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

时间:2016-08-23 17:01:5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赣南,即江西南部,是江西省南部区域的地理简称。你知道在赣南有哪些文化一直流传着吗?下面一起来看看赣南客家文化是怎样的吧!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概述

  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 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祖先崇拜

  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压黄氏除有总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方言文化

  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客家建筑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三县全境;信丰、安远两县的南部以及寻乌的个别地方,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赣县白鹭、石城的九十九间半等。

  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来时招待贵客用酒酿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风水文化

  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相传的口啤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又名杨救贫,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就在兴国三僚村隐居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刘江东,二人都是于都县人。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兴国三僚村也就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兴盛,名流辈出,如廖媛、谢世南、赖文俊、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不,机时且声名远播,甚至闻达于朝廷,奉诏为朝廷看风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选址设计者廖均卿,就是赣南人。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术向福建传播,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往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的漂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客家人心灵之中。

  人文精神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到赣南来,那山歌、那围屋、那擂茶、那风情······一定会使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客家人在不断的迁移和长期的客居生活中,逐渐地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并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动的。

  绚丽多彩的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生成时空

  客家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其根在中原,之所以分布于今中国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超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造就。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赣南自古至近代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通车之前,一直是沟通中原与闽粤及延伸至海外的主要孔道,素称“五岭之要会,闽粤之咽喉”。客家主源7个时期的南迁和回迁汉族人:

  汉人南迁始于先秦,客家先民及其文化发端于秦汉。二期始于东晋,因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有部分入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赣南是客家最早聚居地和发祥地即客家摇篮。三期肇于唐末,主因黄巢农民运动横扫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四期起于宋高宗南渡,赣南增设6县,客家两宋于赣闽粤发展壮大。五期自明末清初,赣南又增设崇义、定南、长宁等16县。六期从清同治年间起,不少客家分迁于广东南路和海南等地,而参与太平天国运动者在天京陷落后多逃匿边远山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七期是抗日时期,广东大批难民涌入赣州城及南片诸县定居,成为加入客家阵营“新群体”。

  上述移民浪潮是客家与客家文化生成和发展之源。早期客家先民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汉人徙居前,赣南是林荫深郁、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蛮荒地,时居少量的古越畲瑶等土著族。客家在这相对封闭的空间生存和发展,其文化活动表现,除因顺应和改造移垦环境而须吸纳土著族文化之长外,更多的是客观上促使了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固守与承袭。

  客家文化特征

  隋唐后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客家文化意识也同步凸现。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其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晋道教领袖葛洪在赣南开坛布道并着成千古奇书《抱朴子》,说明赣南时已汉化。唐赣州已有蜚声海内外的文化标志——郁孤台;马祖长期驻锡赣南弘法创丛林,成佛教中国化开山祖师;杨筠松南徙并定居赣南创传赣派风水文化,而成赣派风水祖师。重教兴学渐成风气,耕读并举为客家基本生活模式。宋孔宗翰创建八境与苏东坡创作八境诗使赣南成八景文化发祥地。时创建南安府学、赣州府学和9所县学,还建有石城琴江书院、南安道源书院和赣州濂溪书院。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号濂溪,讲学于南安道源书院和虔州玉虚观,传播理学使教育蓬勃发展。周敦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并勒石刻碑,至今赣州尚存濂溪书院并有濂溪路。其学生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声名与尊师齐并称“周程学派”。赣南成理学发祥地。理学、心学哲思的参天大树,庇护着客家文化的发展。

  重教兴学以赣县为例,宋有濂溪书院,明有阳明书院,清有爱莲书院、先贤书院、义泉书院等。这种承传自古代文化思想,主导于客家文化意识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由于时空的变迁有所削弱,而是因客家在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民族苦难和流移转徙的艰辛磨难,更加强化了。

  客家文化堪称中华正宗传统文化,因为源自赣南的“程朱学派”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后世客家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满文化等草原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异。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 》、《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 鞋 》、《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着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 ,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 ,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具、建筑之中。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政府搭个大舞台

  在宿州市旭东动物表演团团长杨致远看来,中国的马戏市场是块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的蛋糕。

  “全国上千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哪怕只拿出来一半,那能比现在的市场大多少?”杨致远说。

  杨致远只需要举几个小例子便能说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墨西哥“魔兽世界”、俄罗斯国家马戏团,年演出收入2亿美元,有的达到5亿美元。“一个马戏团,竟然能干过我们几百个马戏团的总和,我们不得不感到惭愧。事实上,无论从表演规模上还是质量上,我们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有感于此,2003年,杨致远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可容纳3500名观众的大型综合表演馆。首次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故事与大型动物表演融为一体,成为国内首创的艺术品牌。

  杨致远的观点得到了埇桥马戏非遗传承人、宿州市永乐动物杂技表演团团长杨恒军的赞同,他的马戏团1995年进入上海野生动物园后,马上量身打造了动物竞技、动物跑马等4部马戏大餐,如今,这个离市区30多公里的公园异常火爆,票价从50元涨到了120元,但是游客仍然觉得不过瘾,要求改进节目。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大城市的公园也出现了,杨恒军计划分阶段在几个大公园打造大型野生动物园表演场,配套最好的音响和灯光,打造品牌,他的这一想法如今已经在浙江金华动物园实现,先期投资达到了220万元。

  新兴媒介的出现,同样应该成为埇桥马戏的大舞台。“猴探长探案”、“动物王国奇案”、香港版“聊斋”……这些曾经打动过一代观众的影视剧,其中的动物明星竟然都来自埇桥的几个马戏班子。杨恒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埇桥马戏曾经与电影和电视剧都有过亲密接触,“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到去利用好媒体,这么几部有名的戏,除了饲养费和人员工资,我们全部变成了义务打工。”杨恒军不无遗憾:“从那之后,大家也就很少再愿意跟电影和电视打交道了。”

  如何让埇桥马戏再次走上大舞台?显然,靠这些民营马戏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来搭台。从2006年以来,宿州市以及埇桥区相关部门一直在做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马戏协会——“中国·埇桥马戏协会”,成员均来自埇桥区各民营马戏团,会议订立了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埇桥马戏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其中马戏产业的“五个一”工程格外引人注目,宋健介绍,“五个一”即一座马戏城,一个马戏培训中心,一座动物繁殖、饲养、驯化基地,一份马戏发展基金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现在,投资5000万元、占地200亩的马戏城已经开始规划。”宋健说。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