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文化特色

时间:2015-10-22 09:09:1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仫佬族的利益文化特色方面有哪些呢?仫佬族的文化特色有什么呢?仫佬族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仫佬族的文化特色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仫佬族的文化特色

仫佬族的文化特色

  仫佬族的特色饮食文化

  仫佬族的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籼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大都养猪,杀猪时,只卖一部分,其余部分留下自己食用,夏天做"粉腌肉",冬天做腊肉,同时,在每月的祭神节日里,家家户户凑钱买猪祭神,进行集体拜神活动,饮宴吃肉。

  仫佬族常有的蔬菜冬季以青菜和萝卜为主,夏季以豆角为主,辅以南瓜、匏瓜、八梭爪等瓜类,青菜、萝卜、豆角等蔬菜,除鲜食外,还做成腌菜留存慢慢食用。仫佬族地区盛产黄豆,因而黄豆也是常菜,有炒黄豆,煮黄豆,豆腐豆酱。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炸烙饼或作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酷嗜酸辣

  仫佬族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为辅助粮食。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十分艰苦。一般家庭白天均食稀饭,晚上才吃上干饭,有的家庭连晚上也吃不上干饭。仫佬人常以稀饭当饭,酸辣当菜,久而久之,习以为常。

  现在生活已大大改善了,但这种传统习惯仍未改变。一般家庭都是早粥夜饭,早餐、午餐多以酸辣佐食,晚餐才煮菜。尤其是夏秋季节,农事繁忙,气候炎热,更是如此。因此,家家有酸坛,少则几个,多则十数个;家家有辣椒钵,酸辣食品每餐必备。即便逢年过节,鸡鸭鱼肉摆满桌子,也少不了一钵酸辣食品。

  仫佬人的酸坛,分水坛与干坛两种,水坛腌的多是时鲜瓜菜,也有把时鲜瓜菜晒干留存下来,待到瓜菜淡季放入水酸坛腌制的。腌制方法较简单,只需将腌料洗净切好,加盐拌匀,投入坛里,两三天后即可食用,但不耐久存。干坛腌菜手续较复杂,首先把腌料洗净切碎成半干,后用食盐搓匀,再拌上糖、酒或甜酒、辣椒粉等调料,然后入坛压紧,密封坛口,一两月后即可食用,可保存一两年而不变质。干腌的酸品,酸、甜、咸、辣、香五味俱备,脆嫩爽口,别具风味,仫佬人视为酸中珍品,宴请宾朋,常掏出一些让客人品尝,不但毫无怠慢之意,反而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仫佬人腌制的酸品,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蒜头、蒜芎、蒜苗、薤头、 薤苗、豆角、刀豆、萝卜、黄瓜、青椒、莴笋、青菜椒、莲藕、泡菜、芋蒙、嫩姜等等。但从来不腌肉类,而且切忌荤腥油脂沾着酸坛。

  地炉火锅

  在仫佬人家中,人们普遍"掘地为炉",燃烧煤炭(即白煤、无烟煤)煮食取暖。明嘉靖年间田汝成着《炎徼纪闻》一书已有记载,起码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烧得旺旺的地炉上,坐上只煤罐或铁锅,加上大半锅水,就餐者围坐在炉边,边取暖,边闲聊,待锅里的水沸沸扬扬地滚开了,在锅当中坐上只高脚盐碟,内盛食盐、辣椒、葱、蒜、香菜,加上酸醋或酸水;然后把洗净切碎加调料腌好的肉类、蔬菜,一样样分多次沿盐碟周围放入锅里,瞬间,就可趁热、趁脆、趁嫩夹起来,蘸上酸辣盐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即使边聊边喝,吃上几个钟头,肉菜亦不失鲜、甜、香、脆、嫩、热的可口滋味。尽管室外寒风凛冽,室内人仍会周身发热,额头冒汗。

  仫佬人对肉食一般无禁忌。过去虽有"罗不食猪"、"吴不食狗"、"莫不食狗"、"姚不食心"等传说,其实,都不是普遍现象,个别支系和个别人间或有之。也有禁忌某种肉食的人,如佛教信徒,常年吃素;有的人"算命",迷信吃了牛肉或狗肉,会造成某种生理缺陷(俗称"破相"),形成禁忌。随着人们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这些禁忌早已消失。如今仫佬人若果打地炉火锅宴佳宾,常常是猪、牛、鸡、鸭、狗肉及其内脏,错杂纷呈,毫无禁忌,滋味美不尽言。

  糯米食品

  仫佬人爱吃糯米食品,过去过年过节家家都需制办。据说这也是仫佬人嗜食酸辣原因之一。他们认为糯米食品易腻,不易消化,多吃酸辣有利于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强壮身体。

  仫佬人的糯米食品中,最具特色的首推大冬叶粽(又称枕头粽)和桐叶粑(又称狗舌糍粑)。

  仫佬族的特色饭菜

  白馍

  白馍是糯米制品,其做法是:先把糯米蒸成熟饭,放在石臼里捣烂,然后捏成拳头大的团子,吃时可用火烤,香甜爽口,也可用糖水煮食。

  五色糯饭

  五色糯饭是一种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先用红、黄、黑三种颜色将泡好的糯米分别染色,以及不染色的白糯米放入蒸熟,便成了色美味好的五色糯饭了,由于染料取自花朵的天然汁液,而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除具有特殊的香味外,还有防病祛邪、治疗腰酸骨痛的功效。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做法讲究火候,只有八分熟。

  狗舌糍耙

  “狗舌糍耙”扁长柔软,形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唱罢山歌后互相交换的食品。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斗糍粑

  “斗糍粑”是仫佬山乡在春节期间家用糯米饭舂制的,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青壮年男子便摆开架式,高举"丁"字形榔锤,一上一下把糯米舂溶。一日糯米饭舂溶后,青壮年妇女便取出来做成馍饼,先放在用鸡蛋黄或茶油抹过的大簸箩里,然后移到芭蕉叶上晾干,印盖花纹图案。“斗糍耙”在仫佬山乡还是送礼的佳品呢!

  重阳酒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时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它们来历还反映了仫佬人民纯朴善良的心地。

  舂糍粑

  逢年过节,仫佬族群众和当地的壮族人民一样,都有包大粽粑和冲糍粑的爱好和习惯。

  仫佬人包的粽粑特大,每个5—6斤重,象大枕头,故称枕头粽。包粽时,先浸泡糯米几小时 ,捞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冬叶(即粽粑叶)背面一张张铺一尺多宽,层层加米到一定 的高度,还放些在叶子围边,最后绑紧。有些地方,在米中间放上一些事先腌好的肉或拌放 些豆类。粽放在特大的锅中煮上一天一夜即可。包粽的季节一般在二月社(春分前后),姑娘 婚后第一次到夫家过节或生小孩后回娘家,家里都要包大粽粑相送。

  舂糍粑则在春节期间,家家都做,小康之家多的做几百斤米,贫困人家至少也做三、五十 斤。每逢年三十晚,小伙子们摆开八码步,高举丁字形榔锤,一上一下,把事先煮熟的糯米饭放在舂臼中冲碎,然后妇女们把冲碎的糯米捏成一个个又圆又扁的饭团,先放在用蛋黄 或茶油抹过的大簸箕里,然后移到芭蕉叶上晾干,可在糍粑上盖上各种颜色 的花纹图案。斗糍粑除了自家食用外,还是仫佬族人过节和喜庆良日送亲友的礼品佳物,而 且做工堆放都十分讲究。如吃“满月酒”时送的斗糍粑,一般是小箩筐下装白米,上面堆放五至八个塔形的斗糍粑,第一个直径八、九寸,恰好盖住箩筐口,第二个直径七、八寸,第 三、四个……每个直径依次递减一寸,层层堆成塔形,最后一个只有一寸直径,很有特色, 颇为美观。如今,在罗城仫佬山乡的村道上,仍随时可看到挑着冲糍粑走亲访友的仫佬人。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仫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仫佬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仫佬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仫佬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仫佬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与自然抗争中,仫佬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优美的对歌,体现出仫佬族文化的深厚。仫佬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代表性的活动如打灰包、打篾球、竹球、游泳和象步虎掌等,与仫佬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与仫佬族人民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活的一部分。

  打灰包

  打灰包,又叫“打猪脚”,是仫佬族传统的射击体育活动。

  打灰包相传盛行于清朝,早期的仫佬族聚居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五,都会以村或几个相邻的小村为单位,以每户出一人的形式,集中在祠堂举行“会款”。这种会款,实际上是制定保护农作物和防盗防偷的村民公约。会款这天,要杀猪聚餐,凡有猎枪的户都要把枪带来,举行打灰包比赛。之所以如此,目的在于提高枪法,以便更好地维护治安和保护好农作物。后来,这一以“会款”形式进行的打灰包比赛,逐渐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了一项民间的传统体育形式。

  现在流行的仫佬族打灰包,其灰包多用蚊帐布包裹着石灰密缝而成,长宽各约五寸。比赛开始前,要把缝制好后的灰包挂在距地面两米多高的柱子上,离射击点约40米远。同时还要从各村中选出一位公证人。比赛开始后,参赛者按抽签次序轮流射击,每次1枪周而复始。打灰包比赛以跪射为主,凡打中灰包(以灰粉飞出为打中)的,奖励猪脚及猪肉。

  打篾球

  打篾球,又称打篾蛋,是流行于贵州仫佬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仫佬族打篾球所用的球,为柔韧的竹篾编织而成。其形状类似鸡蛋,大的似拳头。里面塞满稻草等物,外面则涂以不同的颜色。

  相传,仫佬族的祖先们曾以打篾球作为练兵的一种手段。现在的打篾球活动多见于贵州遵义、怀仁、织金等地的仫佬族村寨中。打篾球时,需要机智、灵巧、速度和耐力。因其运动量大,技巧性高,故多为青年男女参加。

  打篾球比赛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比赛双方人数相等,由寨与寨、同姓氏或同家庭之间组队进行。比赛场地因地制宜,也可按参加人数或观众多少而协议定。比赛的场地中心需画线或横置一竹竿为“河”界。篾球可用手拍、推、托、扣,或用脚踢、用足勾过“河”界。比赛过程中,运送球不能触及身体(除手、足之外),篾球打不过“河”者也算输。如果球在本方界内落地,对方则可过“河”占领落点之内的地盘,重新画“河”为界,最后以一方被赶出自己的场地为止。

  还有一种比赛方式为累计记分。比赛开始时,由上次优胜者开球,不分组也不限定人数。球一出手,人们便朝球落地点奔去,由先抢到篾球者发球。以此方式循环进行,发球次数多者获胜。

  游泳

  游泳,是流行在仫佬族民间的水上体育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流行与仫佬族的聚居环境和生产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在广西的仫佬山区,武阳江、龙江流贯其中,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地理环境练就了仫佬人多样的水上运动技能。建国后,国家又在仫佬族生活的区域修建了十多座水库,这些都成了仫佬族的天然游泳场所,许多仫佬族人因此皆善水上活动,而游泳就是其中广泛流行于仫佬族民间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且尤受青少年的喜爱。

  仫佬族游泳活动的比赛主要采取速度技巧赛的形式。比赛时,人们往往把水果或石子抛在河里,并规定好时间,谁能最先全部捞上来即为获胜者。有时还分组比赛,优胜者奖给水果,摸不到的罚游水。这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促进了群众性游泳的开展。

  

  仫佬族的礼仪文化

  仫佬族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风俗,象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认恩娘、补做风流等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满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间传说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着,子女能否长大成人由社王操纵着。因而,农历的三月初三“婆王诞”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报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动,祭拜结束之后,由“冬头”向婆王报告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感谢婆王的恩德。这一天,全族人一齐出动,抬猪牵牛到婆王庙前宰杀,大摆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兴旺。

  认恩娘 “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补做风流 “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耍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四川的文化特色
  ☑ 盘点关于岭南文化特色有哪些?
  ☑ 福建文化特色
  ☑ 新疆文化特色
  ☑ 山西文化特色
  ☑ 陕西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