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思想与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关系
一,前言
易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研究宇宙根本原理及事物变化法则的学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总体认识。影响所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以以易学思想为学术源头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中医学,不可避免带上易文化的色彩,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专着。
二,自然观
易学的自然观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天道和人事的运动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二是以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为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并认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易学的这两个基本观点,在中医学中有充分体现。“内经“中反覆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将人。与自然环境看作密切相关的统一体,依据人与自然的相应和协调关系来讨论人体的生理,疾病及摄生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大整体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特色正是发挥了易学的自然观。
三,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易学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主要透过观察物象来体会客观事物的性能,用取象比类来归纳事物特性,立卦象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中医学引卦象论病,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国名医“和”为晋侯诊病,断为“蛊”病,并引“周易”蛊卦为说曰:“。女感男,风落山谓之蛊”,“黄帝内经”虽未直接引用卦象,但观物立象,取象比类,借象表意的思维方式与易学是一致的。藏象学说明“内经”理论的核心部分,“藏象”的“藏”,是腹中之所藏者,“象”是“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故藏象学说是通过人体外在的表现来推测人体内脏生理规律的学说,是对内脏功能系统反映于外的“象“的概活。此文出自算命网站长邹老师先生,转载文章希望保留版权
四,阴阳辨症法思想的影响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原理是卦爻组合排列的基本原则,易学反映了古代阴阳思想的最高范畴从“左传”,“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大量先秦文献中可以看到,以易学为代表的阴阳学说,在先秦已相当流行。形成这一时期的中医基本理论,受??到阴阳学说的支配,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内经”强调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原理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例如生理方面认为“人生而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泌,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以阴阳的平秘和谐作为人体健康的最高准则;摄生方面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尽终其天年“;诊法方面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时要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等。总之,“黄帝内经”虽然在文字上没有引用“易经”条文,但贯穿中医学术的阴阳学说受易理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五,借取易学模式构建医学理论框架
从“内经”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看,明显借取了易学的模式,例如藏象学说与四时五方的配应与河洛图模式相一致;肝气主升,肺气右降说源于河图洛书的天体左旋转动,“灵枢”九宫八风图,是洛书九宫图的翻版;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模式依据河图洛书方位演绎;“素问,气厥论“中五脏寒热相移的次序遵循脏腑方位后天卦传先天卦的规律等。故可以认为,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脏象系统。
至于“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学者多以为源于易,其实,运气学说六十干支运转模式的基础是天文周期。汉代医学和易学同时撷取了古代天文气象知识,医学创建了运气学说,易学则为爻辰卦气等说。运气学说完全不采用易学中最基本的封爻象数也说明它并不直接起源于易。
六,宋以后易学对医学的影响
(1)医学理论方面
各家理论著作,常引易说作为说理依据,例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引易理论述鼻窒,鼽等病证的火热病机,又在“伤寒直格”中“说卦“”干为寒“为其主用寒凉的观点辨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每引易象注释”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以两仪四象阐释水谷气味的升降出入变化;朱震亨“格致余论”多处援引易说,如“象火论”,夏月伏阴在内论“,”房中补益论“等篇。
(2)药性理论方向
张元素融易理于药理之中,创药物性味阴阳厚薄升降理论。李东垣断承发扬张氏学说,在“东垣试效方”中有“药象阴阳补写之图”,把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以十二消息卦,结合四时,五脏,构成一系统的模式。清代医家对药物的易象分析进一步展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草木各得一太极论”;唐宗海“医易通说”提出“凡辨药能详卦,则更深远”,“药物之升降浮沉,全视爻位为衡”等论,并列举大量药物的卦象分析。此文出自算命网站长邹老师先生,转载文章希望保留版权
(3)诊断方面
虞抟“苍生司命”以八卦论寸口左右三部脉。李时珍“濒湖脉学”以干,坎,离,坤,震五卦说浮,沉,洪,缓,弦五脉王肯堂“证治准绳”,傅仁宇“审视瑶函”等将眼部“八廓”配以八卦之名,按后天八卦方位与脏腑相应。
清代医易专着把易对医的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医本于易理,因而提出了“医源于易”的命题,但这些专着大多偏重于易理和医理之间的沟通而缺少新的建树,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内容不多,故在中医学术中的影响也很有限。
民国时期论医易较著名的是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恽氏认为四时的变化规律是“内经”和“易经”的共同基础,并强调指出:“。”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此文出自算命网站长邹老师先生,转载文章希望保留版权
七,结论
一些新的影响,较突出者有金元时期诸家的药性理论,明代温补派的命门学说和针综观易对医学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阶段。宋以后出现过炙方面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清代一些医易专着在阐述医中易理方面作了较多探索,在某些方面有助于对医理的认识,但也有一些著作过多地附会易理,难免牵强,实际意义和影响均不大。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出生时辰算命
☑ 周易阴宅风水
☑ 周易相学入门
☑ 周易如何起卦
☑ 周易建筑与家居风水
☑ 周易结婚吉日
- 上一篇:祥安阁算命网反思当代易学研究之方法
- 下一篇:易经如何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