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侗族的服侍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侗族男子的服侍有哪些特点呢?侗族女子的服侍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有关侗族的服饰特点详细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侗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侗族服饰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
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颜色特点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推荐阅读:中华民族之塔塔尔族的由来
侗族服饰介绍
侗族女装
侗族妇女服饰大致可分为裤装、裙装两种类型,包括衣、裙、裤、鞋、发式、头巾和银首饰等。而不同的类型中又有若干不同的款式。黔东南州的侗族妇女服饰特色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右衽大襟裙装式:主要为黎平的尚重、赖洞,榕江乐里七十二寨一带的侗族妇女服饰,属宽松型裙装。上衣均系右衽无领大襟衣,袖宽衣长。衣襟和袖肘部都镶有做工精致的刺绣宽幅花边或侗锦(或彩锦或“素锦”或两者兼而有之)。裙长过膝,为百褶裙。扎蓝花织锦绑腿,着无跟草鞋,绾发盘于头顶。夏秋两季喜穿白色或浅蓝色外衣,下身穿百褶裙,裹腿用蛋浆亮布制脚套,脚穿白布底绣花勾头鞋,盛装时头插银花,胸挂银牌,腰系花围腰。
右衽大襟裤装式:
主要为榕江、从江都柳江沿岸、寨蒿河、平永河两岸,黎平新化、天府、坝寨、洪洲一带,锦屏九寨、大同,天柱高酿,镇远报京,剑河小广、三穗等地的女子服装。上装为右衽无领或矮领大襟衣,托肩、袖腰、袖口、襟边(从领口至衣摆)都镶以布滚或加花边,束腰带,下穿长裤,挽发盘顶或挽发偏髻、盘辫刘海、脑后绾髻等,脚穿无跟草鞋或是圆头花布鞋或勾头绣花鞋。
交襟左衽裤装式:
主要为从江丙梅一带妇女服装。衣袖衣身较窄,无领无扣,但腰间常扎一条织绣锦彩带,襟毗镶织锦花边,领口滚蓝、绿色宽绸边.胸兜襟口绣有色彩艳丽的图案。最有特色的是一年四季都穿着齐膝的宽筒裤,夏季穿单层,冬季穿夹层。脚套花筒,穿尖头绣花鞋。头挽发盘髻于顶,稍偏左。
侗族男装 侗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分为对襟窄裤式和右衽短衣宽裤式两种款式。每逢盛会侗族老人必穿类似晚清时期的长袍马褂式寨老服。
对襟窄裤式
这是侗族男子较普遍的服装,直领,对襟,袖窄,对襟上的纽扣一般为布扣,随年龄不同而扣子的颗数和口袋的个数均不同。青壮年的衣扣有九至十一颗,口袋四个;小孩的衣扣一般为五颗,口袋两个;老年的衣扣五至七颗,衣袋三个。裤子一般是宽档窄筒,老年的相对宽些。扎脚绑,穿草鞋,长巾包头。包头帕的式样有夸张造型的“角式”和端庄稳重的“团圆式”,多为紫色亮布长包帕或黑白相间的格子帕。青年的包头上往往都扦上一支长尾锥羽,以示其英俊勇武的雄姿。
右衽短衣宽裤式 这种装式现只能在一些偏僻山区和节日时才能见到。上衣多为无领,右衽,扣子五颗,有铜扣或布扣,没有口袋。下装为宽档宽筒便裤。侗布头巾长丈余,绕头包扎,呈盘状。
此外,在南部方言一些地区重大节日场合男子盛装时,下身着长裤,足穿布鞋,上身交叉披挂一至三根不等的银箍链、银泡链、银蛇骨链等或斜披挂宽红绸长带,腰束或红或绿宽绸长带。
童装
侗族童装一般都是根据各地区大人的服饰款式加以剪裁制作,只是更为简单和方便而已。女孩的服饰,基本上就是其母亲服饰款式的简化,甚至发型也基本一样。
儿童服饰较有特色的是童帽、口水兜。童帽有狮头帽、鼓楼帽、通顶的圆孤形瓜皮帽等。口水兜的款式有圆形、方形、长方连围裙等式样。圆形口水兜造型又有“金钱形”、“枫叶形”、“葫芦形”、“狗牙形”等,造型抽象,色彩红、蓝、白对比强烈,以彰显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尤其长方连围裙的口水兜,背面吊一排铜钱,儿童走起路来,铜钱相互撞击,叮当作响,使小孩更显得活泼可爱。以下几款对襟裙装式:主要为从江、黎平“六洞”一带夏秋两季侗族妇女的服饰。上装着无领无扣、敞胸的对襟长衣,衣长掩臀,衣袖瘦长窄紧,衣两侧开高衩,襟边、袖口、下摆及衩沿滚布边或装饰花边,下装穿百褶短裙,长只及膝部,小腿裹有两条小飘带的绑腿或布套,飘带上下交叉于外侧拴结飘出带头,足穿绣花船形钩鞋,头挽偏髻于左侧,插红木梳,内穿胸前刺绣胸兜。
侗族服饰详细介绍
侗族的服饰文化早在古时就有记载。唐朝李延寿编撰的《北史·僚传》上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 到宋朝有关侗族服饰的记载逐渐增多。《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说:苗童(侗)之未妻者“罗汉”,“皆髻插鸡羽”。《黎平府志》载洪饴孙诗说:“高楼翠压千重树,雉尾饵环拜回互”,逢年之正月,“月也航年”时,男子头插鸡尾,穿着古装,吹着芦笙,威威武武。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黎平府属“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绣花绅如锦,钭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清朝文献也有类似记载。 还说:“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镊缀之,男女各徒跣”。至近百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的交往增多,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的实施,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汉化程度十分显著,南部方言区的服饰亦有所变化,唯南部山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变化不大,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这是侗族的绣花上衣,它是将花纹绣在绣片上,然后根据需要把绣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块缝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图案。
侗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在民间文学中也广为流传。《款词》中有“父寻鸡尾插头,母制暖布盖身”之句;榕江车江的《祭祖歌》也说青年男子皆“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现从江高船、信地一带,青年人每着盛装,还有头包花格帕,上插鸡尾或鹭羽为美的习惯。
款式类型
传说中黔东南地区侗族服饰有四大款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区域,形成了不同款式的侗族服饰。传说在很早的时候,侗族在从东向西的迁徙中,沿河而上,走到高安时,一部分人顺南江河而上,行至水口、安民等地(侗语称这一带为四脚牛地区)定居下来,在每年一度的八月十五的节日活动中,男青年比赛吹芦笙,女青年就要比谁的裙子漂亮。由于这一带的姑娘,头上挽鬓,并插有三片银冠,上衣敞胸紧袖,穿长裙,裙上有一条条的闪光亮珠,很似孔雀的羽毛。当地群众便把一带的姑娘服饰称为孔雀式。另一部分人迁徙到八洛时,顺洛香河而上,到了贯洞、独洞、屯洞、肇洞、云洞、汝洞等地,侗语叫六洞地区,其中一些人经中潮、佳所、黎平、潭溪到了清水江边的锦屏、剑河、天柱和经洪州到了湖南的通道等地,这一带妇女的服饰为青色衣裙,裙及胸前间有白色,很似喜鹊,当地群众便把这一带妇女的服饰称为喜鹊式。还有一部分人迁徙到银潭,顺四寨河而上,到了黎平的十洞和从江九洞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类似古老的和服,当地群众便称之为和服式。最后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榕江古州,顺寨蒿河而上到了晚寨,侗话叫四十八寨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简朴古老,显见典型的高山地区风貌。所以,人们将之称为高山式。
侗族的服饰,若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天柱,锦屏等地,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水平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地区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服饰的盛装,其穿着的布料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 钭襟开扣,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腰系彩色腰带的背后有两条带幛,随着人物走动而翩翩起舞。内衣为白色或月兰色,袖长超过外衣袖口露在手碗上。下身穿青色裤子,脚踏翘鼻绣花布鞋。
南部侗族地区的服饰则迥然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南侗善绣,服饰极为精美,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髻上饰环簪、银钗、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系腰带,银腰萎,青布包头,下着宽大长裤,穿草鞋或赤脚。盛装时穿古老的牯脏衣、百鸟衣、银朝衣、月亮衣等等。
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装束,与汉族相似,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如此。只有聚居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仍然保留着民族特色。头顶留团长发,挽成螺髻,或三四寸长的短发一团,不梳不挽,垂于脑后。穿右衽无领短大襟衣,宽筒裤,青布盘头,寒冬身系腰带,有的还足穿云钩鼻鞋。在从江县的高传等地,当青年人着装打扮时,头包花格布帕,上插羽毛,胸前斜挂银链,右肱膝颖垂吊一串银丝细牌,腰束或红或绿绸带,显得格外英俊。
女子服饰
妇女的装束比较复杂,差别明显。在天柱、锦屏、三穗、玉屏、剑河等地,靠城镇近郊的,基本上与汉装无异,尤其是已婚妇女,最为突出。居边远山区的,大都穿右衽无领,订银珠大扣的短大襟衣,着长裤,系围腰或腰带,婚前多用红色毛绳结辫盘头,额前垂有“刘海”,有的还喜修眉整容。婚后挽髻插钗于脑后,包头帕或围长巾。榕江县的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两岸,和黎平县的天府、坝寨一带则另具一格。着右衽无领大襟衣,衣长及膝,下穿长裤。襟边、袖口、裤脚都镶有布滚或加花边,过去有的还穿蹋跟钩鼻花鞋和白布袜子,而且对袜底非常讲究,所挑的花纹图案,不但名称繁多,用色适度,美观精致,同时常常以此衡量作者的技艺水平和聪明才智。
编辑本段各地区服饰
尚重少女装:侗族的衣着以自纺自织的青布为主,有便装、盛装之分。尚重少女盛装最为华贵,一人绣制一套需耗时三年,服饰上盘绣图案繁多,人称“绣画”,但唯侗家人方懂其意。
银潮男装:银潮男装沿袭着宋代服饰风格,为侗族地区最为古朴的服饰,其特色是下身的围腰全绣花纹,下端系有吊花,吊花下吊串珠,串珠末端系有一撮玉百羽毛,给人以奇特神秘之感。
九洞服饰:“九洞”泛指黎平岩洞、双江、口江一带,妇女服饰多为青色或蛋浆布,衣为袈裟式招衣,长盖臀部。围腰绣有日月形图案。下着摺裙,长过膝盖,脚裹无光软质青布,用绑带缠绕。着盛装时,头戴白银发套,顶戴银花和绸花,顶挂多条银珠,集古朴、艳丽与华贵为一体,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黎平县三龙地区:黎平县三龙地区的姑娘盛装,头挽鬓,偏左侧,额上围彩带银花,挽结于后。头上插满很多鲜花、白鹤细羽或公鸡尾羽。戴银耳环,环上镶有细圆珠,珠下垂数条细银链。颈戴银项圈两三只。上衣左衽开襟,襟边镶花边。衣袖细小,袖口饰花边,袖上臂中部有图案装饰。系方形围腰。着青色细褶短裙。小腿裹绑腿。脚穿绣花鞋。上衣、围腰、裹腿、裙子的布料均为闪光的紫色自织侗布。
黎平县龙额地区 :黎平县龙额地区的男子服饰,头上包蓝、青、白三色的花格帕,包法呈圆环状,上大下小。上衣为大襟,无领,短小紧身,袖小。上衣的颜色,盛装为紫色闪光的侗布,便装为浅色或白侗布。系方格腰带。裤青色或与上衣用料致,裤脚宽大。脚穿胶草鞋或草鞋。
黎平县九潮乡 :有一个以刺绣文明的定八民族服饰村,距县城65公里。定八的民族服饰是史书描述的侗民族服饰的再现。定八服饰可分为便装、盛装和戏装,按季节可分为冬装和夏装,还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等情况分为若干种类。定八民族服饰继承古装的印痕,使用侗族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制作,其服饰的图案种类繁多,有鼓楼、龙、凤、螺蛳、银勾形、斗牛、星星、月亮、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
侗族螺丝衣 :黎平茅贡侗族螺丝衣是古老的盛装,现已不多见。因纹饰卷曲如螺丝,被称为“螺丝衣”,其刺绣精致,图案结构完美。以侗族民间信仰来看,此螺丝纹应当为龙纹。与此衣相配的是花带帘裙。
侗族银朝衣 :黎平银朝侗族古老的盛装,绣饰精美华丽,婚嫁及重大活动时穿用,现今犹存其富丽堂皇的光彩。叶片式帘裙,令人追忆起原始时代人们编草叶为裙的情景。帘裙上绣饰的“滚圆形龙纹”,反映出侗族对龙蛇的崇拜。 银朝男装沿袭着宋代服饰风格,为侗族地区最为古朴的服饰,其特色是下身的围腰全绣花纹,下端系有吊花,吊花下吊串珠,串珠末端系有一撮玉百羽毛,给人以奇特神秘之感。
头饰
侗族女子以其乌黑亮丽的秀发和发式多样著称。她们用茶籽油调水洗发。无论是妙龄少女还是已婚妇女,都以乌黑光亮的长发为美,并挽出各种各样的发鬓,难怪人们要赞叹侗族女子的发式是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
从江地区侗族女子发髻的装饰很丰富。她们在发髻上插饰银梳、木梳或彩珠和小银饰,也喜欢用鲜花装饰发髻。从江增冲一带的侗族少女将发髻绾于头顶左侧,上插一枚珍珠,极美。黎平地区侗族女子头戴银冠,银冠由鱼形、蝴蝶形、银币形等银质吉祥物组成,有的还插有各色羽毛。肇兴侗族少女将秀发松松地绾于头侧,饰以麻花形银质发箍和镶红宝石银饰,再将鲜花点缀其间,十分漂亮。镇远报京侗族女子的银冠更加精美华丽,由许多银花组成。黎平和锦屏毗连之地的侗族女子梳盘髻,包三角形头巾。天柱和锦屏等地的侗族女子婚前梳长辫,将辫子盘于头顶,饰有鲜花,彩穗和银链;婚后绾髻,用长帕缠头。
侗族儿童的春夏帽:侗族十分讲究小孩戴帽,童帽有秋冬帽和春夏帽之分。其绣工精细,样式奇特、针针线线都凝聚着母亲的爱心。马尾绣是侗族童帽常用的绣法,纹样为龙鸟花草等吉祥图案。秋冬帽式样如同屋顶,意为帽子能像屋顶那样使孩子免遭鬼蜮伤害。
本段鞋垫
侗族妇女善长挑花,织花和刺绣。挑花多在白底布上信手用浅绿或浅玫瑰两色挑出花卉、蝴蝶等变形纹样,把它们装饰在领口、袖口等部位,这是显而易的。可是,还有一种隐藏的艺术──踩在脚底下的鞋垫花,人们叫脚底下的艺术,却鲜为人知。
侗乡的男女老幼,都有使用鞋垫的习惯。侗族姑娘们几乎人人会绣鞋垫,实则是一种挑花在鞋垫上的运用。当姑娘们还只有八九岁时就开始在母亲、姑嫂的指导下学做挑花了。每一双鞋垫,姑娘们都在上面精心地挑出各式各样的图案。题材大都是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挑花、李花、梅花等等,也采用几何纹样。结构的组织,多采用菱形排列的四方连续骨架,菱格各边中点配以花蕾似的装饰,主次得体,疏密相间。有的挑线显示主体花,有的则是底布显出主花,更有挑线,底布同时显出花纹,模看竖看都是花,妙趣横生。 聪明的姑娘们常常花样翻新地绣进自己创造的花样以及对恋人或亲友的吉语祝词,如“吉祥如意”、“友谊长青”、“祝君快乐”、“鱼水情”、“和平幸福”等等。有的还绣上龙、凤图形及现代装饰图案,从而使内客大大地扩充,增加鞋垫的艺术情趣。鞋垫的色调与底布有关,通常以自织的白侗布作底,也选用其他的平纹色布,有红底白纹、白底青纹、彩底素纹等等,真是变化自如,千姿百态。在针法上,则独创别具一格的单线挑法,可称是刺绣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每一双都可作为一件绝妙的艺术品来鉴赏。姑娘们也常常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的情人或客人。
编辑本段服饰文化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古越人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段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稻谷,元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观的联系。侗族服饰较少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这些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 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基本相同,民族内部基本上形成鼓楼与服饰两大族徽标志。只要有侗寨就会有鼓楼,鼓楼成为侗族的标志十分明显。而作为侗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侗族服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凝聚侗族人的精神,以形成集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本民族,它是相互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三大支系服饰类型都有所区别。“佬”支系以善绣而著称,即在服饰上是构图精美,图案细致,侗锦是其典型代表。“坦”支系善制陶,反映在服饰上是线条纹样清晰,长褂短裙是其代表。“纹”支系善建筑,反映在服饰上是宽松和谐,素雅端庄。
侗族服饰中的多种崇拜意蕴。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却流传至今,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流行于整个侗族地区的“吃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侗族有许多鱼图腾的神话传说,如大年初一早晨必须有鱼,结婚必须有鱼,为老人送终或祭祖时,也必须有鱼等。水波纹、旋涡纹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点分析
☑ 服饰文化:藏族人为何只穿一只袖子?
☑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特点
☑ 详解:蒙古族服饰文化
☑ 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 客家服饰文化
- 上一篇:穿青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 下一篇:瑶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