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前面(一)
左侧半在皮肤上标示了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督两脉的外行径路以及与各经脉相连的穴位。此外,并选标了一些经外奇穴和新穴。
本图右侧半头面部,用不同色彩及符号表示三叉神经(脑神经)皮支和第二、三颈神经前支的皮支的分布区域。颈部皮肤和皮下筋膜去除,颈深筋膜部分切除,显示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稍上方走出的颈丛皮支。
1.眶上神经 5.眶下神经 9.耳颞神经 13.锁骨上神经
2.滑车上神经 6.颧神经的颧面支 10.枕小神经 14.胸锁乳突肌
3.滑车下神经 7.颧神经的颧颞支 11.耳大神经 15.斜方肌
4.筛前神经鼻外支 8.颏神经 12.颈皮神经
“○”表示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布区域 “⊙”表示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布区域
“△”表示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的分布区域 “■”表示第二、三颈神经前支的分布区域
•附•头颈部常用穴
百会(督脉,见图二,三,十四,十五,十七)
位置:从两侧耳廓上缘中点直上交于头顶正中线处。
针法:直刺3分左右,或向前、后、左、右横刺透四神聪。针感胀、重或痛。
灸法:艾炷灸5~7炷,艾条灸10分钟左右。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颅顶的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蜂窝组织、颅骨膜及颅骨。皮下组织内血管吻合丰富,有颅前部来的额动脉,颅后部来的枕动脉,颅两侧来的颞浅动脉,互相吻合成网,静脉与动脉伴行。神经有颅前部来的眶上神经,颅后部来的枕大神经和颅两侧来的耳颞神经。
主治:休克,脱肛,目眩,耳鸣,失眠,神经衰弱,低血压;如透四神聪穴,治头晕,头顶痛,精神病和脑水肿。
印堂(奇穴,见图一,十一,十二,十四)
位置:鼻根直上,两眉之间中点。
针法:挟起皮肤,向下斜刺5分~1寸。针感酸、胀,向下扩散至鼻。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有眼神经的滑车上神经。不可向下方两侧深刺,以免伤及眼球。
主治:小儿惊厥,外感发热,前头痛,头晕,目眩,失眠,鼻病,高血压,低血压。
人中(督脉,见图一,三,十一,十二,十四)
位置:人中沟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针法:斜刺,针尖向鼻中隔刺入5分左右,针尖退至皮下再向左、右横刺5~8分(称三透法)。三棱针点刺1~2分,用于急救。针感酸、痛。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浅部有眶下神经末支,眶下动、静脉,上唇动、静脉;深部有面神经颊支和口轮匝肌。
主治:休克,中暑,心绞痛,精神病,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左、右横刺疗效好),小儿流涎,低血压。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头颈前面(二)
☑ 头颈前面(三)
☑ 头颈右侧面(一)
☑ 头颈右侧面(二)
☑ 头颈右侧面(三)
☑ 头颈后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