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有哪些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哈萨克族的生活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哈萨克族有哪些节日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哈萨克族有哪些节日
哈萨克族的简介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50万。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中国官方承认的56个民族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民族自治单位。1932-1933年苏联哈萨克大饥荒期间数以千计哈萨克人从哈萨克斯坦斯坦逃到中国。超过7,000哈萨克人从新疆北部逃至青海省和甘肃省。在青海,哈萨克逃荒者造成巨大冲击,马步芳通过指定牧场给哈萨克人难民问题。然而当地的回族,藏族和哈萨克族冲突不断。青海,甘肃的藏区藏族持续攻击哈萨克人。在西藏北部,哈萨克人与藏族持续发生冲突,外来的哈萨克人难民最终被迫前往拉达克。据统计1934,1935,1936-1938间约有18000人移民至青海,甘肃。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流行民族乐器。本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关于存在于中亚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的这个世界性民族请参见哈萨克人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哈萨克族节庆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
克语“辞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大致在农历春分日。这一天,各家都吃一种用小米、大米、小麦、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饭。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节日食品招待客人,大家在冬不拉的伴奏下唱一种专门在这一天唱的、有固定曲调、即兴填词的节日歌,并翩翩起舞。在牧区的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在这一天宰杀牲畜,把羊头赠给老人,借老人的祝福祈求来年获得丰收。
哈萨克人的游牧生产活动沿用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每年在阴历正月春分那一天(阳历3月21目前后)被称为“纳吾热孜”节(即新年之意),是哈萨克人民的春节,即哈历新年的元旦。由于哈萨克族是个跨国民族;我国哈萨克族群众过去习惯于农历2月20日过“纳吾热孜”节,但有一些富豪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要抢在春节前过一次,春节后再过一次。“纳吾热孜”节传统的过法为两个星期,即15天,也有过9天、3天、11天不等的。近年来各国哈萨克族过“纳吾热孜”节已开始趋向统一,如土耳其籍哈萨克人取阳历3月20日为“纳吾热孜”节,哈萨克斯坦取阳历3月22日为“纳吾热孜”节,我国哈萨克人则取阳历3月21日春分这一天为“纳吾热孜”节。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各家各户都要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纳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冬天宰杀牲畜时留下的头,一直要保存到此节,奉献给老人。老人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盛。”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另外还有绕口令、猜谜语、圆梦等内容。节日期间的哈萨克儿童更是欢天喜地,他们白天踢毽、放风筝;夜晚捉迷藏等。
肉孜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哈萨克族从公元9世纪开始逐渐改信伊斯兰教。虽然哈萨克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固定的清真寺很少,宗教活动也不太频繁。但伊斯兰教对于哈萨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教规对人民有严格的约束力,人们把宗教道德视为最高典范。久而久之,有的教规慢慢演变成了信徒的生活习惯,因而哈萨克人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两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肉孜节,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教徒要封斋1个月。在斋月里,穆斯林只要不是病人、旅客、怀孕和哺乳的妇女,每天从黎明到日落前,要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每天进两餐。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课,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以此来培养教徒成为能够忍受饥饿、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主要是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在封斋月里,除了每天的5次礼拜之外,在晚间还要做一次20拜的礼拜。哈萨克人由于礼拜寺少,一般都在毡房内进行。一个月斋戒期满,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即行开斋,这一天,各氏族部落的哈萨克人都得聚集附近礼拜寺中净身礼拜,相互祝贺,这一日就是肉孜节。
哈萨克人每年都欢度肉孜节3天。过节时,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节。首先小辈给长辈拜节,每家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个主麻日后开始制作的。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为主。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所以也称“宰牲节”。在伊斯兰教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今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的忠诚,当他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俯首听命,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 在古尔邦节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节日里,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在节目的白天,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开斋节
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中国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年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伊斯兰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按照夏季的日出日落时间,教徒需由早上约四时二十分起守斋,至傍晚约七时十分才可吃简单清淡的晚餐。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大尔德”。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哈萨克族民居特点
☑ 哈萨克族的风景特色
☑ 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
☑ 哈萨克族服饰特点介绍
☑ 哈萨克族的节日有哪些
☑ 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