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建筑特点
傈僳族的分布其实主要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和四川的西部地区,在建筑上,傈僳族的人们有个习俗,就是要一天之内完成的,不然就会觉得很不吉利,对此傈僳族的建筑特点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傈僳族建筑特点
傈僳族建筑介绍
傈僳族的这种竹楼简单、实用,它既可以防湿、防兽,且便于搬迁和兴建。一座新房往往在一天之内能建成,否则认为是不吉利。建时就是取材,全寨相助。新楼一旦落成,寨中男女老少便前来致贺,主人也殷勤地款待大家,摆上各种食物,斟满水酒向大家表示感谢,全村寨的男女老少开怀畅饮,尽情歌舞欢笑。
靠丽江等地的傈僳族,建筑则多为木结构的楼房,四周用长约一、二丈的方木料垒成,上面覆盖着木板,形状类似木匣。因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少数地区的傈僳族地也建筑土木、砖木的房子。
傈僳族居于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区,一般以数十家为一村寨。靠江边地区户数集中,山区分散,村寨之间也相距较远。
傈僳族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怒江地区的基本上是竹木结构的小楼。建筑时,先在地基上打入数十棵木桩为基柱,木桩打好后,除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整个房间的柱外,其它的则在上面铺以楼板,屋顶上用茅草履盖,或用一尺见方的木片作瓦片一样铺设,房屋以上篱笆作墙壁,由于这种小楼是以数十棵木桩为基脚,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千脚落地”房。
竹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角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遇有客人来临,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竹楼下一般作养牛、猪等牲口用,竹楼四周辞为园地,种以瓜果,蔬菜之类。
维西傈僳族建筑风格
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狩猎习性和战争影响,从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到中南半岛、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不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东西宽两千公里、南北近一千公里的广大区域都有傈僳民族的足迹。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傈僳民族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全球傈僳族的生产方式至今仍然函盖着农耕、狩猎、畜牧等方式,由此决定了傈僳族建筑形态不一、内容丰富。
木楞房有容易拆装、结构稳定的特点,这符合傈僳族迁徙而居的生活习性。木楞房建成后在房子的墙壁开一道门、一扇窗,保持光线充足,通风流畅,墙的外围涂上一种用红色黏土制作的颜料,色调柔和温暖,既美观大方,又有效保护了木材的质地。过去由于傈僳族过着“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的游牧大地的生活,房屋也会随着主人迁徙的足迹拆、装很多次,但都能保持稳定的形态,可以住几代人,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无论刮风、下雨、甚至强烈地震都无法改变它的结构。
木楞房具有通风、防潮、保暖的功能。干燥的冬天,木楞房的木质材料能有效吸收阳光照射的温度,到夜晚散发出来,使整个房间保持温暖。夏天的夜晚,由于空气潮湿,木楞房的木材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在炎热的白天散发出来,使温度下降,适宜人身健康。木楞房就像一个天然的空调,自动调节着室内的温度,因而成为生活在气温变化明显的三江地区傈僳族喜爱的建筑,也成为傈僳族建筑的主要形式。
傈僳族还有储藏物品的房中之房“嘎库”,“嘎库”也是木楞房的结构,只不过体形稍小,安置在主房之内,开一道门,不开窗子。由于过去社会动荡,兵灾匪患较多,为保证物品安全,“嘎库”成为傈僳族社会中唯一把顶部封严的建筑。
从功能上分类,傈僳族还有很多野外建筑,有“花独”、“种恒”、“恒举”等等。“花独”,是傈僳族牧人的夏天临时居所,一般建在高地荒原。材料因地制宜,可能是木楞房、也可能是石片房,这种房子主要由游牧者建造和居住,有所有权。
“种恒”傈僳语直译叫“转房”,主要建设在需要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这是一种公用的房屋,过去免费提供给翻山越岭、一时无法到达村寨的马帮旅客居住。“种恒”里面有基本生活用品,比如盐巴、茶叶、柴火等供路人使用。“种恒”的使用很有规矩,暂居“种恒”的路人,在使用了上述物品之后,必须按照使用物品的数量找齐留存供后来人使用,如此循环,“种恒”里面的东西永远都不会缺失,由此反应了傈僳民族善良、淳朴、自觉的精神。由于“种恒”是一种公共设施,又远离村寨,加之傈僳族传统上未婚青年有相对自由的性权利,“种恒”也成为傈僳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世界上的狩猎民族大部分是不断迁徙的民族,迁徙的方向都是往森林密集、人际罕至的地带,狩猎民族有一个总体特征是不善积蓄、不事房产。当今分散在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傈僳族,虽然基本结束了迁徙,但漫长的狩猎和采集的历史决定了傈僳族建筑简易、美观、实用的特点。傈僳族有狩猎民族的传统特性,同时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他们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传统在建筑之中也有所体现。在灿烂的傈僳族建筑之中,维西傈僳族的传统建筑可以算一支独具魅力的奇异之花。
竹木结构是维西傈僳族建筑的基本特点,当中又以木楞房最为典型。傈僳语称木楞房为“度伦恒”,由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木去皮、晒干、抛光后垒成长方形,一层四根,楔接成一个整体,垒高至二米五左右,搭成人字型屋顶,上盖衫木瓦板。傈僳族工匠建造木楞房时,是有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这个单位叫“博”。一“博”等于一米六,一般的木楞房长边为“尼博来拔”,意思是两“博”半,在傈僳族工匠中,这一单位的统一令人惊奇,笔者曾经用现代丈量工具丈量过一所居住过三代人的旧木楞房(推算至少有80年的历史),结果刚好是四米,精确到一厘米。在建筑活动中,只要告诉傈僳族工匠要建几“博”的木愣房,都能够达到误差小于3厘米的建设精度。这个数据的丈量,他们是通过自己的臂长、掌长进行推算后完成的。因此直到今天,傈僳族木匠进山砍伐建筑木材时,没有谁会多此一举随身带着丈量工具。 推荐阅读:壮族建筑特点
傈僳族民居建筑
居住在怒江境内的傈僳族的住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干栏式竹楼和木楞房为多。
除兰坪县以外,其他各县的傈僳族多居住在干栏式竹楼之中,俗称'千脚落地'房。
这种房一般建立在向阳的山坡之上。先在斜坡下和四边的土地上竖起几十根粗木柱,坡下的木柱较长,分别再用硬粗短木互相顶绑在一起,以防倒塌。披上的柱子较短,与坡下的柱子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在离地2-3米处搭绑平行的横木,再在上面铺起木板或篾笆,就成为房屋的地板。地板上以竹篾围挡成墙,顶上覆盖茅草顶或木板顶。把一根木柱削平,在上面凿出一级级台阶,靠在楼板上就成了上下的楼梯。
'千脚落地'房一般分为两间。进门的第一间是客房,房间中央有一个火塘,上面架着铁三角架或石条,平时烧莱做饭,客人来了,火塘也就成了招待客人的地方。第二间是家人的卧室,外人不得人内。如果一家人口较多,就将家人的卧室扩大,再一分为二,父母住里屋,子女住外屋。也有的人家在门前走廊或房搪下,用篱笆围一个窝棚,就成为孩子们的房间。
在坡地占多数的地区,建盖这种干栏式竹楼不需寻找平地,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和竹材,盖起的竹数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的自然特点。
在兰坪澜沧江两岸居住的傈僳族多住在木楞房内。木楞房也叫木垒墙房,故名思义,就是用木头作墙的房子。人们将直径20厘米左右的松树砍倒干透,用斧子修砍成一样粗一样长的7面圆柱形。把每根木头的一头砍削成榫,而另;头则被刨出一道细槽,再把两边的榫槽对准,分别凿出嵌口,层层上垒,每边有20-30根木料。垒到一半时,横架几根圆木,搭上木板就成为上下两层。下面关牲畜,上层住人以及放置粮食和其他物品。垒到一定高度时,上搭人字架,顶上铺上杉板或雪山红松板。木楞屋一般都建在打在平地上的石脚之上。
这种木楞房多为长方形,在长的一面木墙上开一道门,房子正中间设一个火塘。除有门的这一边,其余三边都有木支架,上铺板子,人们可在上面睡觉、休息。
如果家里人口较多,木楞房就被分为大小各一间,分别居住。 推荐阅读:彝族建筑特点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房屋建筑中风水的知识大全
☑ 四种房屋建筑风水禁忌要避开
☑ 建筑房屋风水要注意哪些禁忌怎么布局
☑ 房屋建筑风水要点具体有哪些
☑ 民居建筑风水有哪些讲究图解大全
☑ 民居建筑风水有什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