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

时间:2015-10-22 17:05:5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呢?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鄂伦春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的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特点——鄂伦春族

  上品美味——狍头

  鄂伦春人视狍头为珍贵的美味佳肴,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勤劳纯朴的鄂伦春人十分热情好客,每当贵客临门,都要煮手把肉、清煮犴鼻子和飞龙汤,盛情款待客人。其中最为讲究的是请客人吃狍头肉,狍头肉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狍头放在吊锅子里,不加任何作料,单用白水煮,熟后捞出,趁热摆放在盘子上,主人抽出猎刀,把狍头按部位分切开来。主人将请客人随意用筷子挟选任何部位的狍头肉、口条,蘸盐水食用。鄂伦春人认为,用白水清煮的狍头肉比其它任何烹调方法都好,仍然能保持狍头肉味的淳香,还不失去原有的风味。

  名菜犴鼻子

  犴,学名驼鹿,是鹿科中较大的一种。犴的肉肥而不腻,尤其是犴鼻子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佳肴,也是名菜。吃犴鼻子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犴鼻子割下来,直接放在炭火中烧烤,待其毛皮烤焦后,用猎刀将毛灰和焦皮刮掉,用水清洗后,放入吊锅里,用清水煮4个小时左右,煮烂之后捞出,切块蘸盐水吃,味道别具一格;另一种吃法是将犴鼻子用温火煮烂,捞出晾凉,形成“胶冻”。用猎刀切成小块,摆在盘子里,蘸盐水吃,其味道清香扑鼻,使人胃口大开。

  鲜汤——飞龙汤

  飞龙,学名榛鸡。传说它是龙变成的,其体态较小,毛呈灰色,但起飞时声音极响。飞龙的吃法主要是熬汤。飞龙的做法十分讲究,首先要将锅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星。然后将洗净的飞龙剁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约5分钟左右将汤从锅中倒出,加盐及葱末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做法是: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锅里的沸水舀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成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葱末一块儿放入锅中,在沸水中煮5分钟即可食用。飞龙汤清淡,色白无杂质,喝起来更是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鲜嫩诱人的手把肉

  手把肉是鄂伦春人最喜爱的佳肴之一。手把肉一般选用野兽的胸腔部分,如肋骨、胸骨、舌、心等,这种肉贴骨吃起来十分香。煮手把肉必须注意掌握火候,一般煮八成熟就捞出,这时的手把肉老嫩适度,肉鲜味美。捞出的肉盛在盆里,吃肉时每人一把刀割着吃,同时要蘸些盐水。盐水是用煮肉的汤调制的,里面放入少许盐,再撒些野葱之类的调味品,使肉的味道更加鲜香可口。如果舀上一碗肉汤,撒上盐及葱花,一边吃肉,一边喝汤,更是鲜香无比,且具有健身壮骨的功效。

  风味独特的灌肠

  灌血肠及灌香肠是鄂伦春人独特的饮食,亦是其待客的佳肴之一。

  灌血肠,是鄂伦春很讲究的一种食品。其做法独特,味道鲜美。猎人猎获到犴、鹿和野猪之后,把胸腔打开,并用猎刀在肋骨上划几道,停放一小时左右,待鲜血慢慢积下来,上面便浮起一层透明的液体,这就是血清。然后将血清轻轻灌进收拾好的肠子里。并加上盐、野葱花等调料,将血肠系好口放入锅中煮熟,煮熟的血肠又白又嫩,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灌香肠的做法是把犴肉、狍肉与野葱或老山芹菜一同剁碎,放入适量的盐,拌匀后灌入肠中,待煮熟后切着吃,其味十分鲜美,是待客的佳肴。

  清香可口的肉干、肉条

  晒肉干,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肉切条放到锅里煮,待熟后捞出来切成小块,再放到锅里煮,并加入适量的盐、花椒、大料等作料。待肉煮烂并且水煮干后捞出来晾晒。晒的方法是:把肉放到用柳蒿编织成的帘子上,用木架将帘子支起来,并在帘子底下生火用烟熏干。晒干之后就可以装入皮口袋里储存起来。另一种晒法是把肉切成条晒成半干,然后用火熏烤,待烤熟干透之后再切成小块储存起来。这种方法加工的肉干香脆可口,肉干可以直接拿来吃,也可以做肉粥或炖汤吃。

  晒肉条,其晾晒方法是将狍肉或犴肉切成长条,然后挂在一排排支好的横木上晾晒。为了使肉条干得快,还要在下面生一堆火,既是熏烤,又能驱赶苍蝇。这样晒出来的干肉条可储存半年左右,一般肉条多用来炖菜或用火烤着吃。其味道又香又脆,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食品,备受人们所喜爱。

  鲜美的烤肉与烧肉

  烧肉,一般是出猎在野外没带锅时,把切好的肉片放在炭火上烧,并不时地翻动,烧熟后即可食用。这种吃法与手把肉味道截然不同,又香又脆,且不腻人。

  烤肉,也是在狩猎期间的传统吃法。一般将肉切成小块,上面撒上盐,然后用两端削尖的木棍把切好的肉穿上,插入火堆旁烘烤,待肉表面烤成焦黄,冒油并发出肉香味时即可,其味道十分鲜美。

  生吃狍肝与狍肾

  生吃狍子肝及肾是鄂伦春人独特的饮食习俗。鄂伦春人认为生食狍子的肝和肾,可以清热明目,滋补肝脏,强壮身体。每当猎人在山上猎获到狍子后,首先要打开腹腔取出肝及肾,用清水洗一洗或用雪擦一擦就吃。据说这一饮食习俗是祖先流传下来的。

  清爽可口的骨髓油

  骨髓油,在鹿、犴、野猪等大动物的腿骨里都有许多骨髓油,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每当猎人猎到大动物时,都要把动物腿骨的肉剔光,放在火堆旁烤熟,或者放在锅中煮熟,然后砸碎取出骨髓来吃。而狍子前腿的骨髓油一般都是生吃,其味道清爽可口,香而不腻。骨髓油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而且有护肤的作用,还可抵抗寒冷空气。

  上等佳肴阿素纳

  阿素纳是鄂伦春人十分讲究的一种传统吃法,是待客的上等佳肴。其制作十分精细,先将狍心、狍肺、狍里脊肉下锅,加入清水煮熟。捞出后将它们切成小块,与煮熟的狍脑拌在一起,再将葱末及盐拌进去。最后在锅里放上野猪油或熊油,烧热之后将拌好的肉丁放进去,快速爆炒起锅装盘。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阿素纳就呈现在你面前。阿素纳营养丰富,且抗寒耐饿。据说,吃上一顿,可以三天不吃饭。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鄂伦春族的狩猎特色建筑

  制作方法

  撮罗子的选址,是在地势较高、阳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其盖造方法,是用三五根约碗口粗细上有枝杈的木杆,相互交合搭成上聚下开的骨架,然后再用30根左右木杆搭在骨架之间捆绑固定,在南面(或东面)留出门,即基本成型。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按照季节的不同,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冬用狍皮做成。

  风俗禁忌

  撮罗子内的空间,高约一丈,地面直径一丈二三尺至一丈六七尺。如门向南开,则在室内北、东、西三面搭设供人起居坐卧的铺位。有的是用干草和树皮直接铺在地面上,更多的则是在约一尺高的森架上铺木杆木板,上铺草席或皮子,可以更好地防寒防潮。铺和门之间的中央空地,是烧火取暖做饭的地方。按照这些民族的习俗,撮罗子内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级区别的。北面(正面)是安放神位之处,最为尊贵。平时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贵客才能在北铺坐卧。如果供人起居,也只能是家中长辈。有的民族甚至规定,只有丧偶的男性长辈才能睡在北铺,如果夫妻都健在或夫亡妻在,则只能睡在右边的铺位。此外,家中的主妇和未婚女孩允许到北面神位前,而其他已婚妇女则不能,因室内中央是火位,他们不可以越过。火位两边的位置以右为上,儿子婚后与父母同住时,小两口只能住左铺,而且睡觉时应是男在北妇在南。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以北为尊、以男为尊。

  还有一项特殊的风俗,就是妇女生孩子时,必须移到原住撮罗子附近另搭的“产房”中去。这种“产房”也是撮罗子的样式,只不过矮小简单一些,有的还专搭一根横木,做分娩时的把手。产房内设左右两铺,产妇住右,婆婆或助产女眷住左。待新生儿满月后,产妇可回到原住撮罗子,产房随之拆除。这种做法的用意,并非特殊关照产妇,而是认为生孩子是“不洁”之事,应该避开家中供神和男人居住的地方。可见撮罗子不仅样式很原始,而且其使用风俗也带有许多古老观念的色彩。】

  

  鄂伦春族的特色风俗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婚丧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后来亦实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祭祀时,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冬天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以后再用早餐。有时也在猎区过夜。早晚两餐;均由妇女在家司厨。两餐主食以瘦肉为主。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苏米逊(稀饭)、老夸太(粘粥)和干饭;用面粉制作的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面包饺子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大兴安岭特产的飞龙(松鸡)肉质鲜嫩,最为驰名。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兽肉时将带有骨节的肉块煮于锅中,半熟后即捞出,每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尤喜食带血筋的肉,认为带血筋的兽肉鲜嫩可口,富有营养,并有增强视力、消除疲劳等食疗作用。在食用狍子肉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鄂伦春族也习惯于将各种兽肉精细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种野咻佳肴。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种炒菜也日渐普遍。鄂伦春族保存猎物,大都用晒干的方法,特别是在夏天,鄂伦春族猎人多把兽肉切成小条,晒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上,下面烧木炭,用烟熏,可保持肉久存不变。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在严冬出猎之前,鄂伦春猎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过去,在饮食上,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意思是告诉山里的熊是乌鸦在吃熊肉。夫妻之间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内不能吃兽头和内脏。有的地方还禁止妇女吃熊肉,产期妇女不准吃兽头和兽心脏等。如今这些禁忌均已改变。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鄂伦春族民俗风情特点介绍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盘点关于岭南文化特色有哪些?
  ☑ 福建文化特色
  ☑ 新疆文化特色
  ☑ 山西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