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时间:2015-09-15 14:15:57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仡佬族人的丧葬的风俗有什么特别的吗?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什么特别的吗?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仡佬族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仡佬族墓葬为朝向非凡。古代有头向天,脚站地为葬式,即“竖而埋之”的竖葬。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露出坟顶为一尺。死者为男性,栽石于坟顶左侧,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推荐阅读: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 

  

  仡佬族丧葬风俗

  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弥留之际,不能平躺于床,须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气。死后,请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报丧。报丧者距其家门较远处即喊话,女儿及女婿闻讯,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桌上置一内装有粮食的竹筒插上燃香,斟酒3杯,捉鸡1只就地宰杀哭祭。祭毕,报丧者随之进屋,婿家将鸡煮熟祭供后,请报丧者食用。女婿头戴凉帽,手拄茶树枝与其妻一起赶往娘家,焚香纸行祭奠,用壶反背水烧热给亡人洗涤后穿戴,孝子孝孙须喝此热水三口。移尸堂屋(男尸停左侧,女尸停右侧),以白布盖面。尸枕边摆饭一碗、马匙一把,饭碗上加放一枚划为四瓣的熟鸡蛋。尸脚下点灯一盏。棺内垫白布或白纸,尸体装入棺内,另以白布一条塞于亡人手中。

  开路时,桌上插香供酒3杯,鬼师坐在桌侧,左手持牛角,右手执扇,孝子跪桌前。鬼师祝念并奠酒于地,孝女随之哭灵,哭毕。打开棺盖,将丧家及亲友所赠盖单铺盖尸身(须是单数),而后盖棺,再以亲友所送之鸡(留下l只),全数宰杀以祭。、一次展移棺屋外,一顿后发丧。鬼师相继以米撒墓井。鸡跳墓井后,方下棺垒土为坟。坟成,沿坟周围撤石灰粉一圈。此后连续给亡人送饭3日:头天送至坟前,将所带拐杖插于坟前;次日送至半路,拐杖插于路侧;第三日仅送至屋前,以拐杖搅三杯酒,倾洒于地,拐杖插于屋前,丧事即告完毕。在此期间。孝子不能串门,不与人说笑,不洗脸,不喝茶,以志哀。一两年内,要杀牛祭亡灵,其牛须不跛、不瞎、不掉角。先用毛稗秆扎成人形,饰以穿戴,放于坟侧,再以泡木扎一有四道门的屋形放在家门前,谓之“翁车”,然后用竹子扎成的轿将毛稗杆人抬入“翁车”,于“翁车”各门四进四出并绕“翁车”三转后,将之放于“翁车”里面。毛稗杆人后面有桌一张,上摆有猪、鸡及酒、饭、菜各三碗和马匙一柄为祭物。次晨,孝子一手牵牛,一手持火把从“翁车”四门入而复出,并绕之三周,将牵牛之绳塞人毛稗杆人手中,由舅父举斧猛击牛头。牛一倒地,他人即上前将其杀死。剥下牛皮平摊于“翁车”后面。割取牛胯肉及其肠肚以竹签穿成串(母牛为9串,公牛为12串),连同1碗肉、3碗舌、9碗血和酒一起奠祭.祭时,鬼师念咒,孝子跪拜。祭毕,抬毛稗杆人至坟侧,取衣焚之。宴请宾客3日之后,数人同时将“翁车”砍倒烧毁。从此,孝子无论在家或走亲访友,用膳前,皆以筷挑几粒饭于火坑边以示敬奉。清明不扫墓,仅在家中献饭。黔北仡佬族祭灵须“踩堂”。笙、鼓齐鸣时,男女各列一排。男子手端一碗,绕棺边唱边跳,用脚搓地,还不时“呵呵,阿呵”的呼叫。女子一手持火把,一手用瓢舀甜酒倒人男子碗中。并不时地将泥土撒人碗内,男子须将碗内掺有泥土的甜酒一齐喝掉。前来吊丧的宾客则以细竹杆吸吮咂酒。发丧时要用筛盛粑粑和酒至墓前敬祭。葬时不用鸡跳墓井。黔中地区仡佬族老人去世后3年要“做好事”。祭桌上铺篾席,置满双月小猪1头、糯米饭5坨、猪血1钵,上插64根白条金(草药名)、碗32个。除一碗装水,内有活鱼数条外,其余碗内全盛酒,壁上挂酒1壶。鬼师为2人、一人持扇,另一人持挂有葫芦的木棍。两位鬼师相继念词32次,每次4句,念一次以葫芦击壶一回,并斟一牛角杯酒给在场者喝。念毕,焚纸嘱亡灵领猪去喂养,保佑全家清吉平安。用筛子装上香纸、猪头、鱼,沿途以八角枫枝醮鸡血甩丢,将鱼放人河中或井里。祭猪一半给鬼师另一半宴请所来亲朋。黔东北仡佬族老人病故,男的在堂屋装棺,女的在卧室人殓。棺内铺垫灯芯或石灰。给亡人换新时,男的须穿7件,女的须穿8件,且围一“兜肚”。兜带以线作成,以一岁一根计,每上10岁则加一根。吊灵要唱孝歌。葬时用朱砂或米于墓坑内画八卦。葬后孝子须于坟前燃火三夜乃至半月,并守于坟前。灵位供于堂屋,早晚祭献达四49天。黔西南仡佬族办丧事时,祭桌上要放竹筒一个,祭猪摆在堂屋中柱前。孝男孝女及前来吊唁的亲戚皆备鸡一对。当“魔公”呼唤孝男孝女、女婿、侄辈祭拜时,被呼者即将鸡宰祭。所有祭奠之鸡皆作为对“魔公”的酬谢。送葬时一般都不丢“买路钱”。

  仡佬族的葬式独特,早期不葬地面而葬于岩穴内。岩穴一般系天然洞穴,少数为人工凿成,且多选择于水滨悬崖之上。无岩穴处,则将棺置于岩阡上。有的还在岩穴内垒土为坟。近现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岩穴葬者。古代仡佬族还普遍以薄石板镶成石棺,置尸其中,或用厚石板砌为椁,椁内陈放木棺。前者称为石棺坟,后者叫作石板墓。石板墓常是数函并列,各函之间内壁有方孔相通联。黔北地区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种“生基”坟。坟以厚石板镶就,外垒土成圆形,前立花草鸟类等石刻的戴帽墓碑。因这类坟是在墓主生前修建,备死后埋葬用,故名“生基”,实际上是石板墓的发展。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头朝山麓,脚向山顶,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清代中叶以后,大部份地区的墓葬渐取土葬。垒土为坟,与汉族葬式相同。

  

  仡佬族丧葬习俗有什么

  饭含:亡人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做“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礼衍变而来。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后来一些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则名为“ 含饭”。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一般庶民只放入五谷。

  请道士:请道士择定墓地及下葬日期,开设斋醮法事。设醮场、神位、法坛、诵经以超度亡魂,俗称“道场”。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亡魂入九幽阴暗之处,而黄箓斋法可上拔亿曾万祖恶对罪根,下拯九夜三途穷魂幽爽,解消殃结,开度天人。把拯救幽灵、荐拔亡魂出离幽暗长夜,超升仙界作为自己的根本要旨。

  开设道场:道场有关夫道场、地府道场、贡天道场三类型,按主人的财力及意愿而定,短则一天一晚,长则七天七晚,一般人家是三天二晚(俗称假三天),时间长短与道场仪式内容的繁简密切相关,其主要活动内容通常有开路、安灵、起斋、竖番、奠宅、关门神、关白进灶、启白、关申上中下元、投词、上表、关三华、颁放诏赦、迎神、破狱、绕棺、搭天桥、交忏放孔明灯、放烟火架 ...... 直至扫火堂结束。

  道场中的绕棺、游城破狱、放孔明灯、放烟火架、搭天桥等极富有民族特点。绕棺,即在安葬的前-晚,道士带领孝家围着棺木旋转,道士在前高声唱悲哀调子,孝子在后祝福亡者早登天堂,望护佑家门清净、人眷平安;地府道场最突出的乃游城破狱和赈济放孔明灯,游城破狱意为祝福亡者早离苦海、超脱地狱,回堂享受香烟。破狱要找一宽平的坝子画成地狱,分东南西北中,道士带领孝家子孙等从狱的进口轮回旋转,道士在前高声唱调,孝家在后手拿引魂番、灵牌、死者遗像等。放孔明灯的目的是把一切孤魂野鬼和瘟疫带走,祈保家庭平安。灯由皮纸、竹、石蜡、匝丝、草纸等材料制作而成,将竹分片圈成1.5米的圈,然后在皮纸上上浆糊沾于竹圈之上,不能漏气,成为一个大桶,裹数支草纸甩在锅里与石腊相融,又将匝丝网栓在竹圈上后,用火点燃石腊,热气往上冲就会把孔明灯送向空中;烟火架的涵义是为了让亡者有欢悦的心情早步天庭。烟火架由纸、竹、火药、硫酸钾、银粉、硝等材料制作而成,就如现在的烟花。制作方法是先用竹扎成一个六尺空的桶状,纸糊上浆糊后贴于竹桶之上,然后配制烟花粉,粉分十二箱按顺序装入桶内,每一箱用倒火线连接,又用一根长约15米麻绳栓在倒火绳上,绳的另-头栓神枝剑,放时点燃神枝剑,其绳子会借神枝剑冲力带到倒火绳边点燃,点燃时同样分组一栋一栋脱出,每-栋放出不同的人物、花朵等形象逼真、精彩夺目的烟花;搭天桥,又名奈河桥,天桥用15至21张桌子板凳搭成,分别搭六层,一人装成土地坐于桥头,道士带孝子到桥头请求土地借路放行,让亡者灵魂归天,脱离苦海、早登仙界。在整个道场中,使用乐器与道具有鼓、钵、锣、铙、宝剑、锡杖、钗子、海角、木鱼、夹板、铃子...... 等等。唱腔有高、低、平三种腔调,有《满庭芳》、《伍垂》、《八句》、《回向》、《传十字》、《骂玉郎》、《瓒子》、《朝礼》、《雕金锣》等唱调。

  成服:丧家成员在先生为亡人开路后依照血缘关系穿上不同的丧服,丧服是用于居丧期间的服饰。亲属要在居丧期间内改变服饰,这种礼俗起源很早。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目的是消灾避难,后来演变为主要表达对亡人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丧服大致分五种等级,通称五等丧服,属于五之内的,无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观念上总会认定是同一家族之内的事;如果不在五服之内,自然属于外人。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哭祭:称为“哭灵”或“哭丧”,哭祭是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环节,哭祭仪式贯穿丧仪的始终,送葬时的哭祭仪式更为重要。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多为自问自答,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哭丧歌分为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命运。“散哭”多为邀请亲朋好友或专门的嚎丧人,“套头”主要是孝子哭丧,“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哭丧者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由于哭丧歌因人、因情、因景的不同,因此,哭丧歌就没有固定的歌词。哭丧歌汇集了四面八方哭丧文化,不同地方的哭丧歌在这里又深深地打上了黔北地域文化的烙印。有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弟妹,也有父母哭子女等。哭丧和嚎丧既有强烈的真情表述,又有明显的内心读白,表现出的是人间真情和世事沧桑。

  嚎丧是家有长辈仙逝后,就要在自家堂屋设灵祭祀超度,孝子就要哭灵,亲属要轮流到灵前,不停地哭以免亡灵寂寞,直至入土为安才算完结,以哭传递和表达各类人情冷暖。为了在生人各种因素的需要,往往在老人刚过世时,本家就要邀请亲朋好友,陪着孝子坐在一起,大家共同嚎哭。这时孝子的哭为“哭”丧,亲友的哭为“号”丧,这种哭丧形式就叫嚎丧。嚎丧有几大特点,一是家有寿高老人归天,子女强忍悲痛,操持丧事,聊表离别之情,可邀请亲朋好友或他人嚎丧;二是亲属的哀哭至情至礼,是生死离别的真情释放,往往是泣不成声或嚎啕大哭;是以真情传递表达与死者之间的情感,每当情感至真时,往往又会打动周围的人一起流泪,有时瞬间会有空气凝固般的感觉,甚至让人们感觉仿佛要窒息一样难受。三是嚎丧者有抑扬顿挫,有节奏,有高低入韵,有板眼;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与亡人在血缘上有疏远;这类嚎哭者多为亲朋好友,他们的嚎丧都要从亡人的生平数起走,哭诉出亡人人生的艰辛苦难,操心操劳,生活磨练等。四是嚎丧者以一个调,一口气能哭老半天,虚情假意,干打雷不下雨;专拣人世间礼仪仁智性中好听的哭数,起着为亡人歌功颂德的作用者。这类多为丧家请来的嚎哭者,这时,嚎丧者必须做到洞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悲痛,沧海沉浮的冷暖;这样嚎丧就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烙印。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历史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仡佬族民居特点
  ☑ 仡佬族的风景特色
  ☑ 仡佬族的民族风俗
  ☑ 仡佬族服饰特点介绍
  ☑ 仡佬族的节日有哪些
  ☑ 仡佬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