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文化历史

时间:2016-01-04 13:46:5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汉代之前黎族的人们都是属南越国的南疆地带,对此黎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黎族的文化历史

黎族的文化历史

  黎族在古代到现在的历史文化

  1.汉代以前

  秦末汉初,南越王国称雄岭南历五世93年。海南也属于南越王国的南疆。南越国被汉武帝出兵灭亡时,丞相吕嘉的部属越族酋领有一部分率众奔往海南岛上,并遭到汉伏波将军路博德的水师(楼船)追击。

  2.汉朝至南北朝

  西汉中央政府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岛设置儋耳、珠崖二郡。汉朝起初因儋耳、珠崖二郡“为初郡,以其帮俗治,无赋税”(《史记·平准书》),当时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还处于在原始社会阶段,免纳赋税。郡县大都设在岛上沿海及水中交通方便的地方,主要在岛的东北部和西北部。而黎族先民广泛分布于岛的中部和南部山区,据山险自守,并常以武力反抗地方官吏的暴政,迫使汉朝于始元五年(前82年)省儋耳郡,并入珠崖郡。又于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省玳瑁,改置朱庐县。

  东汉光武帝建元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廓,置井邑恢复了珠崖县的建制。从东汉至六朝,黎族先民包含在“俚”与“俚僚”族群的泛称之中。

  三国孙吴、晋及南朝初期,海南岛上仍设置了朱庐县、珠官县(《宋书·州郡志》四)。直到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年),在俚族大首领冼夫人的率领下,海南废儋耳郡境千余峒归附于梁,设置崖州,隶属于广州都督府(《隋书·地理志》下)。

  3.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建立后,因冼夫人招抚海南俚僚有功,开皇十一年(591年)赐给临振县1500户为春汤沐邑,并封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隋代在海南岛设珠崖郡(砂崖州),临振郡、儋耳郡,下设10县,编户19500户。

  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派大将李靖率军平岭南,俚族大首领冯盎(冼夫人之孙)率其部属归附,唐以其地析置8州,其中的崖、儋、振3州便在海南岛上。唐代于岛上设5州(郡),22县。

  唐朝政府曾不断与俚僚酋领争夺民户,贞元五年(789年)岭南节度使李复从峒僚之手恢复琼州,并升琼州为都督府兼五州招讨游弈使,罢崖州都督。此后琼州便逐渐成为海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通五年(864年),唐一度在俚僚腹心地区设置忠州(今屯昌县境),屯兵7年后撤出。

  唐代海南岛各族居民的分布状况是:汉族在岛上沿海外围地带,俚僚(黎族先民)在岛骨腹地。

  五代南汉政权大体承袭了唐代在海南的行政建置,仍设5州,将22县省并为14县。从唐代后期至宋,俚僚始改称黎。

  4.宋元时期

  北宋灭南汉后,于开宝五年(972年)徙崖州于振州、遂废振州,以原崖州所领舍城、文昌、澄迈等县并入琼州。岛上的儋、崖、万安3州地狭户少,常以琼州牙校典治,后又改此3州为军。至道三年(997年)琼州隶属于广南西路。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一度在黎母山心夷(指黎族)峒中设置镇州(在今东方县昌化江流域),升为都督府。南宋在岛上置塞设戍,并从黎族中招募“峒丁”,助官军防守。通计宋代在海南岛上共设1州3军10县。

  元朝至元十五—十六年(1278—1279年),招降海南岛四州(军)之后,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其治所在雷州(今海康县),改琼州为琼州路(后又改为干宁)军民安抚司,其余岛上三军(南宁、万安、吉阳)为宣慰司统辖。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隶属湖广行省。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以海南新附四州(黎)洞寨519、民2万余户,置会同、定安二县,隶琼州;天历二年(1329年)又将定安县升为南建州。元朝的统治已向南渡江、万泉河的支流推进。元军的兵力深入五指山区,武力征伐黎峒,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1291—1293年),“归附”的黎峒626个,户口47000余,占当时全岛总户数的51%。东方、乐东、定安县境还留有“大元军马到此(下营)”等石刻,以炫耀其武功。

  元湖广行省根据“海南海北多旷土”的情况,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设置“镇守黎蛮海北海南屯田万户府”,招募民户及新附军组成,统十二翼(后增为十三翼),每翼设千户所。《元史》记载:海南屯田面积29298亩,约占整个万户府屯田总数的52%强。元统二年(1334年)又在海南设置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统千户13所,每所兵1000人,屯户500,皆土人为之,官给田土、牛、种、农器,免其差徭。黎兵屯田万户府与黎峒千百户的头目皆为黎族酋领担任,使黎族土官制在元代得到迅猛发展。

  5.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琼州干宁军民安抚司改为琼州府,并改隶广东省,大大缩短了省会与琼州府之间的距离(广东省会广州,比元湖广省会武昌更近),加强了广东沿海与海南岛的联系;又将吉阳军、万安军、南宁军改为崖州、万州、儋州,降南建州为定安县。琼州府统辖3州、13县(后并为10县),各州县治所几乎都濒临大海(唯定安县治不与大海相连),且普遍修建了城池。

  明代初年州县官不用土人,废除元朝所设黎兵万户府,曾有一部分黎族土官不愿出官附籍,甚至据峒抵抗和反叛。于是明朝便加强军事统治,在海南设军事卫、所,立屯田22处,每一处有田20顷以上,实行兵农合一。洪武五年(1272年)设1卫、11千户所、额设旗军15927名,马160匹。又在交通要道与通往黎区的路上设巡检司22处,从黎人中点签弓兵450名。另从民户(汉族为主)中抽选“机兵”(又称“机快”),民户30丁选“机兵”1名,共约2195名。

  (1)明代“土舍、土官”制度。明代从永乐年间起,在海南建立土舍制度,这是在卫所之下设立的地方武装,有土舍41所,辖黎兵2704名(后有变动)。土舍是由当地有势力的黎族峒首担任,专管黎兵。黎兵叫做“峒丁”,遇有调发随军出征,平常则派守各营地。但后来土舍的权力膨胀,土舍恃其掌握的黎兵武装,与州县官勾结,包揽征税和诉讼,鱼肉黎民,“征徭任其科算尽入私囊”。操纵了黎区基层实权。明朝还实行了“以峒管黎”的办法,凡遇公差、纳秋粮,有司俱凭峒首催办,官军征捕,亦凭峒首指引。永乐年间曾招谕许多黎族峒首“赴朝受职”,根据他们招抚“生黎”的户口数,明朝分别授给州同知、知县、县丞、主簿、巡检等土官,取得一定的效果。自设立土官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归顺的“生黎”就有1670峒,3万余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琼州府又“抚黎”通判,专管黎事。但至明代后期,由于人民不断反抗土舍、土官的横征暴敛,以及“扶黎诸官夺州县权”等弊端,遂于正统五年(1440年)后相继革除土官制及“抚黎”流官;又逐渐限制土舍行令,更换土舍为粮长,对其所管黎人纳入编户,划归“甲首”管辖。

  (2)“黎都黎图”制度。这是熟黎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明朝将归附已久,所谓“熟黎”的黎峒统一编入行政区划,即在基层设“黎图”,若干个“黎图”为“黎都”,若干个“黎都”为一乡,乡为流官隶属州县,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使“熟黎”与编户的汉人一样编入都、图,载进鱼鳞册、黄册、要纳粮录差。综合地方文献,海南岛“熟黎”被编入黎都黎图者凡28都、75图,包括155峒,它们以岛的北部与沿海地带居多,岛的南部及山区较少。如琼山县有5都9图,包括9峒;澄迈县有6都60图,包括137个村峒;定安县有3都4图,包括7个峒;陵水县不设都,有2图;儋县有5都,不设图,“黎居良民五分之一”;感恩黎”附版籍者什九,不附者什一”;惟南部“崖州黎其地多于州境,其人十倍之”。至明末清初的发展趋势则是,“则古之书村峒者,今皆为都为图矣”。黎都黎图制的推广,促进了“熟黎”封建化的完成,使“黎地渐归豪民,黎人归化最久,与齐民等”,特别是在岛的北部与东部,如定安、会同建制以来,黎峒大都入籍,琼山县南歧峒等黎、文昌县斩脚峒等黎,悉输赋听役,与“省地”百姓无异。

  清朝沿袭明朝的行政建置,琼州府下辖3州、10县,除文昌、会同2县之外,其余8县皆有黎族人。

  (3)“总管”制度。据说从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起,便在黎族地区推行“总管”制度,即在州县之下各黎峒上层首领被委为“总管”(辖一峒或数峒)、“哨官”(辖一村或数村)、“头家”(每村一名)等土官。有的地区(如陵水、保亭)称村峒为“弓”,每五“弓”设一“总管”。各峒还有“峒长”(亦称“总头”),是从氏族的“奥雅”(长老)中产生的,“峒长”协助总管处理行政事务,总管因事外出峒长可代理其职务。总管与哨官皆是世袭的,但要报封建官府委派,赐以印牌及官服,这就是清政府在黎区推行的“总管”制度。“凡小事听哨官处断,大事则报总管,总管不能处始出报告州县”。如在黎族众多的崖州分东西两界,东路黎族村峒独多,广袤300余里,向设总管6人、哨官13人、峒长6人进行管理;西路村峒纵横200余里,向设峒长6人,总管3人。

  而在“熟黎”与汉族杂居区,则将“黎都黎图制”逐步改为“里甲制”。如澄迈县虽有黎都之名而无黎人之实。据统计,自明嘉靖到清道光不到三百年时间里黎村峒减少了30%,清代统治力量深入到黎族大部分地区。

  6.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海南岛的行政建置仍沿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民国10年(1921年)废道制,由粤军旅长兼领琼崖善后处处长,掌军民两政。民国15年在广东省政府辖下设琼崖行政委员会,并从琼山县划出海口市。民国21年“抚黎局”为“抚黎专员公署”,并改“总管”为“团董”,加强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接着又于民国24年,在黎、苗聚居的五指山区新设白沙、保亭、乐东3县,推行乡、保、甲长制。

  7.1949年以后

  从1948—1950年,五指山区及海南全岛相继被人民解放军解放。1949年3月并白沙、保亭、乐东3县成立“崖琼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专署级),隶属广东省,行政区划包括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5县,共有16个区132个乡,乡下辖自然村。1954年又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2县划归自治区。1955年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61年又从东方县划出昌江县,自治州共辖8县1镇,自治州首府大部分时间设在通什镇。1987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消自治州建置,原自治州所辖区域分别成立琼中、保亭2个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5个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地级)、通什市(县级)行使区域自治权力。以上县市于1988年均直属新建的海南省。加上海口市(地级)、琼山县、文昌县、琼海市、万宁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定安县、屯昌县,海南全省现共有2个地级市,17个县(市),其中有黎族聚居的县(市)9个,其土地面积共达1669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总面积42.9%,尚有可垦的荒山荒地500余万亩,开发潜力很大。推荐阅读:苗族的文化历史 

  少数民族黎族的历史概括

  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元、明、清时期,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推荐阅读:回族的文化历史   

  黎族的历史文化创世神话

  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别的民族一样,都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而洪荒时代的黎族口头文学,便有了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叙述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解释洪荒时代充满神奇的世界,塑造出战胜自然的理想化的。她以鲜明的主题,淳朴的风格,生动的形象,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特色。

  神话《大力神》在黎族中广为流传。神话说:“古时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七个太阳和月亮,人类深受其苦,难以为生。有个叫大力神的人,在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第二天又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弓箭,把太阳和月亮各射下了六个,为民除了害。那时,大地一片平坦,大力神用七彩虹作扁担,从海边挑来大量沙土造山垒岭,继而又用脚踢出深溪大河,而大力神洒下的汗水,则成了奔腾不息的河水。大力神完成了开创世界大业后,便溘然长逝。”在人类蒙昧时期,黎族的先民在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支配下,通过天真奇幻的想象,对世界的生成作了浪漫的解说,把一切的自然力都人格化了,希望世界上有一个非凡的英雄,按照人们的理想,驱除灾害,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的自然环境。“大力神”这个形象,闪耀着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光辉,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

  《天狗》神话,讲述的是人类起源的故事。这种以动物为始祖的神话,反映了一个简单朴素的进化观念:人不是由天帝创造而来的,而是由动物变化而来的。

  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体系的核心。人类是怎样起源的?这个关于人类自身的神秘问题,曾使黎族先民驰骋丰富的幻想和想象,创造了许许多多足以令今人依然着迷的神话。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双手断掌的男人命运怎么样 男人双手断掌意味着什么
  ☑ 历史上八字纯阳的女人命运如何详细解析
  ☑ 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古代帮派名字大全起名技巧
  ☑ 中国历史名将你认识哪几个
  ☑ 历史上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 元宵节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