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退一步海阔天空(2)

时间:2011-10-17 15:33:5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因为“獬豸”之类的神羊象征公平、公正,所以古代法官戴的帽子作成“獬豸”的形状,《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故以为冠。”我们看港、台电视剧,里面的法官戴的帽子,也是羊毛的形状,仍然承载了羊所象征的公平、公正执法的意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九二:争讼没有取胜,狼狈地逃回来,他的三百户邑人没有麻烦。

  克,胜。逋(bū),逃窜。眚(shěnɡ),本义为眼疾,引申为灾害。由本爻看来,主人公是一个拥有三百户邑人的奴隶主,这在古代势力也算蛮大了,地位蛮高了。但他争讼的对象权势比他还大,地位比他还高,因而遭到失败。与势力大、权位高的人争讼,这是不自量力,自找烦恼,正如《象》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关于本卦,李大用先生《周易新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认为,这是周、商之间纷争的实录,可以参考。其背景已在《坤》卦中述及。如此的话,《象》中所说的“下”当指周文王,“上”当是指商王帝乙。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继承前人的思想道德,贞问有麻烦,最终吉。如果是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

  食,享用,引申为继承。旧德,犹如《尚书》中所说“旧政”、“旧章”等。

  “或从王事,无成”与《坤》卦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差不多,是说从事争王的事业没有成功。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就是《坤》卦中所说的周文王代商败归的事。

  通观与《易经》成书时代相去不远的《尚书》,我们可以发现,商、周之际尊老、崇古思想非常突出。尊老、崇古包括尊重、遵循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是前人的智慧、经验的结晶,后人应该加以继承,因此说“食旧德……终吉”。但其中也难免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的地方,需要加以扬弃、改革。如果全盘保守前人的思想、制度,在现实中难免碰壁,因此又说“贞厉”。爻辞反映了对于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的继承与发展上的矛盾、复杂心理。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本爻所反映的可能是周人在伐商失败后,在反思对待殷商应采取什么政策、策略、态度上的一种矛盾、复杂心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争讼没有取胜,返回顺从在上者之命,生活恢复安宁,占问吉。

  复,返回。即,靠近、顺从。命,上命。渝,变。争讼未能取胜,返回自己的领地,继续顺从在上者之命,争讼获胜的一方也未再深究,生活恢复了以前的平静安宁,因此说“贞吉”。

  联系历史来看,“命”当指商王之命。周人从伐商的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商人抗衡,因此不得不继续听命于商王,安于现状。

  九五:讼,元吉。

  九五:争讼,非常吉利。

  如前所说,争讼不是好事。为什么又说“讼,元吉”呢?因为这是从平息争讼的角度说的。九五在本卦中象征听讼之主,也就是卦辞中“利见大人”的“大人”。“大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能够公平公正地裁决争讼,使争讼平息下来,因此才说“元吉”,《象》说“讼,元吉,以中正也”。后来的包拯、海瑞堪称这样的“大人”。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即使赐给他皮革绶带,短时间内三次剥夺。

  或,与《干》九四“或跃在渊”相同,也是不定之辞,或许、可能的意思。锡,通“赐”,帛书《周易》中就是作“赐”的。鞶(pán)带,皮绶带,具有标志身份、地位、等级、权力的作用,也是荣誉的象征。终朝,一个早晨。三,虚指,泛指次数多。褫(chǐ),剥夺。

  因争讼取胜,有可能获“鞶带”之类的赏赐,但难以长保。爻辞中的“或”字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也表明了这种不确定性。一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终朝”,一个表示次数多的“三”,二个状语连用,极端地突出表明了这种荣耀的难保。可见,争讼之事,失败固然是败,而获胜也不是什么光彩荣耀之事,不应当提倡和鼓励,正如《象》说:“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联系历史来看,可能是周与商争讼后,周人表面上继续臣服于商王朝,维系与商王朝的关系。而商王也利用周人维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对周人通过赏赐、任官等进行笼络,但又对周人极度地不信任。

  

  争讼是人类产生,尤其是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读《讼》卦,对我们如何尽量避免争讼;万一陷入争讼,如何面对、处理争讼中的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易经六退一步海阔天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