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文化艺术
佤族的人们在乐器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而木鼓是佤族的独特乐器之一,对此佤族民间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佤族的文化艺术
来自佤族的的文化艺术
神秘的佤族木鼓文化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的西盟,仅“司岗里佤族村庄”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数量多,使用木鼓频率之高,都是足于称奇的。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木鼓之乡”。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佰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头人和魔巴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接着人们轮流着彻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杆,凿出树耳,穿上藤条,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装来到山上,由魔巴挥舞树枝领唱著作指挥,众男子分两边手拉藤条,应声合唱,拉动木鼓,妇女助威呐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饭,边跳边拉,把木鼓拉到寨门外;木鼓在寨门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杀鸡卜卦选好时辰后,举行隆重的剽猪、剽牛仪式,全寨人一齐将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由工匠制作。拉木鼓气势浩大,场面隆重壮观,是佤族人民剽悍、团结的充分体现。接下来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时的敲木鼓活动,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个部落成员参加的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活动。祭木鼓,则是佤族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木鼓已演变成佤族人民歌舞娱乐的器具。与木鼓相联系的各种活动已成为佤族人民节日喜庆的习俗,而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团结向上的精神和粗犷朴实的性格却成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积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来,经文艺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后来出现的各种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国各地,多次走出国外,已在国内外产生轰动的影响。1994年12月,西盟县文工队创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国家列入“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载入我国的艺术史册。木鼓舞已成为佤族文化的标志之一。
在西盟县城旁边,就有一座专门放置木鼓的博物馆,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这里,待节日到来后,村里人专门举行仪式将木鼓拉到庆典场地,敲响木鼓,尽情狂欢。在博物馆里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颗大树雕刻形成,有大有小,总共约有近百个,最大的直径近二米。
木鼓产生的传说
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从土洞内传出来的。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之后就逃跑了。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可以把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很苦恼。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创造宇宙间万物之神,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地来拍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的样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木鼓的作用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猎人头),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禽畜兴旺,谷物丰收;山寨受到外来侵犯或者发生火灾,则敲响木鼓报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点、节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佤族创造了木鼓,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视为创造万物的莫伟的化身,通天的神器来崇拜。围绕着木鼓的盛大活动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的日子里,佤族像内地各民族过大年一样,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镖牛、泡水酒、唱歌跳舞、举寨欢乐。从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传统习俗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
佤族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都有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具体程序,并且因地域不同,民族支系不同而有些差异,更显多姿多彩。所共同是都把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办成本寨子最热烈、最隆重、最欢乐的盛大活动
佤族的民间乐器有哪些艺术
短笛
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
当篥
当篥,用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的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
篥西
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当佤族男子遇到心爱的女子,先用当篥吹一曲山 歌调引起注意,然后唱情歌表爱慕之情,若女子也有意,便用篥西回奏,随后进行对唱。
嗯啾
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
绘画
能歌善舞的佤族人,不仅在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还在雕刻绘画等方面创作了极高的艺术珍品。
古老的“沧源崖画”,画幅宏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佤族先民创造的文化遗迹。在崖画上能辨认的图像约有1063人,其中人物图像785人,动物图像187个,房屋图像25座,村寨1个等。人物均为裸体,男多女少,多数都有头饰尾饰,手中工具为石器,骨角器和竹木器。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如剽牛祭酒,狩猎,放牧,驯牛,出征,丧葬,舞蹈等,反映了原始人类从穴居到村落定居的发展过程,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社会生活的百态图。 推荐阅读:藏族的文化艺术
关于佤族江三木落民间故事
相传人类刚从司岗里出来的时候,是不会盖房子的,有的住在石洞里,还有的直接露宿山林,风来了风吹,雨来了雨淋,还经常被野兽侵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苦。落(人名)是部落中的一个老人,十分聪明,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焦急,但他老了,眼睛又瞎了,已经无能为力。他的儿子们决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这种现状。但老大、老二在尝试失败后羞愧难当,离开部落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三木落(人名)是落的第三个儿子,哥哥们走后,他不得不一个人上山打猎、采野菜、摘野果养活老父亲。同时,他还为人们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继续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尝试。他用树枝搭的棚子不遮风也不挡雨,他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不牢固,一碰着就会倒塌,根本不能住,他建房的尝试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上山找吃的回来,在勐梭龙潭边的一棵树下躺着休息。突然,他看见一个被人们叫做“落”的蜘蛛在结网,只见“落”先用几条粗丝做出一个架子,然后围着这个架子一圈一圈地绕,最后绕出一个密密的网。“落”就藏在网中间,风吹过来因为有粗丝连在树枝上,网不会掉,三木落觉得有意思,在网上洒了几滴水,水也淋不着“落”。三木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到家后,他用粗大的木头,竹子做柱子,砍柱子做墙,割茅草盖在屋顶上,房子就盖成了。他把这个发现交给其他人,从此人们就会盖房子了。三木落教会了人们盖房子,人们都很尊重他,有什么事情都找他解决。因为他为人非常公正,又聪明,什么事他都能解决得让大家满意,于是大家都称赞他是“江三木落”,就是“公正,聪明,伟大的三木落”的意思。;再后来,人们在夸一个人好的时候,也喜欢说“江三木落”。 推荐阅读:蒙古族的文化艺术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什么手相有艺术天赋多才多艺
☑ 最有艺术感的星座 艺术天分很高的人
☑ 哪个星座艺术家最多 艺术气质最浓厚的星座
☑ 在家中摆放风水艺术品需要注意什么?
☑ 家里艺术品摆放必须知道的禁忌
☑ 艺术天分强的生肖孩子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