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时间:2015-05-09 14:40:4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少数民族的中秋节怎么过呢?少数民族的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少数民族的中秋节怎么庆祝呢?下面是有关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畲族陪客唱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探月”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鄂温克族“供月”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广西侗族“行月” 广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千起来的时候,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来到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乐声震耳,舞姿婆娑,欢乐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湖南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壮族米饼拜月中秋 “祭月”古来有之,只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和文化习俗的演变,这一仪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在壮族却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传统。

  在中秋夜,壮族人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布依族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在中秋节当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仡佬族中秋夜祭祖灵 仡佬族把中秋称作“八月节”,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土族打月亮 在土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类与月亮的关系密不可分,土族将月亮与太阳并称“日月二吉”,认为二者都是天的一部分,可见,土族人民对月亮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阿细人“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少数民族过中秋

  壮族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1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称为“8月节”;布依族在中秋节当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饭的习俗。

  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苗族男女青年则在中秋夜跳起苗家舞蹈,这一风俗被称为“跳月”。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少数民族中秋节一览

  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藏族的“寻月”习俗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蒙古族的追月习俗

  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骏马,披着银色月光驰骋在草原之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则朝西放马奔驰,紧紧追随月的足迹,不到月下,不止“追月”。

  鄂温克族的供月习俗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广西侗族的“行月”习俗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广西壮族的“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此外,壮族还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则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人会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须要请送瓜人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带来子女。对于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会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朝鲜族的中秋习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傣族的拜月习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了强敌,深受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月亮,升到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每逢中秋,小伙子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点燃冷香,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之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高山族的托球舞习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的跳月习俗

  据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在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后,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此后她又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与月亮幸福地走到一起。

  故此,苗族父老为表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载歌载舞,并称之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另外,云南的阿细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习俗。

  客家中秋习俗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推荐阅读:北方端午节习俗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这时正是他们的天堂。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湖南侗乡的“偷月亮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月夜,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这甘露是无私的,人们此时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而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推荐阅读:端午节主要习俗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简析本命年习俗
  ☑ 属鼠的人2020年农历二月运势 属鼠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 对繁琐习俗非常反感的生肖女
  ☑ 中秋节后运势大旺的生肖 生活工作都很圆满
  ☑ 中秋节后桃花最旺的星座 感情将会迎来很好的发展
  ☑ 中秋节祝福语送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