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

时间:2015-10-24 17:45:2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是怎么样的呢?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鄂温克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

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

  鄂温克族建筑文化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

  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斜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土坯盖成)。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陋缺乏。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鄂温克族的待客文化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

  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

  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

  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

  

  鄂温克族服饰文化

  鄂温克族衣服的特点是肥大、宽松、斜大襟、束长腰带。清末以前,鄂温克人只以兽皮制衣;清末以后,才开始用布料制衣。他们的衣着处处离不开皮子,这与其主要从事畜牧业,因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不无关系。冬天一般用长毛、厚毛皮做衣服;春秋用小毛皮,夏天也有用去了毛的光板皮做衣服的,在皮制的衣着中以羊皮为最多,皮制衣服种类很多,依据穿、戴、铺、盖等不同用途而形式各异。其中皮被子颇有特点。

  由七八张羊皮做成、皮板朝外、异常结实的大毛长衣是鄂温克人最经常、最普遍的劳动服。男子大衣下边有开岔和不开岔的,女子的大服不开岔。袖口有“马蹄袖”、“夸袖”。短皮衣,是结婚时男女双方送亲、迎亲的代表都必须穿的一种礼服;缝制精细的羔皮袄是在作客、会亲和过年过节时才穿的礼服。此外,还有皮裤,皮套裤,皮袜子、皮靴、皮帽子,皮手套、皮褥子、毡褥子、毡褥子等。萨满的法衣一定得用鹿皮制做,其它皮子都不行。法衣只有在跳神时才穿。

  鄂温克男子人人都扎腰带,女子平时不束腰,只是为劳动方便才临时扎一下,但习惯上,当女儿出嫁时,要陪送一条好的腰带。腰带有用皮子做成,有用毛、布、绸子做成,颜色一般为浅绿色。

  用皮子做成的被子,出于防寒的需要,缝成筒形,睡时两脚插入,也有做成长方形的平面皮被,一般4至6张羊皮可做一床。布匹多了以后,又有了布面的皮被,棉被是解放后才盛行的。

  当然,随着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加深,传入布、绸等衣料,也就还有布、绸等衣料做的衬衣、坎肩、长衫、夹大袄、棉袍等。

  鄂温克人缝衣用的线有自己的特点。早期用兽骨磨成针,或用飞禽的硬翎削成针,不过得先用锥子扎眼后再穿针引线。也有用钢针的。线的原料早期为牲畜的毛、尾、鬃和筋,多用手捻制而成,结实耐用。棉线是缝制一般布衣、绸衣所用。衣扣曾用过铜扣、杏木扣、骨扣、银扣等,富裕人家也有用翡翠、玛瑙、珊瑚及各种花纹光润的小石头做扣子的。布扣和线绳扣是近几十年才有的。

  解放后,鄂温克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普遍穿上了各种布衣,毛衣、料子衣服,式样也多种多样。过去束腰的皮条都换成彩色的绸缎,皮鞋、高统皮靴、球鞋、胶鞋几乎家家都有。

  至于装饰,鄂温克人喜欢在衣服、靴、帽上进行装饰。不论男女的衣服和领子都镶边,妇女喜镶绿边,也有用黑布镶边的。在靴子、套裤膝盖、烟袋、衣襟、开岔上都饰以各种花纹。

  此外,鄂温克人爱围头巾,男的多用白色,女的多为蓝、白、青、绿等色。装饰品有耳环、耳坠子、戒指、镯子。妇女都戴耳环。有的家长有意给自己的男孩子戴一只耳环,说是为了好养活。耳坠子是已婚妇女所戴的装饰品,它是用银链分别串上珊瑚、松石、玛瑙等物而成,一耳戴三个。戒指由骨、铜、铁、银和金子做成,妇女习惯上要戴两个。手镯是妇女戴的,有铜的、银的。结婚妇女最少要有一副。也有少数男子戴红铜镯子,其用意如同男孩子戴耳环,认为男扮女装能平安无恙。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盘点关于岭南文化特色有哪些?
  ☑ 福建文化特色
  ☑ 新疆文化特色
  ☑ 山西文化特色
  ☑ 陕西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