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时间:2015-09-26 11:55:5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侗族婚礼是怎么样的呢?侗族婚礼特色是什么呢?侗族人们的婚俗有什么特别的传统吗?下面是有关侗族婚礼习俗有什么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侗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侗族婚礼习俗有什么

  侗族婚俗介绍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各地有不同形式。天柱、锦屏、剑河一带,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路上,三五成群地约会于山坡上对情歌,倾吐爱慕之情,当地称“玩山”。盛大的赶歌坪集会,更是青年们选择伴侣的最佳时期,他们以歌为媒,从唱歌开始而相识、相爱,许许多多的情人就是在这种活动中结成了美满的姻缘。“行歌坐月”是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晚上,几个要好的姑娘聚集在一家堂屋里纺纱、绣花,等待男青年的到来。有的后生虽不相识,但姑娘们总是脚手不停,一面纺纱绣花,一面热情接待,以歌相问,以歌相答,以歌传情,往往玩唱到深夜才离开。以后,经过多次接触、唱歌,相互了解,终成眷属。

  榕江县七十二寨以及从江县六洞和黎平县一些地方的男女社交方式别具一格。青年男子架着木梯在闺房窗前和姑娘唱歌说爱,经过无数次的闺窗夜语和情歌对答,打下爱情基础,互订终身。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侗族大部分地区结婚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前后,许多新婚夫妇双方家庭都要举行隆重的婚庆活动。这种活动称为“吃糯米饭”。婚庆这天,男青年穿着一新,挑着青、红、黄、绿等各色糯米饭和猪肉、米酒,拥着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们拦住,以草标,用具或其他农作物为障碍,堵住路口,同人伙子对起《拦路歌》。一道道关卡靠唱歌打开。到了大门前,响起迎客礼炮,众亲友出门把新郎和同伴迎进房中,一起吃饭。饭毕,新郎一行在炮声中,担着新娘的衣服、头帕、侗锦和尖顶船形绣花鞋,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告辞。姑娘组织群送,依依而别。但是,新娘没有跟新郎走,只算举行了结婚仪式。以后逢年过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

  三穗、天柱、锦屏、剑河等县部分村寨的婚俗,无论是自由恋爱或父母包办均得请媒人说亲三次方成。婚姻的程序一般分放篮、订亲、结婚三个阶段。结婚时,新娘多“哭嫁”,女友“伴嫁”,并唱《伴嫁歌》。在新娘哭嫁时,男友悄悄送来礼物,新娘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后门与情友话别。凌晨,新娘出嫁时,鞭炮响,唢呐吹,堂屋里摆起分离酒,合家同饮后,父母赠送嫁妆,新娘由亲兄弟或党兄弟背出大门。兄弟姐妹组成一支数十上百人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送到郎家。这批送亲客称为“皇客”。新娘由“引亲娘”领经堂屋时全家人回避不照面,然后把新娘引入洞房。“皇客”在新郎家住吃一至三天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

  剑河县小广一带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了“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嫁女节。其婚庆与天柱、锦屏等地大体相同,但在迎亲时,要敲锣鼓,吹芦笙,放鞭炮,有着节日气氛。

  夫妻不睦,感情破裂,提出离婚的,古俗非常简便。黎平、从江一带有些村寨,女方提出离婚,只要挑一挑水到夫家,对其父母说句“我今后不能来服侍您老人家了”之类的话,就算离婚了;男方要求离婚,则砍一挑柴到女家说句“望妹另找好人家”等语,从此算离婚。有些村寨搞象征性的离婚手续,媒人用男家的破饭篓装饭和鱼给女方吃后,将饭篓扔掉,表示各奔东西,不再往来了。但女子提出离婚的一般还得赔偿男方的彩礼钱。推荐阅读:水族的禁忌有哪些

  侗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少数民族侗族的婚礼习俗

  侗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父母包办和自主的两种婚姻形式同时存在。妇女在结婚后也有不落夫家的风俗。解放以后,侗族青年多是通过自由恋爱结成伴侣。结婚后不落夫的习俗已大大改变,一般结婚以后即组成小家庭,少数地方即使还保留不落夫家的习俗,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中间夫妻相聚的时间愈来愈多。

  现在,侗族的恋爱婚姻仍保留有本民族传统的方式。如走寨、坐妹、抢新娘。这些形式都具有健康、风趣的特点。

  走寨和坐妹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方式之一。所谓走寨就是一个村的小伙子在晚饭后,三五成群吹着笛子、弹起琵琶、打着灯笼,口里哼着情歌,到另一个村子去寻找姑娘谈情说爱。当小伙子到来时,这个村的姑娘故意在木楼上露露脸,或者点起灯,给小伙子一个信号。这时,小伙子们便可鱼贯而入,到姑娘家去聊天、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姑娘如果看了其中的一位,她就会想方设法将这个意中人留下来。小伙子发现了同伴的这个秘密则主动退出,另去他家。

  所谓坐妹,就是当这位被姑娘看中的小伙子留下来以后,姑娘的父母也会有意避开,让这对恋人交谈。此时,姑娘主动坐在小伙子身旁,他们在火塘边轻声对唱情歌,互诉钟情,直至深夜才分手。分手时,还要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假如情投意合的话,便可订婚。这种走寨和坐妹的婚俗,在广西的侗族地区极为盛行。

  侗族青年结婚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其中以贵州一些侗族地区的“抢新娘”颇为独特。“抢新娘”即是“抢亲”,是古代婚俗的一种遗风。已流传数百年了。现在成为侗族结婚的形式之一,其实并没有真抢的,侗族的抢新娘不过是假戏真做罢了。

  侗族有夜嫁、夜娶的习惯。抢新娘一般都是在深夜进行。新郎家在准备停当以后,派出一些男女青年,他们并不带迎亲礼物,只带着扁担、绳索来到新娘家。这时新娘家黑灯瞎火,大门紧闭,无人迎接。双方进行对歌,与此同时,迎亲队伍中一人偷偷进到新娘家将大门打开,于是迎亲队伍一拥而进,去抢装扮一新的新娘。新娘家的人赶紧保护不让抢走。一方要抢,一方要护。双方展开了争夺,并要进行一番对骂。

  迎亲者抢到新娘后,由一个力气大的小伙子背起就跑,边跑边抖动,故意让新娘难受。一行人走在路上,还不断捉弄新娘。小伙子向姑娘讨东西吃,新娘故意不给,小伙子就翻箱倒柜,把嫁妆搞得乱七八糟。有趣的是,新娘不仅不气恼,反觉高兴。据说他们还把这种恶作剧看成是吉利的表示。

  侗族的新娘被抢到新郎家以后,要和男方家人对唱一夜,婚礼才告一段落。推荐阅读:傈僳族的禁忌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侗族民居特点
  ☑ 侗族的风景特色
  ☑ 侗族的民族风俗
  ☑ 侗族服饰特点介绍
  ☑ 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 侗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