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民族文化

时间:2015-10-31 16:35:1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京族的民族文化是怎么样的呢?瑶族丧葬文化是怎么样的呢?瑶族的文化特色是是什么?古老的瑶族文化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京族的民族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京族的民族文化

京族的民族文化

  京族民居文化

  京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京族禁忌文化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广泛存在于京族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的各个方面。诸如渔网放在海滩上,忌人从上面跨过;新造而尚未入水的竹筏,忌人坐在上面。

  胶新网时,忌别人走近来交谈,否则认为会因此而捕不到鱼;抬网出海,下第一网时,忌碰见女人;请人装渔箔时,忌煮夹生鱼、煮焦饭;建造房舍,要择吉日,否则认为会遭到天灾人祸;忌住不按照传统规矩修建的房屋,有“宁置败家田,不住败家屋”的说法,即使这种房子建得富丽堂皇,也无人敢住;忌在天黑之后向别人借钱;逢初一、十五忌借火。

  孕妇怀孕期间,忌移动床铺,忌入哈亭,否则,认为生下来的孩子会歪嘴;在船上忌将碗碟倒置,忌双脚垂在船外,忌坐在船头烧香的地方;忌夜间在树林里吹口哨或唱歌,认为如此会招来鬼魂,摄去人们的灵魂。

  京族的许多禁忌,源于谐音,“焦”与“礁”同音,出海触礁不吉利,煮饭做菜皆忌烧焦。“油水”和“游水”同音,出海要游水说明出了意外事故,因而不说“油水”,而改称之为“滑水”。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随着京族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京族的禁忌习俗亦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某些禁忌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有些甚至是消失了。推荐阅读:傈僳族的舞蹈文化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

  一、京族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万人,其中广西有2.01万人,占89.37%。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但没有完整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粤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由越南涂山、春花、宣安、花丰、瑞溪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抗法斗争。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

  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演秦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似大海的儿女在吟唱。民间故事《独弦琴的声音》,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说法,独弦琴是由龙宫传来人间的宝物。

  当代京族作家作者群体,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抒发大海的情怀,讲述人与海的恩恩怨怨,歌颂依靠大海生产又与海潮抗争的京族创业者。如民间歌手、诗人苏维光的长诗《石花》和一系列短诗等。

  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离不开滨海文化生态环境,如“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其中“捉活鸭”,就是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以先获者为胜。

  总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京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景线。推荐阅读: 水族舞蹈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云南民族文化有哪些
  ☑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 天津民族文化
  ☑ 蒙古民族文化
  ☑ 云南民族文化
  ☑ 京族民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