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名胜古迹
宿州不管是遗址还是古墓,在这些都会有着很多古迹的存在,而且这些都是很多人们所没有认识过的,对此宿州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宿州名胜古迹
宿州名胜古迹盘点
(一)花甲寺遗址
位于萧县城东南35华里花甲寺村南,倒流河穿村而过。遗址被截为两半,西半部因临村长期取土,文化层受到严重破坏。东半部面积较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59米。从河的断面观察,文化层厚均5米。
(二)佘家台遗址
佘家台遗址,在泗县城西南约40华里的唐河北岸,北离汴河一华里,遗址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形成台地。后唐河从西南侧通过,切断了西南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化石,中间有灰层并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约13 200平方米。
(三)三山蒋庙遗址
三山蒋庙遗址,位于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三山西麓蒋庙附近。遗址东高西低,漫坡状,中部有一条南北土路通过。1953年发现。从地表面收集的器物有石斧(通体磨光)、蚌刀、骨针、陶网坠、绳纹陶片、鬲足、鼎足、鹿角化石等(在省博物馆收藏)。遗址文化层较深,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四)玉石山遗址
该遗址位于灵璧县城西南约20华里玉石山附近,面积约0.5平方公里。遗址东为龙山,南为虎山,呈东高西低形。1983年发现地表面暴露出来的遗物有石器(已残)、鼎足、鬲足、鹿角、陶棒、绳纹陶件、陶鼎多只,还有叶脉纹陶拍。陶鼎呈足园锥状,有压印痕三道,陶质坚硬,红胎,多系手制。其文化面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三山蒋庙遗址出土的器物有不同之处,也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
(五)五柳遗址
五柳古文化遗址,位于宿城北70华里的夹沟大五柳村西南。西接五柳水库,西南临撞马山,面积约20亩。已暴露出的文化层面积长约80米,宽约60米,厚高约10米,呈高出四周的长方形土堆。由于群众取土,现已基本挖平,呈西高东低,中间略有凸起的高地,遗址文化层暴露的部分厚约1.6米,里面有烧土、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壳、鹿角断块、兽齿骨、纺坠、石斧等。地表层出土有陶罐。
(六)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在宿州南45华里,现蕲县城遗址尚存,整个城址规模南北约3华里,东西2华里多,接近方形。内有蕲县集和五个自然村,三面均有高约三米的城墙遗址,东边较完整,约下宽25米,上宽15米。
(七)萧城旧址
据《清嘉庆萧县志城池篇》记载:“在今治西北十里,唐宋前皆为县治。北辰集作北城,在县北三十里”;又云:“萧城北二十里有黄杨城或谓之北城,其南即为古萧城”。《后汉书郡国志》载:萧国故城,城围十四里,方九里三十步,东南浇城有隍,西北无隍。宋时河决,复于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亦称南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圮于水,复迁至三台山南麓,即今治也。萧城两迁三址。
(八)灵璧城旧址
灵璧城始建于北宋元?年间,距今800多年。据《灵璧县志》记载:“灵璧城,自宋筑之,明代复垒甓,清代筑之”。又记载“萧琪背城”。又言:“李显忠复灵璧入城”。又言:“明弘治八年知县陈玉勤筑土城”。又云:“明正德年间知县陈伯安锐意筑城,伐石为垣,陶甓为堞,城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周六里,辟四门楼于门之上。城外凿池,广二丈,深八尺,周八里。”
灵璧旧城有四门,明、清称东门曰鹿鸣,西门曰凤仪,北门曰来璧,南门曰望荆。
(九)萧窑旧址
萧窑旧址位于萧县城东南30华里的白土寨村(因当地产白土而得名)。1961年文物调查时发现。白土寨周围原有城墙,早已拆毁。古窑址分布在城墙外围的南面、西面和北面,陶瓷残片到处皆是。有的地方堆积很厚。萧窑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丰年间。传说有窑72座。产品畅销于今苏鲁豫皖等地,产品以民间日用品为主,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器物胎质较细,色灰白、微黄,器形特点多为宽边浅圈足。萧窑初建时用木材为燃料,北宋时使用煤炭作燃料。北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在这就己发现了炭山。苏东坡曾于此地的白土山北麓获石炭,因作《白土山石炭歌》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以煤炭作燃料,对萧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十)曹村窑址
曹村窑址,座落在宿县北曹村集下庄西250米。现地面暴露遗物很多,有窑具园盘支钉、三角支钉、喇叭口托座。产品以碗类为主,兼有盘口壶,龙柄注子等。釉呈豆青色,胎有灰白、黄褐两种。面积约两万平方米。
(十一)帽山铸钱遗址
1958年6月,于萧城西南10华里帽山村南,小学校门外的路北侧,发现“大泉五十”和“货泉”钱范残片、胶泥质,硬度不大,范形长方,四角去棱,模分两排,每排七至八枚,均系子范。
(十二)祖庄铸钱遗址
1980年冬,在萧县城北一里许的祖庄村的田野间,发现“大泉五十”红陶钱范残片(与帽山同)。遗址高出一般耕地60公分至1米左右,大约分布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耕地面上。
(十三)垓下遗址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21′。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此决战,项羽军败于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附近汉墓较多,时有汉砖汉瓦及兵器出土。
(十四)陈胜、吴广起义旧址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位于宿县城东南40华里处的刘村附近。旧址为覆斗形高台,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为67.6米,南北宽为65.5米,北高南低。台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理石塑像。
陈胜、吴广起义的旧址名涉故台(亦称射故台、射鼓台、射鹿台),古时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故名“大泽乡”。
台上原来有一小学,1983年迁往台西南新建。台上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民国12年(1943年)的石碑四块。清道光二十九年《射鼓台重修碑记》记述:“射者陈涉也,台也,陈涉演武击鼓之台也。”明万历年间,集资建了“楼台寺并铸钟一口,盖钟楼一座”。这些古建筑已被毁,唯土台石碑尤存。1984年在涉故台上开辟纪念馆,雕陈胜、吴广塑像,涉故台修整后供人瞻仰。
(十五)燕喜台旧址
燕喜台,位于砀山城东约三里处。据《江南通志》记载:该台为汉梁孝王刘武筑,名曰“鹿园”。唐时更名为“燕喜台”。台名出典见《诗记鲁颂》:“天锡公钝嘏,眉寿保鲁,居常舆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据《砀山县志》载:燕喜台位于旧城(即下邑古城)东一里许,三面环水,台上有亭,台下有池名“华池”。唐朝诗人李白曾于天宝三年(744年)到此游览,并写下了《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喜池》诗一首,至今仍被砀山人民传为佳话。自唐以后,历朝都曾对燕喜台加以维修,最后一次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后圮于水灾
宿州名胜古迹大全
(一)三山西麓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的三山西麓。墓群区,南北长约两华里,东西约一华里,墓群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受到一些破坏。从现已暴露出的遗物来看,多为砖室、石棺墓。随葬品有陶仓、陶鼎、陶楼、陶灶等。
(二)龙山西麓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灵璧县城西南20华里的龙山西麓。墓区范围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同“三山汉墓群”一样,1954年发现,其类型与三山墓群相同,随葬品相似。
(三)九女墓
九女墓位于宿县城东北65公里的褚兰墓山北坡。
该墓为青石建筑,高出山表面一米的土堆,当地称“九女坟”。墓早已被盗,1955年发现并进行了整理。墓长6.12米,宽3.74米,有墓门两个,墓内一个前室,两个后室,说明是一个合葬墓。前后室之间,有雨道相通。前后室和耳室均为石砌叠涩顶,墓顶为方形,有青石藻井,前后室共有画像15块。墓前室顶被破坏,墓室均完整,画像墓石完好。
墓室画像石刻,平底剔花,刻有门吏、车骑、宴饮、祈祷等出行人物及神仙和珍禽异兽。图案造形栩栩如生,线条朴素流畅。据其雕刻风格和原祠堂一碑刻(碑上刻有“阳胡之壬之墓”。碑文开头是“建宁四年二月”字样)记述,可断定该墓为东汉墓。距今1 800余年。
(四)邓顺兴墓
邓顺兴墓在泗县城南18华里的龙宿沟北岸,泗五(泗县——五河)公路西侧约两华里处。“邓顺兴”是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的父亲,在临濠与元兵作战而死。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碑等。墓地高出四周,周围有松柏环护。现墓高约3米,墓基长约10米,宽9米。墓前尚存一断碑,上刻“……卫国公墓”,落款为“九世孙立”。
(五)闵子骞墓
闵子骞墓,座落在宿县城北88华里闵贤集北3里许。墓北有骞山,墓南即闵子祠堂。墓高8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40米。墓地松柏数百株,素有“闵墓松风”之称,为宿县“八景之一”。
(六)虞姬墓
虞姬墓,座落在灵璧城东7.5公里处。灵泗(灵璧——泗县)公路的南侧,唐河东首。原墓区范围南北宽20米,东西长100米。1979年复土修筑了墓冢,并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三块碑修复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扩大墓区,周围筑起围墙,建立了门楼,上书方毅题“虞姬墓”三字。整个墓区为3 942平方米,靠墓区东南侧,建一小型纪念馆。
在墓后的石碑上,上方刻有“巾帼千秋”。正中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旁则刻有“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卿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前往墓区的游人,络绎不绝。
(七)冈孜墓群
冈孜墓群座落在宿县褚兰东冈孜村南500米处。墓群分布在山的东坡,面积12万平方米,多为石室墓。有的石板上有画像石,还有出土过的五铢钱、铁剑、陶质明器等。
(八)雪花山墓
雪花山墓座落在宿县大泽乡王寨村南50米处。雪花山是当地群众口传俗名,传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妹陈雪花葬于此。现墓高5米,直径50米,占地2 000平方米。
(九)薛显墓
薛显墓位于砀山城西南6公里薛口村东南侧,内葬明永国公薛显。墓冢1971年曾被平掉,1981年复筑。墓底部直径约5米,高约25米。有墓碑,为民国13年(1924年)垂立。碑文:“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款为“中华民国十有三年岁在甲子孟夏之谷旦砀山邑人公布,铜山张伯英题”。
(十)皮日休墓
皮日休墓,在宿县北顺河集濉河北岸,石门尚存,题曰“皮日休之墓”。
皮日休(约834—883),唐文学家,襄阳(湖北襄阳市)人,字逸少,后改袭美,又号醉吟先生,亦称醉士,又曰醉民。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性傲诞,能文章。大中末年(859年),移家宿州之苻离,在此写有《寓居宿州和陆鲁望白菊诗》和《汴河怀古二首》等诗篇。咸通进士,曾任太
常博士,后避广明之难流落江南,晚年病卒苻离,葬于苻离东顺河集濉河北岸,墓今犹存。 推荐阅读:浙江名胜古迹
宿州名胜古迹有哪些
(一)泗县释迦寺大殿
释迦寺大殿在泗城东城墙里边。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一座,站在楼上可俯览全城。院内原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琶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株。大殿系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5米,面积248平方米,现大殿房瓦和墙壁有些破坏,但梁柱粗大挺直,布局井然。《泗虹合志》载:“释迦寺在城东南隅,洪武时建”。据现嵌在大殿后墙上的《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载:“……然考其由来,乃是宋英宗时敕赐寿圣寺,明祖定鼎,易名释迦寺,正德间始建是楼而供养法藏……康熙岁次庚寅中秋谷旦”。因此,此殿应是宋英宗时即公元1064年后所建。至今己800余年的历史。
(二)明代建筑——邵普宅
邵普宅位于砀城东南20公里邵寨村,约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或万历三年(1575年)。邵普字慕孔,号东山。据其后人说,邵普曾做过一任府官,生平事迹无从考查。其后裔邵宗元曾于明崇祯年间,做过保定府同知(见《砀山县志》)。现存房屋为一客厅院,由前厅、中厅和后摆三部分组成。地基由南向北逐步增高,共有房11间,前中两厅为对厅款式,砖木结构。整个房顶由廊柱山墙托,前后壁为雕花棂门组成,檐下木椽均刻有鸟兽花卉图案。中厅正中悬一通间大匾,上书“桃熟西池”四字,为杨姓布政司副史题送,可惜毁于“文革”初的动乱中。后摆为明三暗五(间)之假楼,四角均饰有雕刻,虽经400余年风雨浸蚀,仍基本完好。其东南角上雕砖,正面为一骑马将军,头戴雉尾盔,后挑大纛,甚为威风;侧面雕一猴子栖伏于树枝之下,双前肢护住脑袋,树枝上高悬一马蜂窝;另一侧面为八抬彩轿,整个雕砖造形生动,栩栩如生,寓挂印封侯之掌故,为明代民宅建筑特点。后摆内有梯可达房顶,站其上,前、中二厅尽收眼底,四野风光一览无余。后摆两侧为当时庭院大门,座南朝北,现仍遗有条石高阶,巨石门枢有一上马石,观之依稀可现当年风貌。院内有巨型太湖石两座,玲珑剔透,是明朝以前的遗物。
(三)泗县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在泗县城内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古代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飞檐斗拱,壮观挺秀,长21米,宽12米,面积252平方米。砖木结构,殿房由八棵廊柱顶起,殿墙四周内嵌20棵廊柱。据大成殿脊梁所书,“大成殿”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所建。《泗虹合志》载:“嘉庆九年(1805年)修”。殿内二梁所书,咸丰三年(1854年)重修。距今已250余年。除局部有毁外,整个殿完好。
(四)萧县文庙
萧县文庙位于萧城内,规模宽广,建筑古朴壮观。据考,大成殿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殿址在北城(即旧城),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再重修,成化、嘉靖相继修茸。万历五年(1577年)大成殿与旧城俱圮于水,嗣迁至今城重建。清雍正、乾隆屡加修茸。文庙正门石坊上书“太和元气”四字,现石坊上四字俱在。两侧设署,东设教育署,西设训导署。石坊前有棂星门,解放前已破坏,今幸存者唯大成殿。据考,大成殿原名“宣圣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赐名。原五间,高15米,长20米,深10米,殿基200平方米。东西廊各五间,二道门九间,崇圣祠三间,后院“明伦堂”在“文革”期间被拆除。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尔后省、县两级均多次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现为博物馆馆址。
(五)三山玄帝庙
三山玄帝庙,座落在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三山南麓。现存后殿三间,中殿三间,其中殿三间建于何时,尚未查清,但中殿脊棒上有墨书字迹尚存,记“乾隆四十年重修”,文字清晰。内部结构并附有“斗拱”,雕梁刻柱,古朴高雅,结构完整,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现为山南小学办公室。
(六)林探花府
林探花府座落在宿县刘楼乡林官庄内。该府系清代嘉庆辛未科武探花林方标之府地。林方标字锦堂,功任提督、参将等职。现存房屋58间,房架抬梁式结构,现为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宿州学宫
据《宿州志》记载,学宫始建于1324年,计有大成殿、厢廊房、戟门、棂星门、明伦堂等。现存棂星门和大成殿址。院内有古槐一棵,碑刻数刻”推荐阅读:镇江名胜古迹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宿州著名景点介绍
☑ 诸暨名胜古迹
☑ 蓬莱名胜古迹
☑ 巩义市名胜古迹
☑ 永安名胜古迹
☑ 蓟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