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羌族的婚礼全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羌族婚礼特色是什么呢?羌族人们的婚俗有什么特别的传统吗?下面是有关羌族婚礼习俗有什么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羌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羌族婚礼习俗过程
1、说亲,送头道“手情”
现在羌族社会大都流行自由恋爱,然后将结果告诉父母,由父母操办,男方父母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二“红爷”带头道一“手情”去女方提亲,一般带点心2份、饼子10个、挂面4把等,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2、“吃小酒一”,送第二道“手情”、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段时间,男方就叫“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子、点心等)去女方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请端公占卜,一旦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亲。此时女方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量“吃小酒”(订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备礼,一般为每家20斤肉、20斤酒,敬神用的点心、挂面10斤、饼子等,送给女方的老辈子即女方房族、姑爷、姑妈、母舅、姨妈姨夫等亲戚,也就是在婚礼中该送礼的亲友全都请到,男方一般请“红爷”、叔伯、母亲带儿子去,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一般不去。“红爷”要在吃酒前亲自烧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神灵、祖先察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去女方家探望并送礼,一般拿2坛酒、6把挂面、2份点心、10个饼子、10斤肉为礼物。
3、“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认为男女双方的年龄足够大,男方已经做好了一切物质上的准备,该办喜事了,就请“红爷”带上礼物去转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届时男方拿酒、肉、鱼、鸡等礼物,越多越好,另外要给女方买全穿戴之物,除头饰、耳坠、手镯、金箍子、银坠子等,还要给女方买4套外衣,长衣、短衣各2套,裤子2条,鞋袜各2双,全要双份,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反正要让女方满意才行。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间隔几个月到几年才能完成,例如龙小琼(女)和文定清从“吃大酒”到结婚时的间隔是2年,杨登富和龙树兰(女)从“吃大酒”到结婚时的间隔是3年,王友诚和周月明(女)从“吃大酒”到结婚时的间隔是2年,这为男方的准备工作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4、接亲
一旦定好婚期,一就要准备接亲了,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完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雇佣406个琐呐手。接亲这天,男方由20多个人组成接亲队,主要由新郎的老辈子(叔辈)、同辈、小辈组成,一个父母双全的男孩子背“手情”(模、肉、酒、蜡、布等),一路琐呐吹奏。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在门上堵着要钱,男方要给钱,叫“拿钱”,女方一次一次地要,男方一次一次地给,等女方满意了就打开门让男方进去,古时候男方要给女方12两银子。进门后女方唱欢喜歌,男方给钱,再唱再给,直至女方满意为止。另外冬男方要给女方送1个太阳摸、摸上挂有1条白布、1条红布、1根羊毛线、镶有1颗珊瑚珠。男方把礼品放在堂屋的神盒前的桌子上,红爷致“接亲词群用羌语说:
“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从头说。
理不讲来人不知,须将此事晓众人。
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兴,
所有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
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
女方答词:
“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
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
......
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
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
答谢完毕,女方准备酒席宴请众人。
5、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其实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晚上,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顺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
“花儿纳吉”,如:
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
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
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
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盘歌”。
女方伴娘问:
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
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接亲姑娘答:
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
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格妹哟呀”。
女方伴娘问:
(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
接亲姑娘答:
(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
问:(格妹哟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
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
就这样一问一答,一直要唱到午夜十二点还不罢休。最后,女方的亲戚就要给新娘给“压箱子钱”,意味着姑娘要出嫁了,给她点过日子的基金。接亲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这是一首《唱亲家》的歌词:
唱起来呀,唱起来,
唱一唱我们的亲家,我们两家是大亲旧戚。
今天在我家里是火塘的上方和下方,
没有鹰皮和豹皮铺上来接待你;
没有九年的陈猪膘煮起来招待你;
没有九年的陈顺酒抱上来招待你。
我的宝贝嫁到你家里望你好好地教育她,
望你好好地招待她……
《唱姑娘》是叙述父母留恋女儿,却又不得不把女儿嫁出去的矛盾的心情:
我的人,我的肝,
今天晚上假若你能变成男子,
就能把人家一的人带到我家来,
就能把别家的魂带到我家来……
但你是个女子,
就成了别家的人,成了别家的魂……
女方的伴娘会对迎亲客进行讽刺和嘲笑戏谑,例如:
“听啦,迎亲客头目讲话了,
出口的话象一阵大风,
是刮来金银还是几片树叶?
他一张巧嘴能将坏的也说成好。
石包说成银子,山泉说成顺酒,
我们有眼也有耳,
人有好名声令四方传闻,过分的夸奖我们不听,
只要他对阿妹有好心,这就行了,这就行了,
迎亲客你不要将嘴变成吹火筒,我们不信我们不听。”
大约到午夜两点左右,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人们抢吃“千盘子”后,花夜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经由少年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成年礼在此与婚礼结合在一起,成为婚礼的一部分。与前面在《成年礼研究》一节中所论述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主持完成这一仪式的人从端公变成了新郎的舅舅,仪式的载体也由羊毛线和猪油变成了礼冠,从中可以看出,羌族对舅家的重视程度和对汉文化的直接引用。为什么只能是舅舅来代替端公而不是其他亲戚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的,舅舅是外甥的至亲者,羌族谚语有“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的说法,母舅可以和羌族崇敬的雷公并列,可见母舅在羌族社会中权利之大,因此母舅不同于其他的亲戚,他还具有和雷公一样的神力,是天神的代言人,所以用舅舅来代替具有神人中介作用的端公来主持新郎的成人仪式是合情合理的。而给新郎升冠则明显是对汉文化的借用,新郎戴冠是汉族古老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汉族新郎己经不再戴冠了,而羌族人从汉族人中借用来的这种礼仪却长久地流传了下来,这正验证了“播化学派”的文化传播的观点。另外,升冠与升官谐音,含有升官发财的汉族传统思想,羌族人不但借用了汉族升冠这一仪式,而且接受了汉族的思想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最好例证。
接着舅舅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
“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
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
儿子儿孙入朝堂。”
接着母舅家的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新郎全身被红丝绸包裹,尽显喜庆之气。
6、出嫁和迎娶
“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对太阳、月亮膜,装在一个新竹篓里,选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童随新娘背到男方家去,摸上刻有日月、松柏图案,象征一对新人与日月同寿,似松柏常青。发亲时间一到,哎呐奏起《离娘调》和《留念调》,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新娘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完前,新娘边哭边向神完中供奉的神灵、母舅、父母一一拜别,众母舅向新娘撒米,祝愿她一生吃不完用不尽。同时,端公高唱祝词:
今日非同寻常日,主家姑娘出远门。
将到外地人家去,特此敬拜诸神灵。
此女出门非为别,成家落业务农耕。
治田置地勤劳动,养儿育女延祖根。
祝愿神灵保佑她,吉祥如意万事顺!
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泞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同时,端公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模站在门边,新娘从模下走出门,紧接着是新娘的伴娘,数目从两个到十几个不等,必须是双数,最后是迎亲客。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向新郎家走去。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等一帮妇女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端公做法事,口云:“天地开张一,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盒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方抢入洞房。伴郎伴娘将糖果、花生撒向一四赤一众人抢乞一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饭毕年轻人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
“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
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
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
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替子也齐全。”
从赞词中充分反映出羌族人落落大方的民族性格,一点都不拘泥,赞美新人时就实话实说,娘家人还唱:
“我家姑娘到您家,今夜须把她来夸。
好比一棵千年树,开始一芽发九芽。
犹如一堆万年火,初时一堆变九堆。
又象一株火葱苗,由一株来发九丛。”
这是对羌族妇女生殖能力的由衷赞美。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裸、花生、红枣,祝福新人。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格。最后是青年男女簇拥着新郎新娘“抢房”,就是谁先进入了新房谁就当家。不过这只是为了一时的欢乐,图个热闹罢了,一般都是新娘让着新郎,那怕是新娘先到了门口也要让新郎先进去。笔者认为这是父系社会战胜母系社会的象征。
7、回门
第二天是谢客,客人吃过早饭陆续离去,送亲的人当天返回女家,新郎新娘要回女家,叫“回门”,带1个大蟆、1个刀头、1坛酒及敬神之物。娘家人迎接到家,新郎新娘拜女方神灵,再拜众母舅、门房长辈、相帮兄弟,最后新娘父母收拜,为二人挂红。女家也大宴宾客,新郎新娘留宿一夜,次日早上返回男家,到此整个婚礼方告结束。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曾多次到女方家送礼厂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这一方面说明羌族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对人生礼仪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响之深。通过婚礼仪式,使羌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提炼、升华、发展,从而传承下来。
(二)、民国时期的婚姻过程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5年)邵云亭先生撰写的《萝卜寨之民俗》一文对羌族婚礼的的情况论述如下:“他们(羌族)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由几岁就定下来了。定婚的手续,是先由媒人说妥,以后由男家的家长,送给女家两壶酒,二斤肉,四升米。等到要娶之前,即择个好的日子过礼,男家要给女家替环、首饰、脚笼带,三根离娘布,四升米,一百二十斤肉,几十元彩礼,新郎要到女家去叩头,女家的姑、舅、姨、表四大亲戚,要给新郎挂红放炮,以资庆祝。新郎要披红插花,谓之小登科。女家于是日待客收礼,是谓聘女,三日后,新郎谢礼,向挂红送礼的一一叩头,然后回家。普通隔几日就到男家举行婚礼,也有隔几个月再择吉日举行婚礼的。等男家要娶的日子,女家不再待客,男家则派生辰合宜的人来背装扮好了的新人。新人有的由门上过,有的由墙上过,完全看命相及时辰而定。在走以前,新人要向家中及神位一一啼哭告别,然后男家迎亲的人,就背起新人向婆家走。女家派两个伴娘,背着新妇陪嫁的被盖一床、箱子一个随着。要是远路,就由两三个替换着背,新妇不到拜堂的时辰,足是不许沾地的。再后是送亲客,总有四五十人,男女都有,其中多是女家的亲戚、家门、姑爷、舅爷等。有一个吹喇叭的奏乐。到了时辰,即拜堂,谢媒,赴席。到晚上夜饭后,男家本寨的家门亲友,就分引贺客送亲人等,到各家安宿消夜,他们叫作引铺。第二天早饭后,又至男家赴席,晚上还是相同,至到三五天后,贺客尽去为止。在喜宴期间,天天有人唱山歌,打响器,闹洞房。第三天新妇回娘家,送亲的及贺客的,有走的,有被亲友留住的。新妇在娘家住三五天后,又回婆家,新夫妇才开始同居。以后住娘家十天、八天,住婆家十天八天,轮流住着,直到几年后,始在婆家久居。”
(三)、20世纪80年代的婚姻过程
下面是笔者在四川理县桃坪羌寨调查得到的20世纪80年代羌族青年结婚的情况:
被调查人是四川理县桃坪乡佳山村人陈朝芙(女,羌族),于1983年11月嫁给四川理县桃坪乡桃坪村人杨露才(男,羌族)为妻。根据她的讲述,当时陈家请桃坪村人余真玉(女,当时41岁)当“红爷”去陈家说亲,之所以请余真玉是因为她和杨家有亲戚关系,能说会道。1981年2月余真玉带了饼子、挂面、点心等东西去陈家送头道“手情”,陈家人考虑到杨家人多,有5个儿子、2个女儿,家业大,好办事,能帮助自己,所以就答应了两家的来往,1981年4月,“红爷”余真玉带领杨露才的两个姐姐去陈家送二道“手情”,吃“小订酒”,带的礼物为两瓶奖金牌白酒、一封饼子(10个)、2把挂面,2升米,当时能拿的起奖金牌白酒说明杨家人有办法,是身份的象征,陈家的家长同意了杨家的求婚请求。1981.年8月16日杨家到陈家“吃大酒”并送来了财礼,包括120元现金,鞋、袜、裤子、上衣各一件,,还有一些吃食。当时去陈家的人有“红爷”余真玉、杨露才本人、杨露才的叔父、杨露才的兄弟姐妹、共8人。杨家向陈家要了陈朝芙的生辰八字,请桃坪乡增头寨端公陈云梦(男、当时50多岁)对两人的生辰八字进行了掐算,认为两人的八字相合,可以结婚,并将婚期定在冬月25日,杨家将端公算的婚期告诉了陈家,陈家表示同意。杨家人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工作,认为够力量为几子举行婚礼了,就将结婚的时间定在了 1983年冬月25日。1983年冬月24日杨家去陈家接亲,加“红爷”余真玉一共去了8个人,,以年轻人为多,接亲客给女方给开门钱12元,当天晚上杨家给儿子举办“男花夜”,主要内容是给新郎挂红,祝贺他成人,先是老辈子挂,接着是四大家门的亲戚,最后是父母收挂,当时挂红多是红绸子、红纱、红布,男方的亲戚将“份份钱”交给了支司客。陈家也在当晚为女儿举行了“女花夜”,主要内容为唱“花儿纳吉”、戏弄男方的接亲人、跳莎朗、敬神,玩到后半夜才歇。1983年冬月25日早上8点,接亲客在女方吃完饭后出发,新娘骑男方牵来的马,盖上了红盖头,女方家的亲姨妹、女伴、老辈子共40多人送亲,陪嫁有6床铺盖、6床毯子、2床罩子、2床小被子、4套衣服、16双鞋子、1个太阳摸、1个月亮摸、伴儿送的鸡蛋、香肠、没有首饰,用夹背背着走,早上10点到了男家,进门时,新郎用米打新娘,新娘踩破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新郎新娘到厅房中拜堂、拜天地、拜祖位,新郎反手揭去新娘的盖头,众人簇拥新郎新娘进洞房。接着是正席,先是陈家送亲客吃,杨家向送亲客敬酒,再是杨家亲戚吃,主要是九大碗、九干盘、九碟(炒菜)。晚上唱歌,跳莎朗,闹通宵,新郎新娘分别由伴儿陪着分开睡在洞房的两个房间里。1983年冬月26日,新人到杨家祖坟上去烧纸敬先人,向祖先察明男丁杨露才结婚‘事一,并请祖先认下媳妇,保佑新人健康平安、早得贵子,一路上有“双吹”(吹琐呐的)伴奏。1983年冬月29日回门,只有新郎一个人陪新娘回娘家,到女家敬神、办席。新人还是不能同房,从娘家回来后,两人才正式住在了一起。当时杨家请的支司客是陈步伦,总管是周敬雨、记帐的是李德成、收礼的是杨志平、管座的是女孩子、打杂的是年轻人。
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羌族的婚姻礼仪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的转变说明了羌族封建家长制度的逐步衰落和自由、民主意识的勃发,“红爷”这一重要角色的保留则说明羌族对“无媒不婚”这一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小订酒、大订酒、男女花夜、财礼、.办席则说明羌族婚姻礼仪的延续性,敬神这一仪式的保留说明羌族“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在羌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端公掐算婚期的传统随着端公数量的逐步减少而不能为继,人们往往要走很远的山路去高山上的羌寨找端公掐算,.油于太麻烦,就只好找一些懂得巫术的老年人来代替,这一点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影响最大,造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原始宗教的缺失。结婚当夜同房与否的变化则带有明显的汉文化影响痕迹。可以看出,羌族婚姻礼仪保留了其绝大部分的要素,因此可以说羌族婚姻礼仪的变化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触及其实质。推荐阅读:水族的禁忌有哪些
羌族婚礼习俗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
封建时代羌族的婚姻受中原儒家思想影响,奉“父母之命”,承“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并无婚姻自由。解放后,新的思想观念被大多数人接受,人们摒弃了婚姻中陈腐落后的一些旧习俗,保留了它正面积极的方面。现在的羌族年轻人有充分的恋爱自由,他们称为“耍朋友”。感情好到一定时候,就要谈婚论嫁了,举行羌族古老的婚礼仪式。
羌族的婚礼仪式较为复杂,婚礼程序多、场面庄重。从男女双方开始谈结婚事宜到结为夫妇大致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
订婚
订婚涉及到三次酒,这就是“开口酒”、“吃小酒”、“吃大酒”。
开口酒
开口酒指的是说亲,是男方家长请“红爷”携带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家并未将礼物退回就表示愿意与男方家商谈婚事。
吃小酒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阵子,男方会请“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点心等)去女方家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家长请释比占卜,一旦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就可定亲。女方和“红爷”商定好“吃小酒”的日子。到了“吃小酒”这天,男方要按女方家人数多少备礼,和“红爷”、母亲一起去女方家送礼。“红爷”在吃酒前烧香敬神、祭祖,向祖先禀告两家结亲之事,并致“说亲词”。
吃大酒
“吃大酒”是定婚期的仪式。若男方做好了物质准备,开始筹办婚礼,就请“红爷”携带礼品区转告女方,商定婚期,这就是“吃大酒”。届时男方拿一定数额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首饰和衣物,都要双份。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要满足女方的要求。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到此,订婚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婚礼程序。婚礼有“女花夜”、“正宴”、“谢客”三道仪式。
婚期定好后,在婚礼前几天,男女双方要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龛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
女花夜和男花夜
“女花夜”一般在嫁娶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
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花儿纳吉”、“盘歌”、“格妹哟呀”等喜庆对歌。
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接着母舅家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
正宴
“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Huo 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 “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
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
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礼,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这一方面说明羌族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对人生礼仪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响之深。通过婚礼仪式,使羌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提炼、升华、发展,从而传承下来。推荐阅读:傈僳族的禁忌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羌族民居特点
☑ 羌族的风景特色
☑ 羌族的民族风俗
☑ 羌族服饰特点介绍
☑ 羌族的节日有哪些
☑ 羌族的文化艺术
- 上一篇:裕固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 下一篇:柯尔克孜族婚礼习俗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