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
项羽在乌江自刎,而现在的乌江并非项羽的乌江,而是在安徽和县,但是却有中国的教师质疑项羽自刎在乌江说法,对此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
项羽乌江自刎是在哪里的乌江?
即照本文看来,此乌江毕竟临江。把此乌江当成贵州之乌江,自是天大的笑话,然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又作何讲呢?各抒己见,盼读者自辨。
话说当年楚汉相争时期,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遭垓下兵败后溃退乌江,乃至在四面楚歌中引刀自刎,结束了一代英雄的短暂一生。这是民间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诵至今的历史故事。现在,我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这个名为乌江的一方水土,经常地而且又是经久地被人们弄错了。殊不知乌江乃是安徽省的一座小镇的称谓,并不是某条河流的名称。于是一起令人为之遗憾的、以讹传讹的谬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如若不信,则请看看某些媒体在论及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乌江”此一称谓所作出的如下种种描述:其一,2004年6月问,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旅游风向标》小专栏里,主持人刘仪伟在谈到项羽自刎处时,居然将这个乌江小镇说成是贵州省的那条有名的大河,当年的项羽竟然跑到贵州去自刎了,显然这是一个贻笑大方的错误;当然,主要责任不在刘先生而在栏目的编辑者,因为他是照本宣科的。其二,2006年5月间,央视三套重播侯耀文与其老搭挡石富宽的一段相声,在描述项羽溃逃的状况时,侯先生口出如下一句台词:“前有乌江挡道,后有汉兵追杀。”显然,相声的作者也是把乌江当成一条河流了。其三,近日在《随笔》2006年第二期上有幸读到章明先生的一篇题为《读“高祖还乡”的联想》的文章,在第四段末尾处有如下一行文字:“……最后项羽在垓下决战中大败,身负重伤,有人劝他东渡乌江逃脱……”从“东渡乌江”这样的行文语气上来看,章先生也是按流传的说法把乌江当成一条河流了。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谬误版本一直延续传开下来,只是笔者没有看到罢了。
从以上三个实例来看,显然这是历史地理常识上的一件以讹传讹的典型谬误事例。虽然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且也不知谬误的源头始于何时何处,但为了免于这个谬误继续流传下去而误导青少年读者,我愿借此机会在这里做一次“正本清源”的工作。
话要从头说起。安徽省东南端濒临长江西侧并与江苏接壤之处,有一古城,秦制历阳,古谓和州,今称和县。据《南畿志》载:“历阳本秦县,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即此。”因项羽尊范增为亚父,故将历阳城池命名为亚父城。当年李白的一首七绝《望天门山》和刘禹锡和州剌史任上的一篇绝唱《陋室铭》,曾为此小城增色不浅。由该县北门出城约行二十公里,即可抵达隶属该县的一座名为乌江的古镇。古镇紧靠长江西岸,一条东西向的支流穿越其北端,名日驻马河,河上有一小桥,桥的中部即为皖苏两省的交界处。古镇的南侧有一小山,名为凤凰山,山上有一古老祠堂,即蜚声遐迩的西楚霸王灵祠,自唐而降,官民依时祭祀,千年香火不断。小小的乌江古镇即因系两千多年前项羽魂归之所而在当地留下了一点名声。
“乌江”这个地名首见于史册乃系太史公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垓下后“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由此可见,“乌江”这个称谓就很容易被后人误认为是一条河流了。又据典籍载,乌江这个地方秦制乌江亭,西晋置县,宋明后废县为镇而至今。此外,全国地名冠以“乌江”的则有数处,诸如贵州省遵义市濒临乌江(一条有名的长江支流)的乌江镇,甘肃省张掖市的乌江堡和江西省吉安市的乌江圩等等,可能缘于此,有的人就会犯了将此一“乌江”当成彼一“乌江”这样的错误了。
再有一点更须指出,烟波浩淼、汹涌澎湃的长江在过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后的走向是由正西东向转为钭南北向的,此段水域古称楚江,今皖人称之为皖江。而乌江镇所濒临的一段较长的江面,则是呈正南北向的,故世人常称的江南在此处实为江东。项羽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和李清照的“不肯过江东”等语词中的“江东”,实乃长江之南岸也。
由以上所述可见,乌江镇称谓上的“江”字着实迷惑了一些人;以讹传讹的谬误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至今,恐亦盖源于此。今,谨作如上勘正。
项羽死亡地方不是乌江?
一、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这是《史记》记载又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历史上却从未有人对故事内幕提出疑问,比如:项羽垓下被困难道没有考虑楚军出路?或者称之为战略选择?项羽后来又采取了那些战术行动,从而使楚军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实现半夜突围"南出驰走";而"平明,汉军乃觉之"--直到天快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王已经逃走。
二、项梁、项羽率8000子弟抗击秦军究竟是从哪里渡江的?项羽和乌江的不了情结起于何时、缘于何因?乌江亭长到底是何许人也?项羽阴陵迷路时发生哪些蹊跷?
三、虞姬究竟死于何地、怎么死的?为什么安徽会出现灵璧、定远两个虞姬墓?还有,《今上本纪》为什么和《封禅书》出现大段重叠?司马迁对于同一个人物为什么前边描述他是神、后边又说他其实是人?汉代大学者班固为什么说《史记》记载"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们应该以何心境来解读《史记》?《项羽死亡之谜》一书对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悬谜,都在尊重《史记》记载的基础上,作出顺应规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论证。
尤其是,计正山先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和态度慎读历史,从而实现了历史人物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近距离靠近,比如,该书中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经据典,而是以当时环境为背景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补缺史料记载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历史记载,变成充满情趣智慧又摒弃唯书僵化的全新史学观念。
著名学者冯其庸称赞计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强力挑战,也是给"正在QQ"的书斋史学家发出一次"窗口抖动"。
史书记载、历史遗存、民间传闻外加情理分析--计正山先生在解读历史中所采取的这种3+1思维方式,从而使原本高阁的历史研究,进入更多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认为这是《项羽死亡之谜》一书的闪光之处,也许这将成为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视角突破。推荐阅读:项羽是哪个朝代的
专家称项羽并非自刎乌江
近日,考古学界在霸王别姬发源地的垓下古战场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代城址,这一惊世发现填补了我省史前无城址的空白。而最近一期的《中华文史论丛》上,刊载了中国人民大学首任国学院院长冯其庸的两万字长文:《项羽不死乌江考》。冯先生文中核心观点认为:霸王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即今定远县境内,距离乌江还有240多里地)。冯先生说明,国内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时任定远二中教师的计正山。
国学大师冯其庸的这篇文章颠覆了千余年来人们对项羽之死的传说。一时间,项羽又成为热点话题。
项羽到底身死何处?为何“乌江自刎”流传千年?项羽在安徽还留下什么遗迹?本报记者近日重走了项羽兵败之路,并深入采访了最早提出项羽身死东城之说的定远前文化局局长计正山,以期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活跃在安徽大地上的霸王形象。
中学教师质疑“乌江自刎说”
国内最早的项羽死地新说的公开报道,始于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刊登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一文,文章作者是计正山,时任定远二中教师。他首次质疑乌江自刎的真实性,依据史书上长期被人忽略的说法,正式提出项羽“身死东城”一说。
这篇文章认为,项羽身死东城载于史书。《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更为明确:“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新说一出,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
8月18日上午,在定远宾馆,计正山讲述了他发现项羽死地新说的经过和读史心得。他告诉记者,他读史向来反对以下几种倾向:人云亦云、遵从偏见、媚俗和唯书,却喜欢用“寻求正义”的眼光来认识历史。在读史时,他不但揣摩作者的下笔思路,还试图体会文中历史人物的性情和心理。这一别致的方法让他获益匪浅,在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之处,他发现了项羽死于乌江的疑点。这篇学术论文荣获了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学大师支持“身死东城说”
冯其庸先生在《项羽不死乌江考》中,考证了乌江自刎说的源流。他说,《史记》、《汉书》均没有提到项羽“乌江自刎”。即使唐朝人着《史记正义》,转引古书《江表传》时也只提到“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也还没有“自刎”一说。项羽乌江自刎之说,到唐代似乎还未有文字可稽。
冯先生介绍,他看到的最早记载项羽乌江自刎的文字资料,居然是元代中期剧作家金仁杰的《萧何月夜追韩信》杂剧。很可能正是杂剧寓教于乐的功能,“乌江自刎”的传说才得以广泛传播。1986年,他去乌江调查时,访问了当地农民。农民竟然采用了元杂剧中艄公说的“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这两句话来讲霸王。他最后认为,杂剧台词流传至今,可见杂剧的传媒作用之广泛强烈。
冯其庸认为,项羽应该是自刎于东城而非乌江。《史记》中写项羽“身死东城”的肯定性文字至少有两处。他认为,项羽乌江自刎先是民间传说,后来形成了杂剧,这样就广泛传播开来了,但它毕竟不是史实。他两次实地调查,深感东城到乌江还有两百四十华里。项羽垓下突围时出来了八百余人,但到东城激战,项羽一行还剩二十六人。这时汉军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羽已是步行持短兵接战。再走完比渡淮后到东城的路程还长的这段路程,项羽实在无能力了。
此外,对于有人认为史记虽载项羽“身死东城”,但乌江很可能在东城治下,故而也可称项羽“乌江自刎”。冯其庸认为,秦汉旧制,东城辖区并不包含乌江。《灌婴传》里记载“下东城、历阳”,如果当时东城辖地包括乌江在内,则司马迁只要说“下东城”就够了,没必要再说“历阳”。正因为当时的和县在“历阳”境内,不属东城,所以要说“下东城、历阳”,表明连下两城。
查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淮汉以南诸郡”图,明确标着“阴陵”“东城”“历阳”,秦时,这是并列的三个县。再看“西汉”“扬州刺史部”,明确标着“阴陵”“东城”“全椒”“历阳”四个县。可见到了西汉,“东城”与“历阳”之间又新增一个“全椒县”,“东城”与“历阳”已经完全不接壤了。而项羽自刎东城时,当然还属“秦”朝建制。——摘自冯其庸《项羽不死乌江考》推荐阅读:项羽怎么死的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项羽为什么自刎 项羽自刎乌江原来另有原因吗
☑ 虞姬和项羽怎么认识的 项羽为什么那么爱虞姬
☑ 项羽是谁?项羽活了多少岁
☑ 项羽乌江自刎在哪里,项羽应不应该乌江自刎
☑ 西楚霸王项羽是哪个朝代的人,为何称为西楚霸王
☑ 可以举鼎的项羽力气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