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
相对以前的婚姻,现在的婚礼服饰更催向西式,但是中国的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你了解过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吧!
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
中国传统婚礼民族服饰发展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发饰有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汉代曾采用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假服”发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盖头(红色遮面巾);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黑中透红)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红帛(称披红)。
中国近代婚礼民族服饰的发展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辛亥革命后,婚礼服日益多样化。汉族等多以漂亮、崭新的西服、时装为时兴婚嫁衣。男子礼服一种为西式,一种为中式。分担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女子婚礼服装有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
20年代以后,婚礼变得多样化,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而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
在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或一件军绿服装套小花袄。民间婚礼服大多为日常生活服装,注重朴素整洁。城市里人们基本上用常服,即没有婚礼服;在农村,比较多的人用传统的婚礼服,如新娘穿红衣服。
进入80年代初,中国传统的婚礼服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
80年代以后,婚礼服已不拘一格。有的穿传统民族服装的衫、袄、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礼服。新娘裙装通常为高腰式连衣裙,裙后摆长拖及地。新娘配用露指手套,手握花束,头戴花冠,花冠附有头纱、面纱。中期以后,出现了婚纱,然后越来越多。婚礼过程中新娘可能会换服装,换下婚纱,换上西服套装或中式礼服,如旗袍等。
90年代,在城市里,女穿婚纱,男穿西装的方式已经成为主要方式。在小城镇,富裕的农村,大多也是这样。而在比较传统的地区,可能用比较旧式的服装,如中山袄裤。
国内婚礼服饰的变迁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大约在汉代,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在雍容华美的唐代,娶妻的人家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凤冠霞 ,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有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满族建立清王朝的第二年,开始实行剃发易服。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接受了西式风习。一般采取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婚礼程序比以前简化了许多。在选择对象方面,冲破了父母包办的传统,实现或部分实现了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有的先进人物甚至采取报刊征婚的形式,以全新的观念寻找志同道合者。这些变化使晚清结婚礼仪冲破了旧传统。人们把这种新婚俗称作“文明结婚”,婚礼服装也呈现中西结合的样式。新娘一般身穿中式礼服长裙,头披及地白纱;新郎有穿长袍,头戴西式礼帽的,也有穿西服革履的。有报道说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者着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说明了试论婚礼服饰的变迁当时婚礼上着装的混杂。
民国初期,新娘中穿白色婚纱的极少。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家资雄厚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当其子女结婚时,为了赶时髦,常会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而一般新式夫妻则做不到。但在1927年以后,国人对婚纱的概念彻底改变。穿婚纱结婚成了女孩子们心中最大的念想。这种情况的发生,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那就是***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当天国内各大报上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照片上的宋美龄着白色婚纱,风姿卓越,光彩照人,令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的女子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到1935年以后,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集团婚礼源于民国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开始策划组织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集团婚礼。4月2日,57对新郎新娘,在上海新市政府礼堂举行了首届集团婚礼,盛况空前。新郎穿蓝袍和黑马褂,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各地赶来的百余名记者全都提着相机满场奔走,而上海市民更是万人空巷地前来一堵盛况。也许因为是首届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服饰保守了一点。到后来的集团婚礼,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完全西化了,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白裙白纱。
1947年12月5日,一对新人在南京上空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空中婚礼” ,就是在飞机的机舱里完成结婚仪式。这次“空中婚礼”应该是整个民国时期最具刺激感的时尚婚礼。
在这百年间,婚礼的形式与服装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极大的跨越,总结成两个字就是:西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西化现象?这其中有着深层次的缘由。
第一,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并重新审视自身。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曾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外来文化往往是被汉化。可是从宋代开始,人们的身心日益被“存天理而灭人欲”等封建礼教所束缚。而相对于此时的欧洲刚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进入文艺复兴的新时代。清代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人对世界的广阔、西方的状况一无所知,仍然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还要求来华的外国公使向满清皇帝行跪拜礼。殊不知西方社会已进入机器工业文明的时代。
起初中国人认为“师事洋人”是奇耻大辱。对于西洋物品的态度是惊奇、不可思议、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但随着与外国人的交往日益增多,随着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增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19世纪,从林则徐翻译西方“新闻纸”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再到了50年代冯桂芬分析的“四不如夷”,60年代洋务运动以及90年代的变法维新,以及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在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并从西学中寻找救国思想武器的道路。他们译西书、办工厂、兴学堂、办报刊、创学会。这些变化引起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强烈震动。人们从此知道了古圣先贤之外还有“物竞天择”,还有“声光电化”,还有一个生机勃勃不为人知的科学世界。西方世界也不仅仅精彩在坚船利炮,还有从实用到方便的一系列生产生活物品。慢慢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电灯替代了油灯,人力车、汽车替代了牛车,碎石路、沥青路替代了黄土路,玻璃替代了窗户纸。铁路通车,高楼建起,保险业甚至整容业也都进入中国。人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西方传输的“新”生活方式,这些感观上的变化,不能不渗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至少是大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在物质行为方式上形成了相当明显的崇洋趋新风气。
这些不同于传统的惊人变化在国人心目中刻下了强烈的烙印,于是对新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地增强了。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服饰发生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便不足为奇了。
推荐阅读: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点分析
☑ 服饰文化:藏族人为何只穿一只袖子?
☑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特点
☑ 详解:蒙古族服饰文化
☑ 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 客家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