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阴历换算
农历历法民间也俗称阴历,对应公元纪年的叫做阳历。阳历阴历换算,阳历就是根据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关系计算的立法,阴历则是根据月亮周期计算的,阳历阴历换算就要涉及到每年是否闰月,闰几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也就是大小月问题,二十四节气日期的确定这几个关键数据,这些都要用到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运行状况的计算。
阳历阴历换算
阴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阳历阴历换算,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阳历阴历换算的方法:前已述及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然而目前记时通常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阴历日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阴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阴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第二种阳历阴历换算还是有点复杂。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