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文化特色
最具有京族的文化特色的是“嘲剧”,京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京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京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京族的文化特色
京族的文化
“嘲剧”是京族传统的戏剧,独具民族特色。
京族传统戏剧——嘲剧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诗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
京族的文化
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按内容分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 京族民歌包括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等四类。海歌包括歌谣、叙事歌和童谣三种;小调在京族传统民歌中占主要地位,品种丰富多彩,颇具代表性的有《哈调》、《送新娘》、《桌船调》、《叮当叮》《过桥风吹》等;“唱哈调”是京族传统节日“哈节”中一种有固定程序的歌,分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部分,每一程序有歌有舞。舞歌是小调与歌谣结合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用京语演唱的京歌,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
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
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
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
民族乐器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优雅动听。一般由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
京族姑娘演奏京族民族乐器——独弦琴
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优雅动听。
渔业文化
渔业概述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京族渔民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万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习俗禁忌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渔具分类
拉网有大小之分。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
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
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
一、京族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万人,其中广西有2.01万人,占89.37%。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但没有完整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粤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由越南涂山、春花、宣安、花丰、瑞溪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抗法斗争。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
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演秦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似大海的儿女在吟唱。民间故事《独弦琴的声音》,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说法,独弦琴是由龙宫传来人间的宝物。
当代京族作家作者群体,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抒发大海的情怀,讲述人与海的恩恩怨怨,歌颂依靠大海生产又与海潮抗争的京族创业者。如民间歌手、诗人苏维光的长诗《石花》和一系列短诗等。
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离不开滨海文化生态环境,如“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其中“捉活鸭”,就是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以先获者为胜。
总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京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景线。
三、大力弘扬京族的民族精神和现代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力发展先进海洋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广西文化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力弘扬京族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京族蕴含海洋文化的现代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京族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应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在节庆、纪念、表彰、联谊等活动中,扩大京族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陶冶、教育作用。在各族群众的文化活动中,让人民群众共创现代京族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产业是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是支撑京族文化延续的原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文化业态,把繁荣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京族特色文化产业带动项目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最后,为了加快发展具有海洋性和民族性特色的京族文化,必须深化市县乡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整体性的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民营经济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应变性。
总之,随着南中国海区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浪起涛涌,京族文化只有凸显其民族性海洋性特色,才能与时俱进,乘风破浪,永葆魅力。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盘点关于岭南文化特色有哪些?
☑ 福建文化特色
☑ 新疆文化特色
☑ 山西文化特色
☑ 陕西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