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时间:2016-12-05 16:07:57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客家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门学问,它们的服饰从形制来看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饰的特点,无论是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服饰文化还有许多的特征,你了解过多少呢?下面祥安阁就为你介绍有关客家服饰文化特征的相关文章。

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客家服饰的文化特性

  在长期逐步形成的观念习俗中,对于服饰的颜色,作为一种客家女服饰象征的符号,有它自身的一套规矩。如金黄色,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皇帝制服的专用色,百姓若用以做服装,便会有想“黄袍加身”的大罪,谁也不想去惹,客家服装中便无此颜色:深紫色,是官宦“紫袍玉带”的专用色,客家平民也不用;黑、白,玄、青、红、蓝便成了客家平民的常用色。在客家习俗中,红色象征喜庆、大红大绿搭配象征吉祥富贵、黑色蓝色象征严肃庄重、白色青色象征素雅高洁。

  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客家服饰的款式结构、首饰佩件、装饰图案,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来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灰色(一说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体现。

  客家服饰种类 

  服饰的分类,就其本义,包括“服”和“饰”两大类。“服”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衣服,分类方法五花八门。如,按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时间可分为春装、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装;按人体部位分为首服、体服和足服;按穿着场合分为常服和礼服等等。 

  “饰”指配饰,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按佩戴部位分类,可分为头饰、肩饰、胸饰、手饰、脚饰、佩戴饰等等。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 

  过去客家人不穿“底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分别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凉帽又称凉笠,与客家地区常见的普通竹篾斗笠相似,只是在帽沿四周缝有布帘。凉帽是客家妇女夏天外出劳作时穿戴,主要起遮阳、防雨之用。“冬头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头的手帕”。它由3个部分构成:条帕、抹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上端与抹额相接,用以遮盖整个头部;抹额用较厚实保暧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围裹在额头处;花带简称带子,上面绣有艳丽的图案,一般有2根,分别缝在抹额的左右两端,主要起固定作用。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暧御寒之用。为了防止头部感受风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时也会戴,只是把条帕去掉,仅系戴抹额和花带。 (风水:www.azg168.cn)

  客家服饰文化重要特征

  中原服装自古以来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宽松肥大。从先秦开始,我们的先人们总是深衣大袍,宽大博带。这种服装,穿着舒适,显得轻松潇洒。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胡服开始流入中原,其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 ,但主要流行于军中。汉服到了魏晋,本来就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加博大的方向发展。《晋书·五行志》中说:"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舆台成俗。"在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发现的东晋墓葬或的"竹林七贤图",阮籍和他的好友们个个大袖宽衣,足见魏晋名士的"博大"之风。唐宋以来,服饰肥大宽松的特征总的来说改变不大。客家人的服装,无论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人最常穿的大裆裤,更是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大裆裤腰间一定要摺叠几层才能系紧。过去闽西客家人中有一句笑话,说是"偷抓鸡,塞裤头",裤腰之宽,可塞入几只鸡,笑话本带夸张,但足见其宽大的程度了。宽松肥大,不束缚身体,这种离体式的服装,对于常年参加劳动的客家人,是极其舒适方便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满清以后的旗袍为何难以在客家人中流行了。

  从客家服饰的形制来看,它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饰的特点。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有关客家服饰方面的资料与实物,多为近现代时期的东西,但是它明显地继承了清以前中原服饰的传统特征。我们在闽西长汀县客家博物馆看到一双客家妇女穿的绣花女拖鞋,没有后帮,鞋尖向前促聚收缩,并微微上翘。这种样式,不由得使人想起新疆吐鲁番盆地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人女鞋(如图),二者鞋尖的形状极为相似。服饰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主要标志。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服饰也发生变化。就中原服饰而言,"汉冠唐巾,袍服直裰,屐屦皂靴,代有变迁"(清·金绍成《画学讲义》)。但是,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却多年无变化,或说变化不大。这恐怕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常年劳动,远离中原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大关系。艰苦的生活环境,低下的经济条件,穿着方面,则只能求得满足蔽体防寒的基本要求,因此无暇顾及汰旧更新谋求变化。只有民主革命之后,西风东渐,服饰才发生了很大改变,流行的西服,冲击着客家地区,一些有知识之士,穿用西化服装更是先着一鞭。至于改革改放之后,客家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得风气之先、地利之便,客家人的服装与它的经济腾飞一样,领导着新潮流了。不过,就传统服饰而言,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在文化意义上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古代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荀子·富国》篇中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衤朱 衤卷 衣冕,诸侯玄衤卷 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按照礼的规定,贵贱尊卑,长幼贫富,在服饰上都有鲜明的区别。天子穿的是朱红色的衮服,戴冕;诸侯穿黑色的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则只能戴白鹿皮做的皮弁,以素积为裳。所以《白虎通义》上说:"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衣饰,不仅用以蔽体御寒,也是"礼义"的物质外化,它成为封建礼仪的载体。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标志。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围,当他还任令尹之职时,就用了国君的服饰仪仗,有国君的威仪。卫国的北宫文子见了说:"楚令尹简直就像国君了。大夫用了国君的服饰,恐怕有篡位的意思了!"果不出所料,第二年公子围便杀了国君自立为王,这就是后来的楚灵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服饰仪仗,成了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服饰的违制犯禁,暴露出内心的企图。在古代,衣饰与身份不相称,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据说曹植的妻子违反制度,穿了不该穿的绣衣,曹操恰好"登台见之",于是"还家赐死"(《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注引《世说新语》)。曹操对曹植由宠爱有加到嫌而弃之,曹植的妻服饰违制,或许也是催化剂之一。所以各个朝代的《舆服志》,总是不厌其烦地制定出君臣上下、官民士庶的服饰规范和惩罚条例,原因即在于此。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大富豪面相特征大富大贵
  ☑ 巨富的面相特征看你有吗天生富贵命
  ☑ 大富巨富之人面相特征有哪些
  ☑ 天蝎座女生的真正性格有什么特征
  ☑ 射手男喜欢一个人的四大特征知道吗
  ☑ 双鱼女喜欢你的几个特征越来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