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
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有哪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你所了解的呢?关于海南的传统文化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
海南文化三月三的由来传说解析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与传说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说法一: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
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说法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小结:黎族三月三的说法是分好几种的,但是真实的我们都无法直接的分辨,哪一种是比较的真实的。有传说说黎族老百姓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还有关于乌鸦精的相关说,但是真正的真实想法我们都无从分辨。
海南宗教文化,具体你了解多少呢?
海南宗教
海南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五种宗教。全省现有信教群众约八万人,其中:佛教2万多人,伊斯兰教八千多人,天主教一千多人,基督教四万多人,道教约一万多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22个,其中佛教14个,伊斯兰教7个,天主教8个,基督教29个,道教1个。依法成立和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35个,道教目前尚无登记的宗教团体。
佛教
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宗派。大约唐朝中期的天宝七年(748年)禅宗传入海南。唐朝鉴真和尚曾到万宁东山岭传经。现有佛教教徒两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口、万宁、三亚、澄迈、屯昌等市县。1999年7月成立海南省佛教协会。
基督教
于清末(1881年)由美国长老会美籍丹麦牧师冶基善传入海南。1950年后,外籍神职人员离开海南,海南基督教活动由华籍神职人员主持。1954年各市、县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基督教基本停止活动,信徒转入家庭聚会。
1980年开始落实国家宗教政策,全岛基督教堂先后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教徒约1.2万人。1989年成立了海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海南省基督教协会,各市县都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现在基督教信徒有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口、万宁、文昌、澄迈、琼海、琼中、儋州、临高等市县。
天主教
于明末(1630年)从葡萄牙传入海南。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天主教活动基本正常。1995年礼请神甫刘国志。1999年我省培养了杨海龙神甫。现有信徒1000多人。现在全省开放天主教堂点8处。分布在海口、定安、临高、琼海、文昌等市县。1989年成立海南天主教爱国会、海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有关市县都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小组。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海南至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大约在十二世纪初期,回族的祖先就从阿拉伯、波斯湾及印度支那半岛进入海南岛的南部海岸。海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主要居住在三亚市凤凰镇(羊栏)的回辉、回新两个村庄,建有多座清真寺。全省现有信徒8000人。1991年11月成立了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1998年成立海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筹备组。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称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于唐代初期传入海南,并逐渐传遍全岛各地。解放后,海南正统的道教活动基本停止。2003年11月中旬,经批准建设定安文笔峰玉蟾宫道教活动场所。
小结:每个人的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新样子的信仰道教,只要不会伤害到其他人都是可以的。那么在海南地区最主要的还是佛教,其次是道教这两个宗教在海南信仰的人是比较的多的。
海南地域文化,打柴舞的文化你了解吗?
海南地域文化
海南省三亚市古称崖州,地处我国最南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在这个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小城,当地共有17万人口的黎族群众一直保存着一种具有极强娱乐与竞技成份的古老习俗——打柴舞。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打柴舞的艺术特点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又叫竹竿舞,表演时,场地上平放两根相距2-3米的长木杆,上面再横放上4-5对细木杆,相应人数的妇女在长杆两边对面跪坐,两手握住细木杆的两端,在统一的节奏中,合击双手中的杆或用它即击地面上的长杆,发出规律的声响。过去,舞者均为男子,在细木杆开合的间隙合着节拍,避开夹击,轻盈起舞,还边跳边模仿青蛙、猴子的动态,趣味横生。舞至高潮,妇女们起身,木杆也随之横于空间,舞者依然不受夹击,轻松地腾越而过,惊险美妙。如今,女子也进场与男子同舞,更为别致。近年来,在黎族打柴舞中,木杆也多改用竹竿,使音响更为动听并搬上舞台演出。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黎族打柴舞可谓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各族多有护尸舞,但黎舞与丧葬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打柴舞一种。经考证,打柴舞是如今发现的黎族古老的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艺术价值。黎族打柴舞具有成套的固定的跳法和专有名词。现黎族各舞蹈中,有成套的舞蹈内容、跳法和专有名词的仅仅打柴舞一种。
3、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由于打柴舞是用粗木棍、舞的全程是在上下、左右、交叉击木情况下完成的,故讲究击木者和舞者的配合、默契、胆量和身手、脚法的灵敏。稍有不慎则被击伤。古代,当地黎族人也利用丧葬活动跳打柴舞的机会,进行竞技性比赛。解放后,打柴舞经过加工,改编,流行于整个海南省,并列入部分高校、中专、中小学校的体育教材,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健身方式。
黎族打柴舞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而随着海南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发展,加之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如今,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打柴舞已迫在眉睫。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结:海南的打柴舞是海南的文化遗产,所以他们也是非常注重这个舞蹈的传承,有专门的舞蹈团同时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的名录之中。很多人去海南旅游的时候也会特别的注意以及特别的在意去看这个舞蹈。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2019年除夕这天海南人是这样过的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