1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1999年7月,撤地设市,设立赣州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课本上的典型赣南红色文化代表。那么你知道赣文化是怎么样的吗?下面祥安阁就为你介绍有关赣南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章。

揭秘:赣南红色文化

揭秘:赣南红色文化

  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

  1929年1月,***、**领导的红四军从井冈山来到赣南,建立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

  叶坪出乎意料的美丽。一栋栋黄墙灰瓦的房子在一片绿意盎然下,显得生机勃勃,祥和宁静。“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里建有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部、外交部、土地部、财政部、内务部、工农检察部、教育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等十个部、局,管辖着分散在全国的苏区。

  

  出将军最多的兴国县

  在兴国烈士陵园,将军馆,我看到的最多的是一大堆的数字。当年全县23万人,有8.5万多热血儿女参军参战。孕育出54位功勋卓著的兴国籍解放军将军。

  兴国县土地革命时期全县人口23万余人,参加红军的有5.5万余人,参加支前的有3.8万余人,革命胜利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人民解放军军官就有54名,成为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同时兴国也是全国烈士较多的县份之一,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余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兴国县的干部创造了苏区第一等工作,该县成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模范县,***同志曾为此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题词。

  

  于都县红军长征第一渡

  1933年10月,国民党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根据当时形势,红军只能实行战略突围。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达于都地区集结渡河。于都县因“长征第一渡”而闻名于世。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支援红军,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木都拿出来架桥;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仅4天时间,就在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和布设了众多摆渡点,保证了八万多人顺利渡河。人们耳熟能详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就是描写当时百姓和红军惜别时的情景和浓浓的鱼水之情。

  站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前,似乎把我又带回到那硝烟弥漫、依依惜别的难忘岁月中。经历七十年的洗礼,于都河仍在静静地流淌,只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为将历史再现,如今重新建起了当年的浮桥。纪念碑附近建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面记载了当年准备长征以及大部队撤离后留守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当年所使用过的实物。

  

  “红色故都”

  瑞金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是“红色故都”,境内保存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总数达到18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就有15处,据统计,瑞金所保存的红色文化遗址居全国之首,现有40多个中央和国家部委在这里修复了前身旧址。主要集中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革命旧址群。

  

  中央苏区的南大门

  会昌县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是中共粤赣省委、省军区和会寻安(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所在地,***同志曾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同志在会昌山上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一不朽诗篇。寻乌县是***进行著名的“寻乌调查”,写作著名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地方,在这里,***同志首次在党内提出了“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阐述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宁都县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心,中共苏维埃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军委等领导机构都在这里成立,还发生过著名的“宁都起义”。1931年12月,国民党26路军在**党的帮助、指导下,赵博生、董振堂同志率领全军1.7万余人在这里举行起义,加入红五军团。大余县梅山、帽子峰和信丰县油山是中共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所在地,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项英、陈毅同志领导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开展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在大余梅岭,陈毅同志写下了《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著名诗篇。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海南红色文化
  ☑ 赣南客家文化城在哪
  ☑ 赣南客家民俗
  ☑ 赣南客家民歌
  ☑ 赣南客家文化
  ☑ 赣南堪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