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文化历史

时间:2016-01-04 13:50:38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白族的人们对于在地理上的分布,都是因为历史上的演变所导致的,而大理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最主要的分布地方,对此白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族的文化历史

白族的文化历史

  白族的起源和历史

  1.白族的起源与形成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时期的白蛮是其前身。白蛮不仅参与了唐时的南诏国政权,而且还作为主体亲自建立了大理国封建农奴制国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期间白族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交往密切,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还同化了一部分迁移来的汉族。

  2. 白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

  目前我国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境内位于洱海之滨、又有金沙江横贯东西的大理地区,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 这是一种大集中与小集中并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仅是因为洱海地区是白族的发祥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很久以来就同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保持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相对发展,人民生活安宁的环境。西汉时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唐等县,隶属益州郡管辖,还把大批汉民迁移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洱海地区改属永昌郡。三国时诸葛亮征云南后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唐代先在此设置姚州都督府,后又扶持南诏地方政权。大理与宋朝及内地也相处很好。元朝在云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设置了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区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区划和建制的连续性,因而维持了地域关系的完整和社会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推荐阅读:苗族的文化历史 

  关于白族少数民族的传说

  段思平是大理国的第一个国王。关于他的出世,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段思平的母亲叫阿垣,人们又叫她白姐阿妹,据说是仙胎降世。那时候苍山五台峰下,有一棵千年老梅树,多年不结果。有一年,这棵老梅树却结出个李子来。这李子见风就长,只几个月便长得像冬瓜那么大。一天晚上,更深人静之时,这李子忽然落下来,摔成两半,一半里面躺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又哭又叫,惊醒了附近的一家姓段的夫妇。他俩刚好元儿无女,就把这小姑娘收养起来。因为她长得又白又胖,就取名叫白姐阿妹。白姐阿妹越长越好看,人又聪明能干,所以村里的许多人都前来求婚,但她一个也不喜欢。加上两个老人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她就一直守在老人身边。

  有一天,她到霞移江边去洗澡,见一根断木头忽然从下游一直往她身边冲来,她躲也躲不开,木头碰了她一下,就此身怀有孕。但几次派人去抓,都因段思平不在家没有抓着。原来,段思平知道杨干贞派人抓他,便连夜往北方逃去。

  杨干贞就派兵追赶。追到上关,眼看就要追上,正在危急之时,忽然有一位老人在一块平地上打荞子,段思平急忙跑过去,请求老人搭救。老人就把他藏在一个石洞里。追兵连段思平的影子也未看到,便问老人:“你看见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过去吗?”老人说:“没看见。”追兵左寻右找,没有找到,只得往回走了。追兵走后,老人找了一条船,把段思平从上关送到下关。

  段思平走后不久,弟弟段思良和他的朋友董伽罗也赶到上关来找他,问老人是否看见哥哥?老人就把段思平的去向告诉了他俩。段思良和董伽罗赶到下关,找到段思平,他们三人便一同往东边去,到了品甸,就在那里隐居下来。

  段思平等逃到品甸后,就在那里勤学苦练武术。

  一天,他们三人上山打猎,忽然见山腰的岩石上插着一根长枪,银辉闪烁,十分锋利。他们用四五层牛皮叠在一起:做成一个靶子,段思平举枪轻轻一刺,就刺了个对穿。他们如获至宝,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段思良和董伽罗还在熟睡,段思平便操起长枪,往帝释山打猎去了。他走到陡峭处,看见一个东西金光耀眼,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副金鞍银辔。他想:这东西今后可能有用,于是,他就把它拿到附近的狗街池中去洗擦。这时,从池中跳出一匹头如龙头、身如大象的大红马,它一边大声嘶鸣,一边大步往段思平身边跑来。段思平又惊又喜,就把金鞍银辔给龙马配上,跨上马背,往回家的路上奔去。

  段思良和董伽罗见段思平空身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回来,感到非常奇怪。段恩平刚跳下马来,他二人就追问:“你的马从哪里得来的?”段思平把经过向他俩说明后,董伽罗说:“你得神枪、龙马绝非偶然,这定是天意。”段思平说:“从上关老人相救,到得神枪龙马,也觉得像是有位神仙在暗中相助。”董伽罗又说:”杨干贞暴虐无道,天怒民怨,神仙对你暗中相助,是助你为主的意思,你不应辜负天意民心啊!”

  从此,他们就开始招兵买马,加紧操练,准备来日证讨杨干贞。

  十个月过去,她生下了一对白白胖胖的儿子,大的取名思平,小的取名思良。

  段思平从小就很聪明。他两岁就能说会道,七岁就能写诗作文,家务事他也样样会做。因此,人们都非常喜欢他。

  有一次,他到苍山放牛,有头牛忽然说起话来:“思平为王!思平为王!”牛刚叫完,山脚下有几匹正在吃草的马,也向着他呼叫:“思平为王!思平为王!”他又奇怪又害怕,回到家中,门前的那几只鸡也对着他齐叫:“思平为王!思平为王!”这一来,简直把他吓坏了。这些话,万一被国王杨干贞的人听见,那还了得?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头,连门也不敢出了。

  后来,这件事被人们知道了,到处都在说段思平要当王的事。不久,这件事果真传到了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耳朵里。杨干贞自从废了赵善政自立为王后,一直疑神疑鬼,生怕别人来篡夺他的王位。如今,听说段思平要当王,十分震惊。他马上下令去捉拿段思平。 推荐阅读:回族的文化历史   

  白族的相关起源历史

  起源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

  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

  春秋秦汉时期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和秦国、楚国都有联系,战国时期,和楚国的联系更为密切,甚至有“庄跷王滇”的说法,楚韵遗风仍可见于今天的白族生活中;而汉文化的影响则贯穿于白族发展的始末。

  秦代,中央王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设立郡县,洱海地区同中国内地关系日益密切。秦以前,西南夷包括七个大的部族区域,其中滇分布于滇池区域,昆明分布于洱海区域,西僰分布在川南、滇东北一带。各部族自成区域,又相互联系。

  秦统一全国后,着手开发西南夷,首先表现为通道,即修筑“五尺道”。 该道从今四川宜宾出发,经滇东北而入滇池地区,是官方修筑入滇的第一条道路,它连通了僰青衣道、僰道,为云南与中原的交通联系打下了基础。其次设郡,就是具体实施推行于全国的郡县制度。最后置吏,即对西南夷地区委官进行统治。尽管秦对西南夷的经营是短暂而不深入的,但却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云南从秦代开始,就已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唐时期

  汉代,汉武开边,但在洱海地区遭到了昆明蛮的阻挠。

  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嶲唐等县,属益州郡管辖。

  公元67年,东汉在此设置“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区和洱海区域。

  公元69年,单独设置永昌郡,洱海区域分属云南、邪龙、叶榆、比苏、博南等5县。蜀汉时,诸葛亮征服南中,设庲降都督,下辖南中7郡,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并未改变,但分属云南郡和永昌郡。两晋南北朝时期,洱海地区的郡县管理时分时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袭了两汉的县制。中原王朝开设郡县、移民实边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强了对当地的治理,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根本性提高,从中原引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牛耕技术。

  隋代,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云南实行了短暂的统治,爨氏大姓世据南中。

  唐代前期,对云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政策,洱海地区归姚州都督府管辖,下设髳州、宗州、匡州、曾州、尹州、蒙舍州、阳瓜州、浪穹州等20多州。公元7世纪,唐朝和爨氏为争夺对滇池地区的控制权,矛盾趋于激化。

  南诏时期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白国势微,白王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之诏主蒙细奴逻。公元737年,唐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称南诏,吐蕃人称之为姜域。

  公元877年(唐僖宗干符四年),南诏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了白族。白族在泛洱海地带发展壮大,伴随南诏大理的崛起,成为西南的主导民族。这个过程中,跟白族比邻而居的其他民族也被逐渐同化,成为白族的一分子。

  公元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杀死南诏皇帝隆舜。

  公元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贞死后,又杀死舜化贞八个月的儿子及蒙氏亲族800余人,蒙氏南诏灭亡。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自称皇帝,909年卒,庙号圣祖,谥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郑仁旻嗣位。

  大理国时期

  公元928年,恭惠帝郑隆亶被部下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立清平官(宰相)赵善政为王,改国号“大天兴”,一名兴源国。赵善政为悼康帝,年号尊圣。大长和国灭亡。

  公元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爨判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公元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国,建元文德,仍定都都大理。历500多年。

  元明清时期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元朝在原大理国境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

  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1382年,明王朝平灭云南大理,命沐英世袭镇守云南,屯田戍兵,筑城积粮。经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坝地区步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运动中英勇献身;一批优秀儿女加入中国**党,成为中国**党早期的**主义战士、抗日民族英雄、云南滇西北武装暴动的党政军领导人物,等等为云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白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官方认可和强化。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历史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宽松的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下,许多隐匿的白族人公开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当前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白族又面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双手断掌的男人命运怎么样 男人双手断掌意味着什么
  ☑ 历史上八字纯阳的女人命运如何详细解析
  ☑ 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古代帮派名字大全起名技巧
  ☑ 中国历史名将你认识哪几个
  ☑ 历史上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 元宵节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