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时间:2015-10-24 16:52:4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蒙古族的节日文化有哪些呢?蒙古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蒙古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蒙古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浅谈蒙古族的习俗文化

  蒙古族基本习俗-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族基本习俗-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蒙古族基本习俗-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蒙古族基本习俗-尊老爱幼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蒙古族基本习俗-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蒙古族基本习俗-婚礼

  婚礼是蒙古族为孩子成家立业而操办的一项重大礼仪活动。婚礼(蒙语称“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长辈选定良辰吉日,隆重举行的结婚庆典。牧区婚礼一般持续三四天。

  到了娶亲这天,男方家要举行一个宴会,送娶亲队伍上路,娶亲队伍一般都是夜间或天亮前出发,也有白天出发的,根据新娘家的路途远近而定。草原的夜晚总是宁静的、空旷的,本来就稀少的村落显得更为分散和遥远。为了驱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开嗓门,一路奔驰,一路高歌……

  新娘上接亲车之前,要举行告别仪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结束后,新娘不能主动上车,而是哭着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时,祝颂人前来用诗歌的形式劝告新娘。

  母亲端过一碗鲜奶,一边安慰一边让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点儿,表示姑娘给娘家留口福。随后母亲把剩下的奶子往上洒向四边八方。这时新郎过来把新娘推进大蓬车里,接送新娘的队伍离新郎家不远时,便要停要下来休息。这时新郎和伴郎先回去报信,然后新郎换骑快马,领着迎亲人马前来迎接。

  蒙古族婚礼是诗歌更是戏剧。参演的不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亲,而是整个民族。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与各民族婚礼比,蒙古族婚礼所不同的是重礼不重财。礼是礼路、规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满戏剧性和虚拟的问答,洋溢着种种诗意和浪漫气息。精神生活绝对大于物质生活,或者说把生活艺术化了。似乎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在举行婚礼时又拟乎回到古代,把这

  个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习俗又重演了一遍。许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朴古俗,这个民族今天还完整保留着。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牧区的婚俗更有特色,娶亲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马车,先绕蒙古包转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真、坚贞不渝和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再梳头改装。婚宴上摆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献哈达、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蒙古族赛马文化

  蒙古族赛马的简介

  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蒙古马曾列为世界两大名马之一。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不衰。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喜庆节日,蒙古族牧民便举行赛马比赛,使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那达慕赛马赛马能培养骑手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品质,骑手要有娴熟的马上功夫,健壮的体格和驾驭能力。

  蒙古族赛马的内容

  蒙古族赛马分走马、跑马两种。走马,主要比赛马走得快、稳、美;跑马,主要比赛马的速度耐力,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者为胜。只有个人赛,一次性决赛。参赛者男女老少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是本地区的牧民参加,也有邀请邻近地区参加的,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者。比赛时,骑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束彩色的飘带,足蹬皮马靴,为减轻马的负重,也有不穿马靴,不备马鞍的。骑手准备就绪后,一般是在起点处排成一行,裁判员挥动旗帜(或鸣枪)发令,霎时,骑手们蜂拥而出,跃马扬鞭,奋力争先,匹匹骏马奋蹄奔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呼声阵阵,高潮迭起,趣味盎然。

  夺魁的骑手会被热情的观众举起上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马也披红戴花,倍受青睐,参赛获胜者可获物质奖励。

  蒙古族赛马的分类

  蒙古族赛马为自愿报名参加,不限人数,不限年龄,但骑手多是经过选拔的6-13岁的男童或女孩,6-8岁的更为常见。

  赛马比赛按参赛马的年龄分几个档次,决定赛程,如成年马赛程为25-30公里,5岁马为20公里,4岁马为18公里等。赛场是未经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绕跑。参赛的马匹都会在比赛前几天得到细心的调养,减少喂草、饮水的次数,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种彩色布条等。

  蒙古族赛马是最振奋人心、最刺激的一个体育项目,取得名次的马会受到由民族歌手朗诵的赞马诗,诗中的内容大多是形容马匹的状态、产地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特点。还会在得第一名的马头及马背撒奶酒或鲜奶以示庆贺。蒙古族赛马现在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是蒙古族文化即草原文化的主要表型形式。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

  蒙古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为上节。他们过春节,非常隆重。年前杀猪宰羊,买糖打酒,做各种奶食品。新年要打扫房屋,贴年画,放鞭炮,烧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献哈达,送礼品,也集体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有的农区在元宵节还要表演玩灯、打秋千、踩高跷等节目。

  敖包节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它来源于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过往行人朝这里扔石块,或堆成石台,渐渐高大起来,上面插上经幡、弓箭等物,就形成了“敖包”。祭“敖包”,就是祭山川草木,祈祷丰收、平安。蒙古族人民对“敖包”很尊重,每逢路过,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祭“敖包”,有的是一旗单独举行,有的联合几旗共同举行。“敖包”一般都是棋界。祭期是阴历七月十三日。这时候,正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牧民们忙完了接羔,就在这时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欢庆丰收,远近蒙古族人民都骑着马,穿着新衣,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祭祀时,“敖包”上放佛像,喇嘛念经,杀猪宰羊,仪式隆重。大家围着“敖包”,从右往左转,并高呼口号。宗教仪式完毕,大家才举行酒会、跳舞、赛马、摔跤等欢乐的活动。这种祭敖包的形式,后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戏”的意思。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的“那达慕”大会已经舍弃了一些旧的形式和内容,成为蒙古族人民团结、欢乐的节日。每年七八月,牧民们从各处汇聚一起,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会上,举行赛马、摔跤、文艺演唱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平时四出游牧,很少有机会聚到一起。在这庆丰收的美好日子里,就互相问好叙谈。出售皮毛,购买日用品,开展文体活动,交流生产经验。大会有时连续举行几天,充满了欢乐。各盟、自治州、旗、县每年都要分别举行。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1162—1227),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蒙古族首颌,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他领导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进步作用。一九三九年,国民党政府强行将成吉思汗灵柩由内蒙古移到甘肃榆中县兴隆山,一九四九年又移到青海涅中县塔儿寺。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蒙古族人民的要求,于一九五四年将成吉思汗灵枢由塔儿寺迎回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并由国家拨款,在伊金霍洛旗胡痕鄂色山顶上兴建新的陵园。

  一九五六年竣工的新陵园,殿宇宏伟,金碧辉煌,人们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每当纪念日,牧民们象过春节一样兴高采烈,身穿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陵园,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文艺、体育等团体也要到这里来为牧民们表演精彩节目。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尽带蒙古族特色,蒙古族的小学生竟骑马上学
  ☑ 蒙古族最喜欢什么颜色?不同的哈达代表什么
  ☑ 蒙古族舞蹈都有哪些特点?
  ☑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蒙古族的特色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