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里弄文化

时间:2016-09-09 16:46:5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弄堂即我们所说的小巷,是在上海独特的民居形式。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上海的弄堂文化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上海里弄文化

  上海里弄文化

  上海的弄堂文化

  谈到北京,必提胡同文化;谈到上海,则离不开弄堂文化。

  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地写到上世纪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里演唱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

  “薏米杏仁莲心粥!”

  “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鲁迅先生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这就是上海的弄堂特色。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在弄堂里除了有叫卖零食点心之外,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把服务送上门的修理棕棚、补皮鞋与弹棉花胎之类。他们各行业有各自的呼唤声调,使人一听便知道是什么行业的人来了。此外,还有算命的、化缘的;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有声调凄凉的卖炒白果与卖长锭的,更有使人毛骨悚然的为家中病孩召魂的长嚎声。

  由于弄堂房子家家户户紧挨着,共同分享屋前屋后的弄堂,平时出入照面时常会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一有叫卖声,抱有共同兴趣的主妇就会应声而出,于是对货色评头论足、讨价还价、交流观点之声不绝。更有借此机会交头接耳,交换东家或西家最新信息,把本来要卖东西的原意也忘掉了。另一处邻里交流的地方就是老虎灶。

  老虎灶即私人开的开水店,兼茶馆、澡堂于一体,是弄堂居民每天必去的地方。人们在等开水时和排队候浴时,常常会从世界大事聊到隔壁那几岁的孩子。上海弄堂里的老虎灶全盛时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1995年,上海市区只剩下了南京路西藏路后面牯岭路上的最后一家老虎灶。如今,这种曾伴随上海人近百年的的老虎灶,在上海人的眼中彻底消失。?

  ????由于里弄没有完善的卫浴设施,就产生了特有的产物——马桶,这遍及家家户户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每天一大早,人们上班之前,每条弄堂口倒粪站前出现秩序井然的、拎着各式各样马桶、痰盂的“倒马桶”长队,即使急着要赶去上班或上学,也不挤兑不插队,大家只得遵守规则地耐着性子等到那自己的一刻的到来。

  二十年前,上海里弄居民尚有500万户人家在用马桶,每天要拎着马桶到弄堂口倒粪站去排队倒马桶。如今随着市区住房的大量拆迁和居民大量迁入新工房社区,在大街小巷已很少能看到家庭主妇或退休老太太拎着马桶堂而皇之地穿街走巷了。

  曾经遍布在上海弄堂口颇具上海味的皮匠摊、修钢精锅子摊、测字摊、修棕帮摊、修钥匙摊等等,如今随着旧式弄堂的减少而渐渐消失。这些修补摊,是居民们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地,摊主往往成了这条弄堂的“不倒问”,哪家出了什么事,有什么新动向,来了什么客人,他无所不知。邻里谁闲着没事在那坐上一时半会儿,定会刨出许多弄堂“小道新闻”来。

  原来的弄堂或变成拓宽后的马路,或变成了新型商厦,原来的居民都住进了拥有物业管理的工房小区,原先赖以滋生修补业的土壤没有了,加之从事那些修补业的人也老了,他们的手艺也出现了断层。这些弄堂口修补摊正在走向消失。

  ????上海的弄堂的优点是生活富于邻里感,具有浓烈的人情味。邻居相互帮助,亲如一家,特别是上海人其实多为外来人,“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最能体现,因此弄堂生活带来强烈的地域感、安全感和家庭感。由于它在这里有着其他现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弄堂给邻里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时甚至是强迫性地租及邻里的交往,如多家使用一个厨房,形成了“超家庭”现象,原本属于家庭内部生活的某些内容被公共化了。

  这就带来缺点,“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鲁迅,同上文)。弄堂就像一个小社会。在弄堂里,居民鱼龙混杂、人各有志,接近了就难免会生是非,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各种各样的弄堂风波来。人们说上海人“门槛精”,可能从小就处在这个微妙的小社会里,接受这个小社会关于人际关系的教育有关。

  弄堂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居住空间。在这里,居民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而带来了弄堂生活的多样性。各阶层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使整个弄堂文化气氛趋于大众化,形成一种特有的市民文化。这种市民文化由于居民文化素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处一个空间,以及相互作用,既难以涣散、堕落,也难以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这样,弄堂文化自然成为一种世俗的然而却又和谐的市民文化,构成了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方面。

  但高级的弄堂,其人际关系也很淡漠。在那些沉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里,除了有三五个男孩在那里玩耍外,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偶而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谈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保姆)或“大师傅”(厨师)。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甚至有些不寻常的活动时,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

  有些大型的,拥有数百户甚至成千户的新式里弄弄堂里面应有尽有,俨然就像一个城中之城。里面有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老虎灶、裁缝店、甚至还有工厂。上海的“弄堂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厂大多为技术工人出身,带着几个徒弟,运用大厂扔下来的边脚料或下脚货,经过因材施用,精心设计,认真制作,竟造出许多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在小商品市场中占着重要席位。

  上海弄堂里还有一个特产,就是“亭子间文学”。当时许多为了逃避内地白色恐怖而躲到上海来的进步文人大多落脚在中低档弄堂中的亭子间,于是出现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小派别“亭子间文学”。“亭子间文学”不是描写亭子间,而是这些住在朝北的、没有阳光的、冬冷夏热的亭子间中的进步文人,在苛刻的生活条件下写出来的现实主义进步文学。

  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上海有各式弄堂房子,每种是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现在,随着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大量市区居民的迁移和大量弄堂正在消失,曾经陪伴了上海人一个多世纪弄堂即将消逝,那上海特有的旧时街景、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以及海味文化也将随着城市改造中弄堂的消失而消失,那上海弄堂的生活也只有在影视中去回味了。

  ????原先支撑着上海人的弄堂文化逐渐消失,使众多上海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有一种失落和飘忽的感觉。于是有不少人呼吁保护上海弄堂。

  ???该走的总要走,不管那里埋藏着我们多少情感与多少留恋,上海弄堂将随着旧世纪的结束而存入上海的记忆。上海几代人形成的生活方式、传统风俗和文化传统在新旧交替的阵痛中衍变。上海人的海派文化底韵同样在悄悄地发生演变,上海人的精神、思想也在发生转变。

  弄堂、里弄分类

  广式里弄

  19世纪末,上海还出现过另一类里弄住宅。这种里弄住宅是从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脱胎而出的,其平面为单开间,高两层。此类住宅房式比较低矮,外观好像广东城市里的旧宅,当初建成之时多住广东籍居民与日侨职员,所以被称为广式里弄。

  广式里弄初期多建于沪东,建于1900年左右的八埭头是广式里弄较为典型的实例,其他如九江里,荣寿里及新华南里。

  新式石库门里弄

  新式石库门里弄是指原来的三间二厢住宅改变为单开间、双开间(一间一厢)或两间一厢,结构多以砖承重墙代替传统的立帖式,造形上不再采用马头墙等装饰,石库门门框也多用斩假石等人工材料代替过去的石料,墙面多为清水砖墙,在石库门门楣等处用石发券,上砌希腊式的三角形或罗马式的半圆形,中国式的飞檐翘角型及多种曲线组合的文艺复兴式的门罩,也有砖砌券拱门或在弄口上面建造过街楼的形式。此外,里弄的规模也较前扩大,甚至扩大到一个里弄的建筑能包括城市道路包围中的整个街坊。

  代表如位于新闸路的斯文里,有510幢弄房之多,堪称上海里弄之最,其它还有淮海路的宝康里,南京东路的大庆里,北京西路的珠联里,云南中路的老会乐里,淮海中路的老渔阳里等。

  新式里弄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在新式里弄中,石库门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

  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霞飞坊、静安别墅和涌泉坊等。

  花园式里弄

  上世纪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

  如福履新村、上方花园和上海新村等。

  公寓式里弄

  还有一些花园里弄,不是每家一栋或两家和为一栋,而是和公寓一样,每一层都有一套或几套不同标准的单元,这种花园弄堂又称为"公寓式里弄"。

  如新康花园和永嘉新村等。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上海胡同文化与弄堂文化的异同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结果,胡同多数成为东西走向。为了便于沟通,在较大胡同之间又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基本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周围加高墙以矩形圈围,整齐划一。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上海别墅风水应该怎么看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上海风水师-论世博中国馆
  ☑ 上海风水大师-论上海汤臣一品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