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时间:2015-10-22 17:25:4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拉祜族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拉祜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拉祜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拉祜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拉祜族语言文化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拉祜语的特点是声韵母较少(只有20个),没有复辅音和辅音韵尾,声调较丰富(共7个)。拉祜语里有关动物的词汇多也傈僳语、彝语相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拉祜、傈僳、彝等族人民在历史上的紧密关系。群众一般都懂汉语和傣语。

  拉祜族原无文字,靠刻木记事。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出于传教的需要创造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拉祜文,但未能广泛传播,仅在部分地区及宗教上层中使用。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确定以澜沧县糯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东回族语音为标准语音,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新拉祜文共有26个字母,有29个声母,19个韵母和7个声调。现已用拉祜文出版了教科书及多种读物。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拉祜族文化

  欢乐的“阿朋阿龙尼”

  拉祜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年节,吹笙跳舞,通宵达旦。拉祜族是一个节日众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葫芦节、扩塔节、太阳节、月亮节、搭桥节、尝新节、火把节、端干节、献新米节、分猪肉节等,其中尤以葫芦节最为隆重。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拉祜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

  每当葫芦节到来,拉祜族人民欢欣鼓舞。一大早,就穿着独特的民族服装,带着自酿的美酒和糯米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村子里的广场上,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全寨或数寨人同场欢舞,数十数百支芦笙同时吹奏,气势宏大,十分壮观。

  午饭后,广场中央放置着一张木桌,桌面上端端正正地插了一枝青翠欲滴的松枝,桌子下面的土地上,插着三枝青烟袅袅的香。几位老者在场子中心吹响了葫芦笙,边吹边跳,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天真无邪的儿童们按捺不住跟在老人的后面,合着葫芦笙的节拍,以松枝为圆心,手牵手地围成了一个圈儿欢快地跳起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老少欢乐图;男人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妇女们用大碗斟酒,一碗一碗地送给芦笙手和跳舞的人们,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接过酒一饮而尽。舞蹈尽情地表现一年四季中,人们辛勤劳动、丰收的喜悦。他们以跳歌的形式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感谢万物生长,感谢“葫芦”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他们认为“生命”是永远值得感谢的。

  入夜,熊熊的篝火,伴着葫芦笙悠扬的音乐、敲着低沉的木鼓,老人们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不易。一个个凄美、欢乐的故事随着老人的歌声,在火光中跳跃,在木鼓声中回响,在月色中环绕,在生命之河中流淌。就这样,三天三夜中,人们不停地跳着、唱着、唱着、跳着,尽情地欢乐,忘我地陶醉。渴了,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累了、困了,休息一下接着再跳、再唱。这就是以葫芦为吉祥物的拉祜族,与葫芦的不解之缘成为一种凝结全民族四十多万人欢腾的仪式。

  永不消逝的葫芦笙

  拉祜族在创世史诗中说,人类的始祖扎笛和娜笛是从葫芦中诞生的,拉祜族的祖先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拉祜族芦笙的来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过去拉祜族有五兄弟,互不团结,明争暗斗。他们的父母用五根竹管插入葫芦中,做成葫芦笙,吹出了和谐感人的曲调,唤回了孩子们的良知,使他们懂得和谐团结的重要,停止了无意义的争斗。拉祜族认为,葫芦做成的芦笙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吹响的芦葫笙告诉人们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团结和谐、和睦共处。

  拉祜族用葫芦装水、装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葫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水质清、装酒不跑味、装火药不怕潮、储藏谷种兆丰年。拉祜人离不开葫芦,除了按照民族的习俗在农忙中的短暂时期要让芦笙“歇窝”,其它时间拉祜人与芦笙总是形影不离,朝夕相伴。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葫芦笙就一直伴随着拉祜人:老年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吹响葫芦笙,用心中的乐章去迎接新的黎明;年轻人每天上工和收工,总是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走,哪怕负重而行,他们也不愿放下手中的葫芦笙;无论怎么累,只要芦笙一响就解了乏;逢年节和欢庆的时候,拉祜族人以芦笙来相互传播心中的喜悦;恋爱时,他们靠芦笙来传达心底的秘密;收获时,他们用芦笙来颂赞辛勤的汗水,感谢上苍的恩赐;苦闷时,他们借芦笙来驱散胸中愁云。

  崇尚黑色的拉祜服饰

  拉祜族非常喜爱传统服饰,拉祜族最喜爱的是黑色,以黑色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大特点。

  拉祜妇女上穿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黑色长衫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黑包头巾有0.3米多长的,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有用黑布裹腿、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银牌)的习俗。唐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拉祜男子全身黑色,对襟短衫,下穿宽大长裤,系腰带,脚穿布鞋,包头或戴帽子,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或用黑布长巾裹头;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5公分长的彩穗垂下。男子外出佩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自卫武器,有些还是世代相传的。

  吹笙为乐芦笙舞

  拉祜人民喜歌爱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拉祜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普遍流传的有芦笙舞、跳歌、摆舞三大舞种,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芦笙舞。

  拉祜人过年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芦笙”。正月初二开始,寂静的拉祜山寨便热闹起来。午饭过后,盛装的拉祜男女老幼纷纷汇聚到寨子中央空场上。人们在舞蹈场恭恭敬敬摆放篾箩,敬上祭神祭祖的糯米粑粑、蜡、酒等供品和祈福的籽种、泥土。庄重而简短的仪式过后,娴熟的芦笙手、三弦手吹奏起古老动听的曲调,男子依次围成里圈,女子围在外圈,大家“连袂而歌,踏地为节”,按逆时针方向边舞边唱。舞蹈以足踏动作为主,有点玉米歌、栽秧歌、收获歌、三脚歌、合脚歌、缩脚歌、阉鸡摆尾歌、斑鸠拾谷子歌、拉藤歌等,表现劳动狩猎场景或模拟禽兽动作,格调古朴,动作热情洒脱或诙谐有趣。在拉祜民间有“听得芦笙响,脚底板发痒”的说法。跳笙结束后,人们纷纷抓取一把经过跳笙的籽种或泥土,带回家播种,认为来年必能获得丰收。

  拉祜族认为芦笙是人类最早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第一代人类—扎迪和娜迪。扎迪和娜迪长大后,扎迪拿来金竹做响篾,响篾送给娜迪弹。又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了蜂蜡和槽树,做出了人间第一只芦笙。

  吹笙起舞,在清代地方史志中已频频出现,如道光《云南通志》载:“裸黑聚时,亲戚会饮,吹笙为乐。”《威远厅志》:“裸黑性耿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直到今天拉祜族还保留着舞蹈早期“围圈”、“携手”、“顿足”的特色。

  拉祜族崇敬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没有成熟的葫芦,就没有拉祜的望歌”(民间歌谣);拉祜人认为芦笙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人们闻声相聚;人们跳起芦笙舞,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庇佑。

  拉祜族图腾文化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葫芦是拉祜族的崇拜物,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就有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拉祜族节日跳芦笙舞,澜沧县还过“葫芦节”。由葫芦和长衣裳花边装饰纹样所组成的图案,象征人类的起源和拉祜族始祖的由来,也象征女性美和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在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葫芦孕育人种和人类源自葫芦的传说。至今仍将葫芦视为吉祥、神圣之物。人们喜将葫芦籽缝在小孩的衣领或帕子上,而妇女的服装及围巾、包头上也多有彩线绣制的葫芦和葫芦花图案。拉祜族认为穿了这种服装魔鬼便无法近身,孩子能健康成长,妇女能终年平安。

  在拉祜族看来,如果姑娘的胸部、腹部和臀部外形与葫芦相似,那么,不仅姑娘健康美丽,将来还会多子多女。情人们相互赠送的信物上也绣有葫芦花和葫芦的图案,以此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神圣。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盘点关于岭南文化特色有哪些?
  ☑ 福建文化特色
  ☑ 新疆文化特色
  ☑ 山西文化特色
  ☑ 陕西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