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未解之谜

时间:2016-09-14 16:48:36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但是也同样有着很多个到现在都没人能够知道的谜团,为何在清朝的皇帝中就有三个皇帝就是无子嗣的,而在皇宫有着那么多嫔妃,为何都是没有子嗣的呢,对此清朝历史未解之谜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jpg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

  清朝四大未解之谜

  1、清东陵选址之迷

  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吸引了真龙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说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

  据清史稿中记载清东陵是清朝顺治皇帝偶然选中的地方,可是历史真相却是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不仅顺治皇帝来过,明成祖朱棣也来过,不过朱棣看过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选他地。

  这就有了明朝一让陵寝之说,一让之后还有二让呢,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选定陵寝的时候,又看重了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但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这又是一让。

  不过在清朝的史料中,却从不提及这段历史,而是讲述了一个清朝皇帝选址清东陵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传说在顺治皇帝死后,康熙修建地宫的时候,风水术士选中的吉穴正是当年扳指滚落之处。

  顺治皇帝死后,康熙皇帝便根据父亲的遗愿在昌瑞山建了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此后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寝,清东陵也就成了清朝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帝王陵墓群。

  2、三个皇帝无子嗣

  大清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的时光,然而到了最后三位皇帝时却出现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居然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大清朝爱新觉罗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后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们都妻妾成群为何连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爱新觉罗皇族绝后呢?因为皇帝无子是当时清廷的忌讳,相关的史书医术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不过后人推断可能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婚配制度产生的影响。推断总归推断,但真正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3、乾隆棺椁“鬼顶门”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这样一位帝王的陵寝可不一般,光耗银200多万两,工精料美,富丽堂皇,极尽雄伟与豪华。“文治武功”都堪称典范的乾隆生前极为重视自己的陵寝建设,其规制甚至超过了父亲雍正。

  然而就是这样一代大帝,死后却屡遭盗墓贼袭扰,落个尸首分家。乾隆曾经不得不“亲自”用棺椁顶门防盗贼,这就是裕陵地宫两次棺椁顶门之谜。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率部盗掘裕陵地宫。

  气急败坏的士兵们用炸药将石门炸开后,强行进入了金券

  前三道石门被很快撞开了,第四道门却怎么都撞不开。气急败坏的士兵们用炸药将石门炸开后,强行进入了金券。这才发现,地宫内有积水,一具巨大的棺椁顶住了石门,这才给打开第四道石门增加了难度。

  孙殿英兵匪开棺扬尸、洗劫了裕陵地宫。后来清室遗老收拾残局,重新封闭地宫石门。1975年,文物保管部门准备对裕陵地宫进行清理。由于第四道石门已经被孙殿英的兵匪所毁,地宫就剩下了三道石门。这时,大家已经知道了打开石门的窍门,前面的两道石门都很轻松地打开了。

  到了最后一道石门,又遇到了难题,怎么都推不开。当时工作人员纳闷,用千斤顶,把最后一道石门顶起来,发现又是棺材顶住了。乾隆的棺材明明被放回了原位,怎么又从床上跑了下来?大家都啧啧称奇。

  这就是裕陵地宫棺椁两次顶门之谜,也就是所谓的“鬼顶门”。不过,乾隆地宫里有六具棺材,为何只是乾隆的棺材顶住了最后一道石门,这个谜团还有待进一步探考。

  4、大清国号起源之谜

  大清朝为什么会叫清朝呢?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在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不过当时并未说明国号之由来,致使“大清”国号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这“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诗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则东方为青色。但将“大清”与青色相联系,似乎有些牵强。

  第二种说法:发音近似。如有人认为“金”与“清”音接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第三种说法:源自古代传说。如有人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胙土于清。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国号。

  第四种说法:周室受命。如在古书《尚书》、《诗经》、《周颂》书中均能找到“清”字,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极改国号或许是将自己的事业比附周武王之大业。

  第五种说法:以水克火。有人认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说。再则,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国号不吉利。皇太极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

  第六种说法:笼络人心。有人认为皇太极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以上几种说法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能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趣的是,皇太极的“崇德”年号与明朝的“崇祯”年号相近似,而与明朝的“崇尚祯祥”相对,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将自己置于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国号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极最清楚不过了,遗憾的是史料中并未记载国号由来,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景陵为何三度起火

  景陵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频发大火。对于古建筑来讲,这可是致命的事情。景陵在历史上共有过三次起火的记载,先说第一次。

  第一次起火发生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景陵东西朝房的房檐先后起火,幸亏护陵官兵扑救及时,扑灭了着火点,未造成火灾。虽然这次失火并未造成多大损失,但道光帝得知后,还是严厉惩处了护陵官兵。

  第二次着火发生在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早晨,景陵的隆恩殿突然起火,陵隆恩殿内供放着康熙皇帝和4位皇后、1位皇贵妃的神牌。随着烈焰腾空,火势蔓延,整个大殿很快变成了一座火山。

  这件事被守陵的大臣上报给了朝廷。慈禧太后一听,吓了一跳,赶忙派出两个重量级的大臣前往查办,这两个人就是赵尔巽和铁良。两位钦差大臣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了东陵,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也未能查出火因,只得回京了。

  他们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无可奈何地说:火自上出,查无可疑形迹。对此光绪帝也无计可施,只得对守陵官员进行了一定的处罚。最后不了了之了。

  景陵的第三场大火发生在1952年7月14日,正是一个雨季。一个电雷劈到了大碑楼的殿脊,大火烧了起来,不仅烧毁了建筑,连里面的石碑也被烧毁了。景陵发生的这三次大火,改变了景陵的命运。景陵大殿到底因什么起火,当时皇帝都束手无策,到现在这个案子就更难破了,起火的原因恐怕已成不解之谜了。 

  清朝试婚格格是干什么的

  皇后或太后先找一个机灵的宫女,美其名曰“试婚格格”,帮自己的宝贝公主去试试驸马。宫女先被派去与驸马同床一晚,第二天她就将驸马水平如何,有没有生理缺陷,乃至于脾气性格等等都细细地向皇后太后报告。公主嫁了后,这名宫女就做驸马的小妾或侍女。

  中国历代皇室都高度重视其子嗣,将其看作江山千秋万代的一件大事。因而皇室男子大都早婚,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十八岁,大体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便行大婚之礼,清朝则规定皇子十五岁时必须成婚。几乎所有的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均已临御过女人,早已熟悉床第之事,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西晋的傻瓜皇帝司马衷十三岁就大婚,早在这之前,其父晋武帝司马炎便安排后宫才人谢玫,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他明白男女房帷之事。谢玫离开东宫时已有身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晋武帝指着一男孩告诉司马衷:这是你的儿子。司马衷大为惊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十七岁结婚,却在十四岁时就做了父亲。但历代真正有明文规定实行皇室“试婚”制度的,唯大清一朝。

  清朝宫中明文规定,皇帝在大婚之前,先由宫中精心挑选出八名年龄稍长、容貌端庄的宫女,陪皇帝随寝做“试验品”。这八名宫女都有名分,一般冠以宫中四个女官的名称,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看这名分便可知她们的职责是专门侍候皇帝起居的。宫女一旦被选中去为皇帝“试婚”,每月可拿俸禄,不再从事一般宫女的劳役。

  因此,这份差使还是宫女所梦想的美差,许多宫女指望着借此脱离苦海。除这八名侍寝宫女外,还得从内务府传来十六名侍女在旁协助,她们的任务是侍候皇帝,不能打喷嚏、咳嗽、唾吐和发出任何声响。如此一来,这小皇帝的“试验品”就很难说是八个还是二十四个了。

  另据《纽约时报》1886年8月29日所载《清国皇室生活记趣》一文称,清朝被确定为皇储的太子,在正式选立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为太子挑选一位比其长一岁的适宜宫女,前往太子的东宫侍寝,教太子学会怎么做丈夫。如果太子同意,皇帝与皇后也不反对,这位宫女便可立为太子妃。

  清朝皇室实行“试婚”制度,其主观出发点无非是想让小皇帝、小太子在婚前就懂得男女房事,取得一些经验,以便正式大婚后面对正宫娘娘或太子妃不致于窘迫慌乱,能够从容不迫。套用一句现代用语,可算作是一种婚前“性教育”吧。

  但客观上对青春年少的小皇帝、小太子而言,却是滋长了他们过早地纵欲。小皇帝、小太子正是青春发育期,对床第之事还处于被开导而无禁忌的状态,过早“试婚”既影响其生长发育,又可能导致其荒淫无度。如太子住东宫,说是派一名宫女侍寝 “试婚”,但太子一有冲动便可随心所欲,任意找其他侍女发泄。清朝的一些皇帝短寿,不能不说与过早纵欲有一定的关系。

  有趣的是,清代皇室的公主出嫁前,也需实行这项“试婚”制度,不过试的不是公主,而是驸马爷。    推荐阅读:超自然的谜团,自然未解之谜大全   

  清朝被盗的陵寝有哪些?

  三次疯狂盗劫

  第一次盗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挂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制造了第一次东陵大盗案。案情大致是这样的:时任奉军二十八军某连连长的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对东陵的地下宝藏垂涎三尺。当时他正好带兵驻扎马兰峪,便与当地惯匪王绍义秘密勾结。准备伺机而动。没想到他们的野心被驻扎在马兰峪四十里之遥的孙殿英所侦知。其实孙殿英对东陵也早有觊觎之心,肥肉岂能落人他人之口?孙殿英立即命师长谭温江率兵攻击马福田,两军在马兰峪展开一场激战,马福田终因兵微将寡而狼狈逃走。于是,谭温江率“得胜之师”进驻马兰峪。他们以军事演习为名,实行戒严,封锁消息。断绝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盗掘了随葬品最丰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将地上、地下珍宝掠夺一空。盗案发生四十天后,正在天津的清逊帝溥仪派宗室遗臣匆匆赶到东陵,对被盗的陵寝进行了善后处理,将被抛出的尸体进行了二次安葬。这次盗案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尽管溥仪强烈要求缉拿并严惩盗犯,但由于孙殿英重贿民国政府要员,此案最后不了了之。

  第二次盗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当年的后半年和次年年初,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现了临时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机制造了又一起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

  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盗之多,损失之惨重,超过了第一次。这次盗案发生前后,其他陵寝也相继被盗,陵区外围的大量陪葬墓也几乎无一幸免。

  第三次盗劫

  第二次盗案发生后.尽管政府进行了严厉镇压,但仍然有一些人贼心不死,欲壑难填。1949年,东陵地区的某些不法村民丧心病狂,又对那些被盗陵寝进行了一次全面“扫仓”。所谓“扫仓”,就是对地宫进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宝遗漏。经过这次扫仓,那些幸存的文物,特别是地宫金井中的珍宝,全部被盗掠一空。

  这三次被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浩劫。它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遗恨,将无法弥补!

  开启裕陵地宫

  1956年,国家对定陵进行发掘,实际是为发掘明永乐皇帝的长陵而先期进行的一次试点性发掘。然而,此事在当时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后,国内便兴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可是,十几年后又有开启乾隆帝的裕陵之举。

  1975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偕夫人到清东陵进行参观旅游。名为旅游,实际上是一次工作暗访,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没有告诉遵化县和东陵保管所。

  清东陵陵寝虽然有15座之多.但当时开放的却只有慈禧陵一座,游人也很少。当时东陵保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就设在慈禧陵的神厨库内。王冶秋夫妇刚刚进入参观区,就被经常进京出入国家文物局大门的谢久增认出。他急忙将王局长夫妇请进接待室,休息了一会儿,由乔青山所长和谢久增陪同,参观了慈禧陵。参观结束后,乔青山向王局长汇报了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开启裕陵地宫的想法。王局长听得很认真,但未作任何明确表态。王冶秋先生是当时掌管全国文物工作的最高长官,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专家,他问开启裕陵地宫需要多少钱?有关人员回答说两万元就够了。王局长点了点头,当天就回北京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后的第七天,国家文物局就拨来了两万元钱。不久,河北省文物处派人来监督指导裕陵地宫的开启工作。

  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至今无法解释。

  出水之谜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皂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这前后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始终没有再出现渗水情况。说明乾隆17年那次对地官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遗骨时,地宫里竟有两米多深的积水。自1978年裕陵地宫开放至今,每到盛夏阴雨连绵的季节,更是必须天天抽水,否则渗水就会涌冒上升。裕陵地宫为什么会出现积水,渗水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再度出现的?这些都未找到答案。

  棺椁漂起之谜

  裕陵地宫里的每具棺椁的四角,各有一块重达数百斤的龙山石,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细,头部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长方形眼中,向旁边相通的方眼一推,由于这个方眼口小下大,龙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上面凿有纵向和横向的通槽。椁的竖向边棱被卡在龙山石的纵向槽内,椁底部伸出的横向边棱被龙山石横向的槽卡压,这样棺椁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后、左右移动。然而,孙殿英匪兵在进入裕陵地宫时,竟发现乾隆帝的棺椁不在棺床上,而是顶住了第四道石门。既然棺椁的四角都被龙山石牢固卡压,怎么会飘浮起来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裕陵地宫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顶,共有石柱12根。人们一看便知,这些石柱并非原来就存在,而是后来增加的。

  如果原来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椁是根本无法进入地宫的。

  为什么要支顶这些石柱,它们又是什么时候支顶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三道石门的上门槛及以上的枋子,带门簪皆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门尤为严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会不堪设想。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门里侧的两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门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支顶的。而第一道石门外侧的两根石柱。支顶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孙殿英匪军盗陵时,是不会支顶石柱的。是否是溥仪派出的东陵善后大臣所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在东陵善后期间,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日记,就连一些琐碎小事都有记录,但对支顶石柱之事却只字未提。1975年开启裕陵地宫时,这两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支顶。

  这样看来,两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遗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宫后、隧道填堵前那几天支顶的。因为乾隆入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7月,在修筑裕陵地宫隧道券内的斜坡地面时,曾计划筑打夯土,但负责工程的大臣绵课发现“头层石门之上横安石槛已见有裂缝斜纹两道”。为了避免震动,遂奏请皇帝,将筑打夯土改为用砖铺砌,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砖铺地面。

  石门上槛出现裂缝,嘉庆皇帝是不会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后,绵亿、弘谦、特清额、成林在向嘉庆皇帝奏报“敬修填砌裕陵元宫门隧道并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支顶石柱之事。是根本没有支顶,还是因为事小,没有必要写进奏折?我们不得而知。

  这两根石柱到底是什么时候支顶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推荐阅读:对世界的认知:地球未解之谜大全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双手断掌的男人命运怎么样 男人双手断掌意味着什么
  ☑ 历史上八字纯阳的女人命运如何详细解析
  ☑ 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古代帮派名字大全起名技巧
  ☑ 中国历史名将你认识哪几个
  ☑ 历史上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 元宵节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