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建筑特点

时间:2015-12-07 15:56:42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普米族的人们因为在地理上的环境下,所以村寨之间距离比较近,在建筑物上也是称之为木楞房子,对此普米族的建筑特点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普米族建筑特点

普米族建筑特点

  普米族建筑特点介绍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 ,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普米族建筑文化

  普米族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属关系各自聚族而居,往往同一氏族结成一个村落(以比奇村为例,村子坐落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靠山面坝,背风向阳,比奇河流经村边。既有取柴汲水之便,又兼得农牧渔猎之利。各家自成院落,互相为邻)。其住宅几乎是清一色的木椤房,用原木或方匹重叠垛成,屋顶覆盖横板,只有几少数有钱人家盖瓦片。村落无统一布局,一般由若干院落组成。比较典型的院落是四合院式的,包括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正房,也称为母房,是院落的主要建筑,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角立柱,中央竖一方形大柱,称“擎天柱”。也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

  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为一栋二层的楼房。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共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房的楼下堆木柴,右厢房下养牲口、堆草,所以又称“草楼”。楼下一般不住人。三栋楼房依次相连,二层的走廊相通。

  盖房,一般是先平整地基,以石块填好四角,然后将木垒子架在地基上。再在木垒子周围涂以黄泥,堵塞风洞,防止虫蛀。然后,在木垒子中央立一竖柱,比木垒子稍高。又在两侧各立一柱,三柱成一直线,架上横梁。在横梁与木垒子之间架起椽子,上面覆盖横板,用大石头固定,一栋房子就基本完成了。一家盖房,全村帮助。只要通知一声,全村的青壮年都会主动来帮忙,主人则以醅和猪膘肉等佳肴款待,不需另付报酬。

  最能够体现普米族建筑模式的是正房。普米族语称为“金妈给座” ,意思是“母房九间”。此种建筑格式原在普米族聚居区较为普遍,但“文革”期间遭大肆毁坏,被零散分割成小间分给其他人居住,所以在县境范围内保存很少。根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宁蒗县红桥乡的大水沟村委会上拉垮村,还有7户普米人家有这种老式房屋,其他各地区也有零星保留。

  “金妈给座”整套房呈长方形,四壁全由圆木上下叠接而成,在四角交接处,砍出码口,上下左右卡紧,不用铁钉。堂屋,即主房内的陈设主要是火塘和床。火塘也就是所谓锅庄,原是火塘中架铁锅的三块石头,后来大都改用铁三脚架。三脚架大小不一,大的直径一米左右,重百余斤,小的仅几斤。三脚架不易损毁,世代相传,是家里贵重的器物,越大越彰显家庭的富裕。近代所说的锅庄,是指火塘上方一块带有宗教色彩的石头,人们每日向它敬奉,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火塘边的座次有很多讲究,一般是男左女右,长上幼下。

  普米族的床有点和汉族地区的炕相似。一般是对着屋门的后墙脚下砌较宽的大床,高出地面约两尺,直通两边,床山铺木板。在大床的正中央,以土石砌成火塘,其上架起锅庄(也叫下锅庄),平时不使用,仅在祭祖和来客时才用。在火塘靠墙的位置,设立灶神和大锅庄,顺壁搭起一木制神龛,用以供奉各种神灵,其前摆有香炉、净水碗。

  按照普米人的说法,之所以发明此种建筑模式,是由于普米族盛行父系大家庭的实际需要,九弟兄居住同一屋,齐心治家。一房内分九室(也有十三室的),则是普米族家庭团结兴旺的象征。其实,在当时条件下,这种生活模式有利于分工协作,抵御外侮,同时有效地减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司税赋,客观上又避免了因分家而带来的对木材和土地的消耗。因此,这种一房九间的木屋成为普米族最认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西部山地民族典型的居住情景,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米先民的聪明智慧。推荐阅读:锡伯族建筑特点

  普米族的建筑民居文化

  普米族大多居住在半山缓坡地带,以氏族和胞族宗支聚居,也有少数和其他民族混合居住的。普米族的民居一般由正房、厢房、院坝、圈房、麦架、厕所、松毛堆、果树、水塘、菜园、神树构成,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除了常见的水果如桃、李子、苹果以外,到处都是一片片的梅子树。春天梅子树开满了粉红色的花,一丛丛、一簇簇,从远处望去,说不出是寨子还是花园,秋天梅子树上结满了金黄的果子,让人垂涎欲滴。可是说是一个可以独立的生存系统,这也是普米族民居文化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之处。首先介绍居住的房屋建筑风格。普米族的家庭房屋一般是自上而下“三阶式”木楞房建筑。即第一阶正中为正房,第二阶两边厢房和院坝,第三阶圈房。

  正房:正房分堂屋和侧房,有上下两层。一层为堂屋,靠门右上方装有地坂、设火塘、火塘里支起铁三脚架,这三脚是古代牧人帐篷里支锅用的三颗石头的发展。三脚后面有神龛。火塘靠神龛的一方。立有宗巴拉。用石头雕碾泥塑 ,高一尺五至二尺,兰坪普米于引处放置一块平板石井并以铁链连着柜脚,火塘离地比宁蒗主,约为三尺。火塘周围设卧铺,男左女右,互不逾越,以忌混乱,火塘边是家人活动的中心。侧房左右两边一般是父母亲就寝的地方或可以储藏食品,其中一间一般情况下是配方酒坛和酿造苏里玛的地方。正对着火塘的二楼是经堂,两侧的房间可以摆放东西。

  左厢房:一层中间的房间一般用来作厨房使用,两侧一间为面房,一间为手磨房,二层可以摆放一些杂物。

  右厢房:一层是普米族家庭的仓库,存放粮食的地方。二层是成人子女就寝的地方。

  院坝:普米族院坝一般大约长15米,宽8米。

  圈房:是养羊、猪、牛、马等牲畜的场所,一般分为三到四间,分类关生畜。二层是存放草料的地方。

  厕所:厕所一般设在圈房的背后离正房和厢房较远的地方。

  麦架:麦架是普米人用来挂青稞、大小麦、叶麦等港收割回来的粮食的建筑。麦架前边有一块麦场,用来打场。

  松毛堆:普米人把干松毛扒来在圈房侧面堆积成碉堡式的大松毛堆,用来垫圈房,让牲畜保暖以及积肥。

  果树:普米人院落两旁一般种果树。有苹果、梨、蜜桃、核桃、花红、乌梅、木瓜等。

  水塘:离厨房较近的地方,方便挑水使用。  推荐阅读:佤族建筑特点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房屋建筑中风水的知识大全
  ☑ 四种房屋建筑风水禁忌要避开
  ☑ 建筑房屋风水要注意哪些禁忌怎么布局
  ☑ 房屋建筑风水要点具体有哪些
  ☑ 民居建筑风水有哪些讲究图解大全
  ☑ 民居建筑风水有什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