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中的民间医俗
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的《老残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山东民间风情的描写。该书第三回、第十九回都写到老残摇着串铃行医、私访和在济南被请到“高公馆”诊病的情景,其中涉及到许多过去山东的民间医俗,读来饶有兴味。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小说所写的济南、齐河等地,既没有当今这样的医院,也缺少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得了病,主要靠中医、中药治疗。而当时的中医,又有“坐堂医”、“挂牌医”和“走方郎中”之分。
“坐堂医”亦称“药铺先生”,是指在药店内坐堂的医生。据说汉代名医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常在公堂上为民诊病。人们为纪念他,遂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后来自家开药店兼行医的人,也被称为“坐堂医”。光绪末年济南著名中医曹广勋,就在济南城里开设过博济堂药店,坐堂行医。知名最早的老字号、明朝开业的颐寿堂药店,其业主徐某也是由河南来济的坐堂医生。此外,当时济南比较著名的药店还有千芝堂、济诚堂、庆育堂、东永宁、继善堂、育德堂、一元堂等;稍晚一些的1907年,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少东家乐镜宇(即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也在当时的院西大街创办了宏济堂药店。这些药店多数都有自己的“坐堂医”。
有的中医大夫,自己挂出招牌,只诊病处方,不开店卖药,这样的医生就叫“挂牌医”。“挂牌医”多为名望很高,就医者车马盈门,不以卖药谋生,图个清高的“名医”。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店,所以只看病不卖药。
“走方郎中”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行医处所、走街串巷行医的中医大夫,又称“游方郎中”、“江湖郎中”等。这些人有的以处方看病为主,兼带卖药;有的以卖药为主,兼带看病。有些江湖医生常常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摇着串铃,边走边发出一串串“当啷啷、当啷啷”的铃声,人们便称这些“走方郎中“为“铃医”。《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初到济南时,就是以“铃医”为职业,替人看病谋生的。“铃医”使用的串铃,多为铜制或铁制,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粒滚珠,可套在食指和中指上摇动发声。传说唐朝时,有一只老虎难受地张着嘴来找名医孙思邈治病。孙思邈一眼看出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随手取来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迅速地伸进虎口中将骨头给拔了出来。那老虎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串铃上,没有伤及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叫做“虎撑”。
老残在高公馆为高公的小妾看病,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随便地“望闻问切”,自由地跟女病人交谈,而是跟病人间隔着一层帐子。诊脉时,“帐子里伸出一只手来”,“诊了一只手,又换一只”……直到需要看看喉咙时,才肯“将帐子打起”,露出女病人的“庐山真面目”……可见当时就是医生诊病,也有着严格的男女界限。除此以外,医生看病还有许多禁忌。如平时出诊,忌敲患者的门,俗有“医不敲门,有请才行”的说法,敲门被认为是找上门看病,对病家和医家都不吉利;过年时医生忌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倍诊金“破灾”才行;医生还有“施药不施方”之说,即可以送给人家药物,不能送给人家药方,送药方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该书第十九回还写道,老残为昭雪齐东村的大冤案,救治13条被毒害的人命,亲自到省城的中西大药房作调查,“次日,又到天主教堂去拜访了那个神甫,名叫克扯斯。原来这个神甫既通西医又通化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在我省济南等大城镇中,已经有了西医西药;人们的治病方式,也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中医中药,转入中西医相结合。当然,这种从清康熙年间才传入我国的西医西药基础还很薄弱,它在我省的普及程度也很差。在广大城乡中,中医药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长城民间传说
☑ 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 月亮民间传说
☑ 短篇小说集民间传说
☑ 民间风水故事传说
☑ 民间传说精卫填海
- 上一篇:山东民间“四最”谚语
- 下一篇:谈谈韩信“胯下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