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文化历史

时间:2016-01-05 13:51:5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仡佬族的人们在历史上的语言文字也是有着汉语的踪迹,而仡佬族也同时是越南54民族的之一,在隋唐以后仡佬族才是叫这个名字的,对此仡佬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仡佬族的文化历史

仡佬族的文化历史

  仡佬族的历史和文化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仡佬族,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时约有五十八万人。贵州省聚集了97%仡佬族人,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约有二千人。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说到这里,就会想到大诗人李白的七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共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仡佬族地区除了古思州地区(务川沿河)在宋代时已有官办书院外,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佑(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解放后,贵州省遵义地区正安县仡佬族的一位祝姓学人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成为该校首届研究生(***的学长),并曾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首个仡佬族政协委员,由于他的论证和多方努力,仡佬族得以正式定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 推荐阅读:侗族的文化历史

  仡佬族的相关历史文化

  唐、宋时期的书籍中,有了关于“葛傣”“仡傣”“佶僚”“仡佬”的记载。这些异写而音近的名称,一般都是从隋代以前史书中常用的“僚”人一词演变出来的。十四——十七世纪(明代)的有关著作中,则明白地指出了仡佬和僚的关系,如《嘉靖图经》载:“仡佬,古称傣”。田汝成着的“行边纪闻》中,也曾提到“仡佬,一曰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僚人与仡佬族的关系。从古代僚人和以后仡佬族的分布地区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文献中记述唐、宋以前僚人活动的地区和唐宋以后仡佬族分布的地区,大体一致,或记载着僚人与仡佬在同一时期居住在同一地区内。如七世纪以后,湘西地区武岗县有僚人,洛浦县(在今湖南保靖县南)有“仡僚”,到十二世纪,过去居住有僚人的辰州(今湖南沅陵县)、沅州(今湖南黔阳县)、靖州(今湖南通道县境)一带则已在住有很多“仡佬”人。“僚”是古代对西南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仡佬族就是从僚人发展出来的。

  仡佬族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以及凿齿(打牙)、穿耳等习俗上,都曾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僚人的特征。到十九世纪末年,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一带的仡佬族妇女,还有打牙的习俗。古代僚人妇女穿着的“桶裙”(或作“通群”),几十年前在贵州部分地区的仡佬族中,也还保留有这种服饰。

  古代僚人分布的范围,曾因迁徙而不断扩大。公元三世纪初期(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的部将马忠,派遣张嶷攻打部(在今贵州境内)以后,曾将这一带的两千多僚人迁往汉中(今陕西汉中专区)。公元302年至347年间(西晋太安元年至东晋永和三年),当时的统治者曾多次从郡招引大批僚人进入四川。在今川阆中、西昌、广汉、简阳、资阳、宜宾和梓童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广西的仡佬族,根据史书记载,是从贵州迁去的。现在广西隆林县大水井的仡佬族人民也传说他们的祖先迁自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到现在已有十代了。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从古代僚人中发展出来的。在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到公元三世纪初期(汉末),西南地区夜郎一带,已经有包括仡佬族的先民在内的僚人活动。公元前111年后,汉代中央政权在夜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了郡。从此,该地的主要居民——僚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有了较多的联系。    

  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分析

  古代“濮人”是一个分布辽阔的民族集团,先秦时期即活跃于今滇、黔、川西南、桂北以至鄂西的广大地区,由于支系繁多,故又称为“百濮”。早在商周之际,濮人即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伐纣之役。周王朝建立以后,濮人遂为属民。故《逸周书·王会》谓“濮人贡丹砂”,说明了濮人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商、周时期的濮人社会大体上已经进入了部落联盟阶段,并形成了庞大的部落集团。春秋时期,濮人集团建立了爿羊爿可等部落小国。《管子·不匡》记齐桓公言:“余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一。南至吴、越、巴、爿羊爿可、赈、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春秋时期,濮人在与楚国的斗争中,活动范围渐次缩小,大部分与他族融合,一部分被迫西迁。《史记·楚世家》记述了楚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濮,“始开濮地而有之”的史实。其后,公元前611年,据《国语》载,“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代楚”,又为楚所败。公元前525年,楚国“为舟师以伐濮”,逐步将濮人集团压缩至湘西及贵州高原一带,成为今贵州境内的主体居民

  仡佬族历史久远,是贵州高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贵州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在漫长的民族演进历程中,仡佬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发和丰富了贵州高原的历史文化。

  仡佬族渊源于古代“濮人”。至今在贵州西北彝语中仍将仡佬族称为“濮”,凡仡佬族先民曾经住过的地方在彝语中往往冠以“濮”音。如称北盘江为“濮吐诸衣”,意为“濮人开凿的河”,称安顺为“普(濮)里”,意为“濮人的地方”等等。在贵州许多带有“濮”音的地名大抵与古代濮人的活动有关。如大方县有“拉鲁濮”、“大尼濮”、“法果濮”;道真有“卜(濮)老场”;绥阳有“蒲(濮)老场”等地名。平坝大狗场之仡佬族每年正月祭祖时,所祭之祖即有“濮老直”、“濮克劳”、濮交西”、“濮水交”四位,皆以“濮”音冠首,这说明了仡佬族与古代“濮人”的渊源关系。 推荐阅读:傣族的文化历史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双手断掌的男人命运怎么样 男人双手断掌意味着什么
  ☑ 历史上八字纯阳的女人命运如何详细解析
  ☑ 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古代帮派名字大全起名技巧
  ☑ 中国历史名将你认识哪几个
  ☑ 历史上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 元宵节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