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舞蹈文化

时间:2015-10-30 16:56:38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鄂温克族的舞蹈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呢?鄂温克族跳舞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鄂温克族的舞蹈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呢!

鄂温克族的舞蹈文化

鄂温克族的舞蹈文化

  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

  鄂温克族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而且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一直流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节奏悠扬、旋律奔放的猎歌和牧歌总令人逸兴遄飞、心弦激越。

  鄂温克族民歌具有宽广、抒情的特点,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鄂温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鄂温克族民歌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喜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

  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

  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

  鄂温克族传统民歌中,除了单一调式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交替调式的民歌。其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其中宫调式民歌、征调式民歌与羽调式民歌的数量较多,而商调式民歌与角调式民歌则很少见,只是在宗教色彩浓烈的萨满音乐中较为常见。可以说,鄂温克族民歌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宫调式、羽调式与征调式民歌中。

  鄂温克族民歌以其精练、凝重的语句和自然纯朴的写作方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鄂温克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审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观念、民族生活习俗及独特的民族精神、卓越的文学创作智慧与才华,并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努给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

  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鄂温克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进入新时期的鄂温克族培养出了本民族艺术家,荣登《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的鄂温克族明太,是内蒙古歌舞团的一级作曲家,就从本民族丰沛的艺术沃土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作曲风格。 推荐阅读:蒙古族乐器有哪些 

  

  鄂温克族舞蹈

  阿罕拜舞

  “阿罕拜”舞,也称“努日给勒”舞,在民间没有乐器伴奏,而是由参加者的简短有力的呼号作为节拍,统一舞蹈的步调。在以“阿罕拜”的呼号为开场时,参加者两手向左、右两侧同时上下摆动,也有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摆动的。随着手的摆动,身体有起伏地向前迈进。在呼号“扎海”时,动作的节奏逐渐由轻慢而加快。在呼号“哲呼哲”时,两人一组面对面跳舞,双手前后摆动,双腿稍向下屈膝,动作稳健有力。鄂温克族的“爱达哈喜楞”舞是表现野猪格斗的舞蹈,参加者穿上毛朝外的狍皮衣服,作简单化装。跳舞时两人一组,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嘴里不断发出“吼!吼”的声音,富有生动、风趣的特点。  

  哲辉冷舞

  在跳“哲辉冷” 舞时,由两人组成一组,面对面,手拉手,互相交错转动,舞姿轻松活泼。这种舞蹈以歌唱统一节奏。

  居住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别有一番风格。每当两个氏族的人们相聚一起,或举行婚礼,或其他喜庆之日,人们便在夜晚点燃篝火,少则十来人,多则几十人,手拉手围绕篝火以太阳运行的方向,跳起欢乐的篝火舞。舞蹈以歌声统一节奏,通常是一个人领唱,众人跟着合唱,载歌载舞。歌中唱道:

  兄弟姐妹相见是多么宝贵啊!

  来,让我们歌舞吧。

  不久,我们又要分开,

  为了祝愿狩猎的丰收,

  这了幸福的重逢,

  我们欢乐地歌唱吧,

  我们欢乐地跳舞吧! 

  努该里舞

  这是农牧区鄂温克族广为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的集体舞蹈。人数不限,成双即可。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当地有“努该里”、“鲁日该勒格”和“阿罕拜”三种称谓。前两种可解释为跳舞或热闹一场的意思,后一种则是根据舞中的呼号而取名。舞时,只须一人带头,余者随之且歌且舞,并统一在几种规定的呼语中,如“阿罕拜”、“德辉打”、“达罕”等。“努该里”的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感很强。跳法为一脚脚跟着地脚前掌拍地移动,另一脚踏地紧随。拍地的脚不固定在一只上,可随方向的变换换脚拍地,即习称的“跟靠步”。另一种是跺步,即左右脚交替跺地,配以变化多端的手势和呼语,当跳得高兴时,梗头轻摇,别有情趣。独具特色的舞姿有“了望”、“戴耳环”等动作。“了望”的动作是:一手自然下垂或反叉腰,另一手手掌齐眉作了望状,两手可互换,脚下协同跺步动作,但脚后跟略擦地前踢。“戴耳环”的动作是:全蹲蹦跳,两手交替作一手叉腰一手揪耳,路线为二人对穿。

  “努该里”没有专门的舞曲,仅用呼声和歌唱伴舞。

  吸收“努该里”的舞蹈语汇创作演出的鄂温克族舞蹈有《彩虹》。 

  斡日切舞

  这是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流传于伊敏乡一带。相传,古代失散的鄂温克军队曾由于看到天鹅的飞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另外,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每个氏族都以一种鸟作为图腾标志,如天鹅、水鸭等。他们对自己氏族的图腾鸟非常虔诚,当图腾鸟从头上飞过时,人们要向空中洒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绝对禁止任何伤害图腾鸟的行为。这种对于图腾鸟的敬仰之情,使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常在草地上展开双臂模拟天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 。

  天鹅舞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表演起来却很新颖。舞时,脚下只有一个步伐,即“努该里”中的“跟靠步”。两腿自然地屈伸,双臂也松驰地曲折起来分别于两侧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现天鹅各种飞态。外探的双臂,手腕下垂。当双臂略收时,手腕又随同上翘。有时双臂平伸向前扇动,有时上伸扇动,表现天鹅飞翔的各种姿态。天鹅舞的场面是属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场面,舞蹈时发出“给、咕!给、咕!”的语声,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队形(横飞、斜飞,大、小圈里外穿翔等队列变化)融汇于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动作或音调之中。

  天鹅舞在民间表演时,多穿鄂温克民族服装(袍子、扎腰带)在帽顶上插一个红疙瘩表示鹅头。  

  篝火舞

  曾有过丰富的舞步,流传至今仅剩下由三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组成。第一是走步,鄂温克语称作“伊堪”,是一种慢板节奏的动作。表演者手拉手围成大圈,第一步先迈左脚,第二步右脚踏于左脚前,在身体向圈里扭动的同时,左脚又准备迈出,如此反复沿顺时针方向走动。第二是跳行步。鄂温克语称”吐茹格“,从右脚开始向左跳踏步,同时左腿成”小掖腿“,然后左脚跳落地,右腿屈膝并自然前抬。跳这一动作时,手臂必须架起,男舞伴的手要托住女舞伴的手(男下女上),在中板的节奏中顺时针而行。第三是快跳步。鄂温克语亦称“吐茹格”,属于强节奏的快板。要跳到前俯后仰缩小圆圈。每当右脚踏地身体前倾时,手臂略向后摆,头部向圈内集中。当左脚踏地右脚离地时,上身又略向后仰,手臂也略向前摆。全体舞者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跳速逐渐加快把全舞推向高潮。篝火舞纯朴自然,至今仍为鄂温克人所喜爱。  

  萨满舞

  萨满舞是中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一是治病,二是春节期间预祝来年丰收,三是萨满盛会,类似汉区庙会。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 推荐阅读:苗族乐器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鄂温克族民居特点
  ☑ 鄂温克族的风景特色
  ☑ 鄂温克族的民族风俗
  ☑ 鄂温克族服饰特点介绍
  ☑ 鄂温克族的节日有哪些
  ☑ 鄂温克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