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俗文化
有关于客家的风俗文化都有哪些呢?客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有什么是流传下来的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的相关文章。
客家风俗文化
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客家文化风俗
客家人穿着
清朝和民国时期,客家男人喜穿对襟长衫,以青兰、灰色为主。头戴瓜皮帽和礼帽,有的包白头巾。女性穿对襟短衫,也有穿长袍(齐袍)的,头发疏成辫子。由于有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女人上学读书的很少,辛亥革命后,特别是解放后,男女平等,都能上学读书和工作,男女穿着上有很大改进,男穿中山服、西装、卡克式、休闲装等,女性穿自己喜爱的各式各样的套装。
客家人饮食
客家人在饮食生活方面比较讲究卫生、讲究营养、讲究清淡。主要以吃大米、杂粮、小麦、红苕、豌胡豆、瓜菜为主食。一日三餐,喜吃干饭和稀饭,喝高粱酿制的白酒和自己制作的糯米酒(甜酒),改革开放以来,客家人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温饱问题解决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由过去逢年过节或一星期才吃鸡鱼肉蛋等副食品,改为现在经常都可以吃到副食品。由过去逢年过节,做红白喜事请客的传统“九大碗”宴席,改为现在各种中、高档宴席。客家人很重视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过年)。端午节喜吃粽子,开展龙舟活动,中秋节喜吃糍粑和月饼,春节喜吃汤元,年糕,每年冬至季节后,要杀年猪,做红豆腐、米花糖。每年腊月三十过年,全家要吃团圆饭(外出务工人员这天都要赶回家)。要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祭拜祖宗,祈求好运发财,幸福安康。团圆饭后,家长要发给儿孙压岁钱。新年正月初一,儿孙晚辈要跟长辈拜年,长辈发给挂挂钱。初一这天要吃素一天(不吃荤菜),解放后打破了这一习俗,大多客家人也吃荤菜了。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开始要狮子、龙灯,举办灯会等,正月十五要闹元宵,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客家人住房
解放前,大多住土墙房子,有一部份串架房和砖瓦房。在造型规格上,大多为正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为居室,另外在左右再修厨房、圈舍、厕所。也有修小四合院或大四合院的,中间为天井,四周修正堂、下厅、居室、厢房、厨房等。解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比较普遍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安上了电灯电话,彩电等,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舒适宽敞、美观大方、保持了农村田园自然风光美景。
客家人婚娶
解放前,客家人男女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如经济条件基本相似;客家人与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联姻),不能讲客家话的,一般不联姻。解放以后,提倡婚姻自由,讲客话的与不能讲客话的都可以结婚。过去一般分提亲、合八字、订婚、送彩礼、结婚等几个阶段。男一般20岁,女18岁左右结婚。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送红包,坐花轿等均逐步免除,提倡自由婚姻,相互尊重,团结和睦,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共建家园。
客家人丧葬
解放前和解放后一段时间,都实行土葬。人死后,哭丧、披麻戴孝、守灵堂、烧钱化纸、放鞭炮,做“道场”等。80年代进行殡葬改革以来,客家人丧葬也随之改革,比较普遍地实行“火化”
浅谈中国客家风俗文化
一、生活风俗
客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是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子多留给长子住用。
二、家庭风俗
由于重视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敬。客家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夹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边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世极受重视。当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三、婚姻风俗
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座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做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 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四、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即就是: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即就是: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即就是: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五、节日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炮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的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炮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簌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六、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版山歌、梅县山歌、兴宁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普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的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堕浮夸之态,保持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七、客家名菜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客家话的一个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具体的做法是,把猪肉用刀反复的剁,调味做成馅料,然后用筷子在豆腐块中轻轻插一个小洞,塞入适量肉类为主的馅料,然后以煎、闷、煲、炸或蒸等烹调方法烹调至熟。可以煮一些酱淋在上面。因其做法简单,取材普通,因此深受客家人喜爱。“酿豆腐”的烹调方法非常讲究。不同的馅料、不同的方法烹调出来的“酿豆腐”的味道很不一样。豆腐在“酿”之前煎过或者炸过的话,味道也不一样;甚至同样采用煎的方法,倒扑煎和正放煎风味也不一样。在节日客家人通常都会自己制作一定量的豆腐,“酿”好煎熟,置入锅中,每餐取出若干作菜肴,剩余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砂锅中加热煮沸以防变质,直至全部吃完。
客家人酒桌上的风俗
摆酒设宴是客家人重要的社交生活。在酒席上要论尊卑、排座次,推行礼教活动,把伦理道德社会规范引进来,宣扬敬老爱幼、尊师重教,和亲睦邻,安居乐业,这便是客家人饮食文化的精髓。而且把一切活动都纳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来。不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农事活动,都要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披荆斩棘,靠山吃山。辛勤的汗水,把高山描绘成团团锦绣,让大地献出了累累果实,这便有了客家人的粗茶淡饭。这小小鱼塘、鸡舍、猪栏,便是客家人为逢年过节和迎宾待客准备的名贵菜肴。
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啊!客家人特别珍惜汗水浇出来的一粒一滴,而且像魔法师一样,把这些山乡土产,变化成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
客家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饮酒,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都饮米酒。酒是他们平时交际待客的必用品,至于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那种捋袖猜拳、推杯换盏的样子更是司空见惯。客家人之所以普遍会饮酒,其中重要因素是饮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客家地区长期以来以种植稻谷为主,而酿制米酒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米。客家人饮的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人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这种水酒,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且一般都由女性承担。酿酒技艺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之一。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用棕叶丝串起的四大块肉,是准备给客人带回去的。最后一道菜是鱼,只用筷子点一点,一般都不会吃完,表示有吃有鱼(余)。
酒足饭饱,客人们依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一般无人擅自退席。直到东道主致词,首席两位客人站起来行礼致谢,满堂宾客才起身,让主位客人先走,再相继辞别。
说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在客家人的酒席上你也可以充分感受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回族的特别风俗习惯了解多少
☑ 高山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 农历正月十八有什么风俗 正月十八出生人什么命好吗
☑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晚上有什么风俗
☑ 春分有什么风俗 2019年春分是什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