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周易中的和谐智慧
讲到智慧,人们不免会想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一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这部书是讲西方智慧的。那么,东方有没有智慧?中国有没有智慧?对于这一点,持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似乎是抱怀疑态度的。在座的都是中国人,我们对于本民族的智慧当然是不怀疑的。那么,中国的智慧是什么?哪部经典能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的代表?《论语》吗?有智慧,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老子》五千言吗?确实有智慧,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孙子兵法》吗?国内外都很重视,但中国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所以它同样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周易》能够代表中国的智慧,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他的智慧都可以用《 周易》这本书来代表。
各种与《周易》有关的书籍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这是认为《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一个民族要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认同,这个民族就不能称为是统一的民族。而民族的精神不是静态的东西,也不是谁规定下来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周易》这本书恰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过程。
刚才说《论语》、《老子》和《孙子兵法》都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离现在不过2500多年左右时间。中国五千年文明,还有2500年的空档,谁来代表呢?有哪一部经典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呢?《周易》!全世界没有一本经典能够有五千年的历史,《圣经》只有两千年的历史,《古兰经》也只有1300年的历史。印度的《奥义书》稍微古老些,也不过3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说《周易》有五千年的历史呢?因为《周易》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他是由三个圣人——伏羲、文王、孔子,历经三个时代——上古、中古、近古而完成的。秦汉之后,历代学者又不断对它进行解释和发展,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易学史。你看,这不是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同步吗?
《周易》本属蓍占之书,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算命”之书,“数字卦”的破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古人的算命也可以看作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这部“算命”的书中,又包含着“古之遗言”,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这些大思想家不断用哲学的思想来解释《周易》,《周易》也就由宗教书变成了哲学的书。这就是哲学的突破。所以说,《周易》是儒家、道家发生学的源头,而儒家、道家虽然改变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这样的哲学自战国末年形成之后,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独一无二,真是一个奇迹,文化的奇迹!
《周易》的智慧在于“和谐”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就是“和”。近些年来,人们终于又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谐”,这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很值得阐发的。
前面论道,《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我曾说,《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核心价值,可以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阴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保和”就是当它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调节使它和谐。这些完全是《周易》的思想。孔子写《十翼》,把宗教书改造为哲学书时,就已经反复说到和谐的道理了,所谓“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几千年来赓续不断,生生不息。
这里我们不妨以八卦为例,看看《周易》的和谐思想。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天和地相对,雷和风相对,水和火相对,山和泽相对。所有自然界的八种物质都是两两相对,相互依存,你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共同来构建互动的关系。比如,天和地,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即干在上坤在下,两卦相重组成一个否卦,否就是不通。倒过来,地在上天在下,即坤在上干在下,两卦相重组成一个泰卦,这叫天地交泰。《周易》反对否,因为它的结果是背道而驰,不相交,天阳上升,地阴下降,不搭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反过来说,如果天在下,地在上,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天地交,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阴和阳,排列组合,有的是优化组合,有的则不是。整个八卦都是讲这个道理的。所以,不懂八卦就是不懂得和谐,不懂《周易》也就很难深入理解和谐的奥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此不认识,把这个给忘掉了,想的不是和谐,而是斗争。和谐与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20世纪中国人把斗争放在第一位,与天斗,与地斗,也并非没有原因,原因就在于那时民族面临危机,面对帝国主义,面对阶级问题,中国人要发挥作用,不斗是不行的。但要知道斗之外,还有一个和,这两者是二位一体的,而且“和”比“斗”还重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应该是由“斗”转变到“和”才对的,可是当时没有做,还是继续斗。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
近些年来,经过不断反思,人们终于又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谐”,这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很值得阐发的。
“和谐”与阴阳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仇必和而解”中。这就是用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永恒的爱,才有生机和活力。这个道理很深刻,但并不简单。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既是两两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用和谐来解决矛盾。
《周易》还有个原理,即世界是分阴阳的,所有的事物——宇宙、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分阴阳的,都是由阴阳两方面共同组成的。阴阳就是《周易》里的符号,画一个直线就是阳,画两个短线就是阴,整个《周易》64卦都是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八卦分阴阳,64卦也分阴阳,所以说“《易》以道阴阳”。它代表了宇宙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互不分离,这叫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那么,阴和阳在一起是和谐?还是冲突?二者都有。这就好比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尽管感情很好,有时候还是会磕磕碰碰的。问题在于,磕磕碰碰之后如何解决,最后的解决,非得和不可,只有和才有永恒的爱,才有生机和活力。这个道理很深刻,但并不简单。
各种与《周易》有关的书籍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与人相合,人与社会相合,人和自然相合,虽然有矛盾,但和谐是第一位的,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不过“和谐”的取得是需要过程的,它不是既成的东西,而是通过不断的调节变易得来的。宋朝哲学家张载说了四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一句是“有象斯有对”,即只要有象,必定有一个东西和它相对;一句是“对必反其为”,即相对的事物,它的行为方式必然是相反的;一句话是“有反似有仇”,即免不了有矛盾、有挫折、有斗争;最后一句最重要,是“仇必和而解”,即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让矛盾冲突扩大。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最后一句话“仇必和而解”中。这就是用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可惜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它给忘掉了。韩国人则比我们聪明,大家知道,韩国的国旗叫太极旗,中间是一个太极图,太极是由阴阳鱼组成的,上面是一条白鱼,下面是一条黑鱼。黑白鱼头尾相抱,即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阴阳结合为一体。而且,更重要的是白鱼有一个黑眼睛,黑鱼有一个白眼睛,前者是阳中有阴,后者是阴中有阳,谁也离不开谁了。此外,韩国国旗上还有四个卦,即乾坤坎离。干代表天,坤代表地,两卦相对,天不能没有地,地不能离开天,天地组合就是一个宇宙。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不相容,也一定要把它组合起来,这就是“仇必和而解”。可见,韩国的国旗是很能反映张载那四句话的深意的。经过多年反思,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一再强调“和谐”的重要性,现在又提出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把联合国改造成一个和谐大家庭的目标,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它与西方的单边主义、美国的先发制人、新保守主义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在运用这个智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易》为群经之首
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学,而是数术,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前面谈了《周易》的智慧,现在再从学术史的角度谈一谈《周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经学时代,《周易》居于群经之首的地位。它为什么能居于这样的地位呢?简单回顾一下易学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一个是《易经》,一个是《易传》,一个是易学。《易经》形成于伏羲到文王的这个时期,这时的《易》还是一部巫术的书,宗教的书,神话的书,算命的书。《易传》形成于孔子及其门弟子之手,这个时期的《易》已被诠释成为哲学书了。汉朝以后,《周易》经传被奉为经典,直到清代,被称为经学时代,解释《周易》的成果有三四千种之多。那《周易》为什么居于群经之首呢?这与司马迁有关。起初汉朝人是重视《春秋》的,司马迁说不行,应该是《周易》更重要,因为《周易》里面有一个智慧,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司马迁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凡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一律都是伟大的易学家。司马迁说了一句话: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个天人之际的问题。后来,汉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到汉宣帝时候,有一个宰相,认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书,帝王应该用《周易》原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东汉时期,班固写《汉书》,整理国故,编写了《艺文志》,正式视《易》为群经之首。官方认可此说,《周易》便从所有的经书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很多人应用《周易》的原理进行决策,批评朝政,治国安邦。直到到民国年间,由于把《周易》看成是迷信,其地位才一落千丈。
《周易》是不是迷信?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学,而是数术,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正统的意识,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总之,我们要想懂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周易》是不行的。而且,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儒家,才可以懂得道家,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出生时辰算命
☑ 周易阴宅风水
☑ 周易相学入门
☑ 周易如何起卦
☑ 周易建筑与家居风水
☑ 周易结婚吉日
- 上一篇:易学要点在于独特的思维方式
- 下一篇: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