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习俗

时间:2012-06-29 09:23:03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景颇族习俗

  婚俗

  景颇族的传统婚恋别具特色。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千脱总”,意为串姑娘。通常采用唱山歌的方式,由相识相爱到结百年之好。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买卖,通过女方父母同意这一关时,需花费很多贵重的彩礼,因此,有时男方支付不了,就采用抢婚的方式,趁姑娘外出劳动时,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家,再托媒人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提亲交涉,在既成事实面前一般女方父母只好同意。

  另外还通行单方姑舅表婚,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了“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过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内婚,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和百姓通婚。

  景颇族的婚礼热烈而隆重。新娘在进新郎家之前要过草桥,表示新娘身上的邪气已被驱除。结婚这一天,新郎家要宴请宾客,并事先将新娘接到寨中亲戚家梳妆打扮,穿戴整齐,届时,由祭师选好时辰,带领新娘喜气洋洋地赶往新郎家,陪娘打着伞,手挽着新娘,迎亲队伍排成两行,敲锣打鼓,吹奏笛箫,翩翩起舞,热闹非凡。新娘先喝迎新酒,到新郎家后,要给长辈、亲朋敬烟酒,再由新郎弟弟牵着过草桥。祭师抓两只鸡,把鸡头一刀砍下,把鸡血滴在草桥上。新娘过完草桥后,新郎才出现,与新娘迎面对坐,互喂竹筒饭,共饮交杯酒。夫妻向父母、洞萨来敬酒。这时,参加婚礼的宾朋才可以入座欢宴。

  景颇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一夫一妻组成的小家庭。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庭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的可以赘婿上门。

  景颇族习俗

  景颇族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景颇人喜欢上山采来阔叶,当作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用,否则会被当成仇人而遭怒视。到景颇家里做客时,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其位置或板凳。平对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二郎腿。严禁在房内吹口哨。在长辈面前忌讳开玩笑,做怪动作,乱动乱翻包头。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是满载而归。

  尊主敬客,严守禁忌。景颇人通常和朋友一见如故,尊客为上宾,但是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比如骑马入村过寨,必须下马徒步而行;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内吹口哨;如果是在重患人家,不得说告辞的话等等

  景颇族姑娘一般不戴包头,结婚后才戴上高包头。生儿育女后,要挑选一个吉日良辰,背着酒肉礼物回家。

  景颇族丧葬有许多本民族特点。家中有人过世,首先鸣枪,用枪声告诉大家,有人死去了。并派人通知亲戚朋友,但只准双人而不能单人前往。亲戚朋友听到噩耗就准备礼物前往参加丧葬。人死通行土葬,凶死的一律火化,埋骨灰于地下。

  喝酒礼节

  景颇族人喜欢喝水酒,酿酒的原料有大米、红米、苦荞、玉米等。其中尤喜用大米酿的甜米水酒。这种酒的酿法是将大米洗净,蒸熟、摊晾、拌酒药,用芭蕉叶裹好,放置几天,酒香溢出后,装罐,封口发酵。饮用时兑上凉水,就成了甜米水酒,其味发甜、香醇、度低、爽口、解渴。此外,景颇人还酿制味怪的酸水酒。景颇族喜欢用竹子制成的酒筒盛酒,讲究的以金竹制成,做工精细,滴酒不漏。

  水酒在景颇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祭祀、节日、结婚、生育、歌会、交友、建房等等,都少不得。景颇族的“新米节”,是在谷子成熟时举行的。这一天,不许杀猪宰鸡,人们只能下河去抓鱼,人们要用水酒进行祭祀,待客。景颇族人在外遇到熟人时,会主动从筒帕中拿出酒筒来请对方喝酒。客人到了景颇人家里,主人会拿出酒筒交给客人,以表示心也交给了你。客人千万不可接过筒来一饮而尽,务必留下一点“酒种”,表示酒永远也喝不完。如果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应请年长者先喝,而后轮流端杯。有些地区还流行“饮必成双”的习俗,即主人敬酒时,客人应喝两杯,不能喝酒的客人,也就端杯两次沾沾唇。景颇族的婚姻,有多种形式,但都要用酒。

  景颇族习俗-服饰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景颇族妇女用毛线织成的统裙,是她们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统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织出的围裙,习惯上称统裙。统裙用羊毛线织成,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面再用红、绿、黄、蓝、紫毛线组出精细的图案。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儿、飞禽脚印等三大类。由三块饼成的统裙,围在腰上的那面必须是黑毛线组的,不能倒过来围。由两块拼成的统裙,上下都有花纹,可以倒过来围,不讲究哪边在上。打开的统裙呈长方形,长五尺左右,宽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背娃娃时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交通与建筑

  景颇族解放前居住深山,只有一些山路小道与外界沟通,交通很不方便,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个自然村落与乡级公路之间都有了机耕道相连接,形成了交通网络。芒市机场的开通,也大大缩短了景颇族地区与外界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景颇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20年来,新建公路644.45公里,其中320国道三级路面改为二级高等级公路131公里,潞西至盈江公路也正在修建之中。

  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 一家建房,全村相助。待新房落成,主人鸣枪报喜,全村人便涌向房主家,载歌载舞,向主人表示祝贺。

  景颇族习俗-礼仪及禁忌

     到了景颇族地区,应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骑马入村过寨,到了景颇族山寨外,要下马步行。进入 景颇族山寨,切记不能为了表示你的友好而去摸景颇族人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景颇族人的肩膀。 摸头这种行为被景颇族认为是欺人的行为。景颇族朴实好客,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向客人表示友 好、尊重与礼貌的方式。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或路遇景颇族,他们常常从随身的筒帕(挎包)中掏 出小酒筒和烟盒、烟包递给客人。客人若不抽烟、喝酒,应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谢绝。进入景颇族人 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不得东张西望,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 不准外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内 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恩通”。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 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主人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几 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看上去年纪大点的人。如果把 酒筒交给了你,说明把心都交给你了,意思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能 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给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 地方,然后再传给别人。主要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按景颇族习惯,鸡 头要用来敬给老人或年老者,鸡脚则属于小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 这时客人应非常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纪最长者。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阔叶回来 当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着用,否则将被当做分人遭怒视。在景颇族人家,不能随便 敲响碗筷,吃饭喝水不能发出响声。景颇族传说,人类的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每年吃新米时, 先要给狗吃。景颇族还忌吃狗肉,所以到景颇族地区,要尊重他们的习惯不吃狗肉。在景颇族山寨 ,放枪放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向和衣物,一般 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

     景颇族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但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必须入乡随俗,像当地每一位景颇族一样,带 点钱物送给主人家,以表示祝贺。在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后,外人也可以参加景颇族的葬礼,从礼节上说,也应送点钱物给主人家。

  丧葬

     景颇族的丧葬习俗,一般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有子女的成年人死了要鸣枪报丧,邀请亲朋来帮助料理丧事。葬后请祭师“董萨”举行送魂礼。晚上,亲朋们到家跳祭礼哀悼的“布滚戈”舞蹈。跳舞时,主人招待白酒和甜米水酒。困难的人家跳数天即止。富裕的人家有的甚至跳上一、二十天。

  景颇族的传统习俗

  我国的景颇族共有12.13万人(1994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片古岗乡,少数散居在保山地区的腾冲、临沧地区的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等县。此外,缅甸克钦邦也有较多的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习俗有哪几种?

  ⒈ 服饰

  景颇族男子多穿圆领对襟上衣,扎腰带,下身穿黑色短而宽大的裤子,包黑布或白布包头,头巾两端以图案花边和小绒球装饰,出门腰上的长刀、弓箭不离身,肩上斜挎“筒帕”(用棉毛线织成的有各种花纹的挂包)。女子上穿黑色圆领对襟衣,配有12对银泡纽,泡纽外侧均有一串银质穗下垂;衣领绣花,袖口镶有红蓝两色花边,并配以多种图案;脖子上挂红白两色玻璃球各4串,下垂胸前;腰束海贝交叉成的带子,带上串有蓝色玻璃珠和小铜铃;下身着白色细麻布筒裙,裙边一般镶有各种图案花边;已婚女子头戴青布包头,包尖饰有一簇蓬松的红线顺头部左侧下垂。青年女子衣服色泽鲜艳,装饰华丽,老年妇女服饰大方,色泽素雅。

  ⒉饮食

  景颇族以食大米为主,副食有玉米、荞子、麦子等。食用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豆类、瓜类等和山上各种野菜以及自己加工的豆腐和咸菜。肉食以猪肉、鸡肉为主,还有牛肉、羊肉、鱼肉等或猎获的兽肉。食油有:猪油、核桃油、漆油等。饮料有:烧酒、水酒等。景颇族一般农忙时三餐,农闲时两餐。煮饭用锣锅,很少用木甑。其主食和蔬菜的制作方法,多数与其他民族相似,但由于传统习惯和自然条件的特点,也形成一些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炊饮习俗。如鱼肉类吃法中,有别具一格的竹筒煮食法和烧烤法。烧烤法又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竹签将肉或鱼插上,抹上佐料后放在火塘上烤;另一种是用芭蕉叶或枇杷叶把鲜鱼或鲜肉拌上佐料包好后埋入火塘灰下,烤烧。牛肉、麂子肉、腥味较浓的兽肉要晒成干巴,用火烤食。

  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景颇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个舂筒,每顿饭都有舂菜。(用一节直径为5--8寸左右的竹子作筒,用小木棒舂)野菜、野果、干巴、干鱼、虾等都可做舂菜原料,大蒜、葱 、姜、芝麻、花生、核桃等做佐料,舂菜一般可生吃。

  景颇族中最独特的稀有食品是鹿血饭团,制作方法是用刚猎获到的鹿或麂子的护心血加上糯米和饭米,放进新砍的竹筒里烧熟,然后加上佐料及适量的三七、天麻等补品,趁热拌匀,捏成小团,即可食用。是景颇族用来接待贵宾的佳肴。

  景颇族常用剥皮的竹筒煮茶,茶味香浓可口。景颇族老年人都会嚼烟(伴以草烟、“舍

  子”、芦子、石灰),据说嚼烟有提神、醒脑、防虫、杀菌、固齿、开胃等功效。嚼烟也是景颇族表示相互友好、尊重、礼貌的象征之一,凡亲朋相见,必定互相递烟盒,以示亲热友好。特别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的场合,递送或接受烟盒,往往是衡量他们彼此爱慕的尺度。

  ⒊建筑

  景颇族聚居的山寨,到处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景颇竹楼。寨子的入口处或出口处是官庙神林,是景颇族用来作为全寨性公共祭祀活动的场所和保护村寨安全的。景颇族的楼房,上层高下层矮,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房屋一般以木料为粱柱,以篾笆为墙,也有以木板为墙的,屋内埔木板,屋顶大都盖茅草,也有盖杉板的,还有的在房屋边设一间仓房,储放粮食和什物。

  一般一幢房为3间,中间为堂屋。堂屋中设有四方形火塘,既是煮饭的火源,也是一家人团坐相聚的地方。靠中墙设祖先台,火塘两侧支两张床,供老人睡。堂屋左右两间为儿女的卧室,堂屋门前支一楼梯,为客人进出之用;房屋两侧各支一楼梯,为家人进出用。景颇族盖竹楼十分重视选择地基,认为选好地基才能吉祥如意、六畜兴旺。地基一般选在山梁两边稍微平坦的地方,选择屋基时,须举行仪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近年来人畜共居的现象已不存在了。

  ⒋婚姻家庭

  婚姻 景颇族基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景颇族现行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曾经存在过的亚血缘婚姻的残余。如男子对自己兄弟的子女,或子女对自己姊妹的子女,都称“我的孩子”;同样,子女对父亲的兄弟都称“父亲”,对母亲的姊妹都称“母亲”。这便是远古时代景颇族甲氏族一群男子与乙氏族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群婚关系。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各自排除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家庭,即摩尔根所说的“普那路亚”家庭。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这种亚血缘的婚姻关系已不再存在,而实行单方姑舅表的通婚关系,即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妈家的儿媳;相反,姑妈家的女儿是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即所谓“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实际上,婚姻集团是以姓氏为基础,并不局限于家庭,这就形成了景颇族社会中所谓的“姑爷种”和“丈人种”,景颇语称为“木育”、和“达玛”。这种婚姻关系一般要3个姓氏才能联结成环状婚姻系统,实际一姓氏可与3、5个其他姓氏结成“姑爷种”或“丈人种”的关系。到了近代,婚姻关系只要排除同姓,或认为在历史上是兄弟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之外,均可通婚,但必须遵守姨表不婚,若违反了“同姓不婚、姨表不婚”的原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景颇族妇女丧夫后,只能转嫁给亡夫家庭或家族中的男子,而且不计较辈份,这往往造成多妻现象。景颇族的群婚残余现象还表现在婚前性关系的自由。村寨中建有“公房”,供青年男女“恩拉达卜”(景颇语)或“干脱总”(载瓦语,汉语意为“串姑娘”)之用。未婚女子怀孕后,可以指腹认父,私生子在社会上不受歧视。这种“公房”制度,严禁同姓或不能建立婚姻关系的青年男女一起参加。但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结婚上并不自由,一般由父母包办,盛行买卖婚姻,结婚后很少有离婚的。凡是男方提离婚经调解无效离了婚后,女方家不退赔男方原定亲、定婚和结婚时所支付的一切彩礼;若女方提出离婚,离婚后要如数退还上述聘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已逐渐成为景颇族婚姻关系确定的主流。

  家庭 景颇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况且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平等的,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但在社会上,妇女的地位则低于男子。在家庭里,父亲是家长,子女从父姓,世系按父系计算。父母与子女间有抚育和赡养的责任,一般除幼子、独子外,有几个儿子婚后都是另建家庭,与父母分居,独立生活,家财,平均分给各子一份。幼子和独子留住祖房,赡养父母,继承父母留下来养老的产业和自己分得的财产。景颇族比较重视幼子,财产大部分由幼子继承。长子结婚后,即与父母家分离,另立门户。分居时可分得一些生活用具,但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一般都留给幼子,作为抚养幼子和父母养老送终之用。若幼子和父母偶遭意外灾难,分居诸子要主动前来扶助,且有承担部分经济或物质的义务。夫妻有女无子者,可以招婿上门,但女婿不改姓,所生子女也从父姓。无子嗣的,可以收养子,养子与亲生儿子一样,要赡养父母,可继承财产。

  ⒌生育习俗

  景颇族妇女临产前,一定要请一位子女双全的妇人来接生,新生儿一落地,就要请老人为小孩拴线。如果说生的是男孩,老人将红线拴在婴儿的右手腕,生的是女孩则拴在左手腕。在拴线的同时,老人还要为婴儿取名,据说,婴儿被拴过线,取上了名,是表示他(她)已来到人间。

  为婴儿拴线命名后,紧接着还要请前来帮忙的老人为新生儿祝福,念吉利语。这种祝福方法很有景颇族特色。

  在小孩出生后的7天内,要举行传统的“卡布布”活动,这天,产妇由寨中两位老妇陪伴,去水边洗东西。从这天起,产妇就可以出门了。

  ⒍葬俗

  景颇族一般实行土葬,各家族除有成人正常死亡的固定公共坟地外,还有零星的成人非正常死亡者的公共坟地,人死入地,一律按辈次由左向右,长辈在上,晚辈在下,按男左右女顺序排列。成年人死后,家属要立即在家门前鸣枪数响,向邻里近亲报丧。景颇人的棺木一般用一段粗大的树干剖开,挖空后把尸体放入内。入棺前要洗净尸体,穿好衣服之后,将死者双手拇指和双脚的大拇指并列起来,用线拴上(据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拇指,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然后在男性尸体下垫棉毯,女性尸体下垫筒裙。人死后的当天晚上,同寨及附近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参加“布滚戈”(一种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一连数夜,往往是通宵达旦。停尸一般不超过2到4日(一般为双日)。在死者没入殓前,都要派专人看守,绝对不能让黑猫跨过死者的身体,认为让黑猫跨过,死者便会还阳行走。因此,在没入殓前,要在死者胸部放一把刀,这样可以防止黑猫跨过。

  如果死者是死于非命者,就不能用棺木葬,仅用竹篾笆抬到寨外荒野处火葬。死于寨外的非命者绝对不能将尸体抬回村寨。如果刚生下的幼婴夭亡,则用竹笋叶包裹后,埋在树脚下或山林僻静处。景颇人对老人辞世的送葬活动非常重视,必须杀牛祭祀,前来吊唁的亲友,都要带上不同的丧礼;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过去不论哪家,都要杀几头牛送葬。埋葬后垒一圆形土坟,在土堆上搭锥形棚,顶上置一人头形木刻,并于坟的四方立四根竹竿,各悬一幅白布,以示追悼。若系年老寿高的人,子女要为死者举行一次隆重的送魂仪式,即在坟堆前剽牛或杀猪,然后请“董萨”沿着景颇族南迁的路线,将死者的“魂”送回北方祖先的发祥地。景颇人死后要用牛做祭品,在丧葬中所花费的钱财是很多的。景颇人选择墓地也很特殊,都愿将墓地选在山顶的山梁平坡地。他们还认为:掘墓人在挖掘墓穴后,他们的灵魂已留在墓穴中了,当棺木入葬后,人背向竹竿用物将竹竿拔出,这样,挖墓人的灵魂便随之而出了。

  按照景颇人的习俗,整个丧葬活动仅仅送了葬还不算结束,还要送魂。送魂时,要在家堂旁设灵堂;举行建坟仪式,在送魂中,如果死者是村寨中有威望的人,人们便要跳最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金再再”送魂驱鬼舞。人们结束了送魂活动后,在返回村寨途中,都要折些树枝,边走边用树叶来扫自己的身体,当大家来到主人家前,“董萨”要在屋外用清水向所有送魂人的身上洒水,以示今后吉祥如意。

  ⒎节庆

  景颇族春节

  景颇族十分重视春节。每年农历腊月三十开始过节,节期一般持续一周左右。除夕,景颇山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有些家庭还要赶在年三十前把当年的谷子全部舂成米,据说过了年三十后,舂出的米容易生虫;大年初一,鸡叫头遍,寨子里的青年男子便争相到泉边或井边挑“新水”,传说新年里的第一挑新水是吉祥的水,喝了它不但可以消灾免病,还可以用它来预测今年雨水的多少。初一这一天,按习惯一般只能在本寨活动,不能出寨。上午,寨内各家拜年,寨内的青年则在这一天举行“坦丁”活动(亦称“汤跌”,意即射击),姑娘们往往在这时充当裁判。初二,人们可以出寨活动,一年一度的郊游活动即从初二开始,整个郊游活动直至深夜方散。初三后,人们便带着自家的水酒、糍粑、肉食等物,开始拜亲访友,互致祝福。按常规,从这一天起,女婿要携礼到岳父母家拜年。整个节日活动一般要到初五后才结束。

  吉达 又称“宁打”,是景颇族一年一度传统的游乐节日,在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二举行。这天青年男女在一起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靶比赛。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直到深夜方归。

  恩鲜鲜 景颇语“采花节”之意。这是景颇族青年男女聚会交际的节日。时间一般在春节过后数日内举行。

  目脑纵歌 即目脑节。“目脑纵歌”意为“大伙跳舞”,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以后的9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3至5天不等。 “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收之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每逢目脑节,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目脑广场,广场中央高竖4根长约20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均绘有精美而富于象征意义的图案,并涂以不同的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刚毅坚强性格的标志。参加舞蹈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通宵达旦尽情歌舞。新中国成立前,目脑节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新。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脑舞会,同时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书展、土物产品交流活动。现在的“目脑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颇族群众所喜爱的一项民族文艺活动。

  祭能尚 是景颇族一种宗教祭典节日,一般每年举行2至4次,也有7、8年举行一次的。“祭能尚”是指景颇人专门祭祀天地万物诸般神灵。“能尚”也称“官庙”,是景颇人为太阳、月亮、天、地、山、林和水等自然鬼魂修筑的一座四面无壁的草棚,多建在村寨旁。第一次“祭能尚”是在农历三、四月间的播种季节,其规模较为简单;第二次祭祀是在秋后丰收之前,表示感谢诸鬼魂一年来的悉心保佑,庆祝丰收之意。其仪式较为热烈隆重,一般都要宰大牲畜数只。景颇人认为,祭祀“能尚”是关系全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大事,所以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即使是新迁来本寨的人家,也要等祭过“能尚”后,才算本寨的正式成员,受到各方面的照顾和保护。

  新米节 又称“尝新节”、“吃新谷”,是景颇族于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谷物成熟收割之前举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种聚会形式。没有固定日期,谁家的谷子先熟,谁家先过节。届时主人要请全寨的男女老少到家里作客,共尝新谷。首先,主人在屋前空地上搁置一尊祭台,上面放满祭品,然后由寨子里的“董萨”(景颇族内专职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的人,在景颇族中有重要社会地位)带领大家进行祭祀,虔诚地感谢鬼神在过去的一年中对景颇人的保佑,祈求鬼神继续带给他们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随后,“董萨”把备好的佳肴先喂狗,以感谢狗为景颇人带来谷魂,喂完狗后再给水牛吃,以奖励水牛终年辛劳;之后再给村子里的老年人吃,以示景颇人敬老的传统;最后“董萨”把食物分给众人,大家便一边开始品尝新谷,一边互相交流各自种谷的经验,并且认真听取老年人传授的生产知识。

  采草节 云南省景颇族民间节日。“采草”即采集酿制药酒的草药。每年9、10月间,当山上的四种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时候,景颇人便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采草仪式。届时,景颇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对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类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萨”以及德高望众的老人带领,携带米酒、糯米饭、鸡蛋等物品,到山上一个选择好的空地上,聆听“董萨”吟唱关于药酒的传说。唱毕,人们便开始四处采集草药。景颇人认为:采草的仪式越隆重,酿出的药酒质量就越好。

  叫谷魂 也称“祭谷魂”、“祭谷神”或“祭五谷鬼”。是景颇族每年秋收时,将谷子运回家以前,所举行的农业祭祀节日,一般在打谷场上举行。

  火把节 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一带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择日举行,时间为一天。景颇族的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瓜果即将收获的季节,病虫害大肆侵扰,人们无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颇人心诚,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会景颇人点燃火把驱除害虫,果然效果灵验。从此,景颇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驱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火把节。

  鬼年 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的传统祭鬼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择日举行。届时,人们把从沟塘里捉来的鱼及鸡蛋用绳子或麦杆串成串,与新酿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为“南高”的鬼架上,然后请“董萨”念诵祷文咒语,内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带给人们的厚泽洪恩,以及表达对这种鬼魂的崇敬和虔诚等等。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