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历史文化
河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织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河套文化,你知道河套历史文化是怎样的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河套历史文化
河套历史名人
傅作义在河套
傅作义接任绥远省主席后,鉴于连年动乱,土匪遍地,民不聊生,便向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案,并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在短短几年内,绥远面貌大为改观,为绥远抗战准备了条件。 1939年12月历经乌不浪山口血战,以缓解中原地区的军事压力。1940年3月下旬,傅作义将军指挥了收复失地的五原战役,为了彻底消灭来犯之敌,下令水淹日寇。 1940年在狼山县境,创建军耕农场,安置随军烈士家属和伤残官兵。利用丈余公田,在临河、五原、晏江、狼山等县创办了五个合作农场。1941年1、2月间,又提出“民养军,军助民,军民合作发展粮食生产”的口号,开展屯田活动。对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河套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1945年夏,傅作义请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到河套,进行从宁夏石嘴山到后套的黄河流速、降波、河床变迁等一系列勘察。积累了珍贵的治理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奋斗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由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先生1942年在抗日烽火中创办。
冯玉祥五原誓师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团和**党人刘伯坚、***等帮助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冯自任总司令。会场上唱起了北伐军军歌。歌声震荡着整个会场,又从会场传出去飘荡在塞外原野上空。在一片群情激奋的歌唱声中,大会发出《五原誓师通电宣言》,晓喻中外,传檄天下。誓师大会后,冯将军采纳中共领导人李大钊的建议,挥师西进,过宁夏,出陕甘,解西安之围。然后又挥师北上,进北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了伟大的北伐革命。
文姬归汉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等 。 董卓被杀,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打这以后, 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曹操统一北方后,想起了蔡文姬(其父因学冠天下而成为曹操的朋友),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来。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后来,蔡文姬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王同春
王同春勘测并成功完成的八大干渠和一条排水渠(乌加河)。他共在后套自行开大渠5道,支渠270多道,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清光绪三十年,他又受清政府委托开凿永济渠,该渠为后套第一大渠。在后套地区,他以识水性,谙地理,精疏浚闻名四方。 王同春一生勤奋过人,他终年奔驰于田野、察地势、辨土壤,所遇无不精思以求其理。因此,他对后套广大地区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情况,都十分熟悉。当地农民对他十分信赖。虽有“后套土皇帝”之名,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后套的开发者。
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
]秦王朝的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又开始不断侵扰汉朝边关。而在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未果发生平城被围事件后,匈奴更加事无忌惮,给新兴的汉王朝带来巨大的威胁。而后几十年,汉朝只能通过和亲等外交手段,来换取边境的和平,韬光养晦,为后续反击匈奴提供丰厚的国家物质力量。 汉武帝刘彻登基,此时汉朝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空前加强,对匈奴作战的条件成熟了。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并取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使之远遁荒凉的漠北,最终大闹欧洲去了。
蒙恬大破匈奴,修筑长城
秦长城 ,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阴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河套历史探源
先秦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
两汉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
唐代以后至今
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即奋斗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
军事争夺的焦点
早在战国时期,河套地区就已经成为赵国、秦国和匈奴三大强势军事集团瞩目的焦点。[1]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曾经“游之北河”。[2]赵武灵王也曾经亲临此地,并策划进而南下攻秦。[3]
秦灭六国之后,这里成为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国防建设的重心地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三十四年(前 213),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
三十五年(前 212),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益发谪徙边。……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所谓发适戍,“西北斥逐匈奴”,“城河上为塞”,“筑亭障以逐戎人”,“筑长城”等,都指出北边防御的加强,是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河套地区为重心的。而直道的开通,确实是连通了统治中枢地带和北部边防之要害河套地区的联系,其军事意义是明确的。[4]长城和直道构成了一个“丅”形的结构。这一结构,既有防卫意义,又有交通意义;即有军事史的意义,又有文化史的意义。这一结构的中心交点,即长城与直道的相交处,正在河套地区。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病逝在沙丘,载有帝王灵柩的车列经行北边,转由直道返回咸阳。推想这是秦始皇生前确定的巡行路线。车队所行,是经过河套地区的。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末,“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河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冒顿时代,“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这一情形,直到卫青出击河南,方才得以扭转:“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汉军重新“因河为固”之后,朔方就成为抗击匈奴的主要基地。朔方置郡,是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5]朔方城的修筑,以平陵侯苏建为总指挥。[6]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匈奴入五原,杀太守。”这是匈奴再次侵入河套地区的记录。此后又有征和二年(前91),匈奴入五原,杀略吏民。征和三年(前90),匈奴入五原。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曾经有亲率18万骑兵巡行北边,向匈奴炫耀武力的举动。《史记·匈奴列传》:“是时天子巡边,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郭吉风告单于。”《史记·封禅书》:“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武帝“巡边垂,择兵振旅”,“行自云阳,北历上郡”,所谓“至朔方”,“北巡朔方”,都指明汉武帝的车列和大队汉军铁骑曾经来到河套地方。
还是在这一年,汉武帝竟再一次行历直道,抵达河套地区。《汉书·武帝纪》记载:“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也许《史记·蒙恬列传》所见司马迁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就是指这一次随汉武帝巡行的经历。
《汉书·匈奴传上》记载,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这是匈奴最后一次冲破长城防线,进入河套地区。
《艺文类聚》卷六引汉杨雄《并州箴》曰:“雍别朔方,河水悠悠。北辟獯鬻,南界泾流。尽兹朔土,正真幽方。[7]自昔何为,莫敢不来贡,莫敢不来王。[8]周穆遐征[9],犬戎不享。爰藐伊意,侵玩上国。[10]宣王命将,攘之泾北。宗幽罔识,日用爽蹉。既不俎豆,又不干戈。犬戎作难,毙于骊阿。[11]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颠,靡不悴荒。牧臣司并,敢告执纲。”所谓“雍别朔方,河水悠悠”,“尽兹朔土,正直幽方”,明确指出了河套地区的地理形势。而所谓“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则警告地方行政长官应首先明德,其次方可用兵。实际上,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河套地区除了作为汉匈军队长期激烈争夺的主战场之外,又曾经是民族文化之间角逐、较量的主要竞技场,同时也是广阔的经济和文化表演的舞台。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