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
朱慈烺是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到十三岁出宫,他一直住在钟粹宫里。作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太子,他除了下落不明外,在太子之时恐怕也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风平浪静的。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朱慈烺吗?
朱慈烺——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
朱慈烺人物生平经历
太子岁月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崇祯的皇后周皇后生下一子,这也是崇祯的第一个儿子,此子就是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正是他父亲在疲于应付国内的农民暴乱和北方的满人,对于这位太子,崇祯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教导他,从他两岁到八岁这六年时间里,朱慈烺一直住在钟粹宫里。
八岁那年,崇祯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看看这些人,这些大明帝国最后的名臣们,都集中在了太子朱慈烺周围。由此可知,崇祯对这个即将成人的太子的期望有多高。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太子出阁讲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开讲,阁臣具文奏上讲义。七月,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慈庆,是懿安皇后所居之宫。当时太子十四岁,议定第二年选择婚配,所以先为他设置宫室,而迁移懿安皇后到仁寿殿。随后,农民义军大举进犯,而暂时停止。
也就是说,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到十三岁出宫,他一直住在钟粹宫里。按照我们的理解,他在钟粹宫每天的安排无非就是读书、玩乐。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作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太子,他除了下落不明外,在太子之时恐怕也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风平浪静的。
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在天启年间被选入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府中,后来被册封为信王妃,崇祯即位后,她便被立为皇后。
除了周皇后外,崇祯有两个妃子,一个是袁妃,另一个就是田贵妃。田贵妃是陕西人,在其小时,父亲田宏遇带她到了扬州。扬州本多歌妓,田宏遇亲选能鼓琴的妓女,纳做侍妾,并令侍妾教女儿鼓琴。又请了宿儒,使贵妃读书识字。田贵妃自幼就聪明绝伦,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父亲又性情豪爽,结交名士高人,几遍天下,当时称他做小孟尝。田贵妃到了十七岁那年,还没有登基的信王选妃,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贵妃送入信邸。信王见田贵妃生得端庄纤妍,就纳为侍姬。
登基后的崇祯帝忧心国事,终日在御书房里睡觉,一个月中进宫不到一二次。田贵妃却很能事,善侍色笑,崇祯帝每次入宫,总是愁眉不展的,但经田贵妃的婉言解释,崇祯帝便眉开眼笑,忧虑就此尽忘。正是因此缘故,崇祯帝对于田贵妃,也爱逾他妃。特别是田贵妃有一双三寸金莲,使得崇祯帝更是喜爱非常。据说,崇祯曾在周皇后前赞美田氏的纤足,而嗤笑袁妃的大脚。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皇后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皇后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而导致这种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贵妃。所以,两个人的争斗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开始了。
有一年元旦,天气十分寒冷,按照惯例,妃子要在这一天朝见皇后。当田贵妃来朝见周皇后时,周皇后故意拖延时间,让田贵妃在外冻了很久,然后才让她进宫,进宫以后又过了很久才出来,坐在御座上受田贵妃的朝拜,而周皇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而已。田贵妃气得差点就哭了。
为了报复周皇后,某一日,田贵妃故意让宫女抬轿去见崇祯皇帝。崇祯见是宫女抬轿,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宦官抬轿,感到非常奇怪。田贵妃趁机解释说:“宦官们恣肆无状,尤其是周皇后宫中的小太监狎宫婢,故远之耳。”崇祯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果然查获了宦官使用的多种狎具,周皇后气得当场吐血。
两个人的争斗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太子朱慈烺,这个在十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后宫的小太子。有一次,周皇后派宫女给太子送茶果,宫女们从田贵妃所住的承干宫经过,嬉笑打闹着推石狮子玩,正在午睡的田贵妃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变故,慌忙起来叫人堵住了几个宫女。经过询问,田贵妃才知道不过是给太子送茶果。可她依旧不甘心,认为这是惊了自己的美梦,她把这几个宫女交给了崇祯。崇祯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对付内忧外患呢,听了这件事后,就没有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是不相上下的。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照、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
国破家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当天,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周皇后也自杀殉国,明朝灭亡。
下落成迷
朱慈烺在太子岁月留下的资料跟他的下落一样,是个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这样留下这么少得可怜的资料。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个太子是否真的存在过。因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注意的都是崇祯和李自成还有满人,一个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轻了。当时英雄太多,遂使他默默无闻。
逃亡死于陕西
一种说法,周皇后自杀前,将儿子送到父亲家躲避,但据说这位国丈怕孙子会连累自己,狠心的将他出卖给了李自成。又一说,周皇后本拟送儿子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
后来李自成封朱慈烺为宋王,败退时被送给吴三桂,吴三桂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不足一个月后,清军到北京,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陕西宁家湾。南明年间追封为献愍太子,鲁王监国元年谥为悼皇帝,杨起隆托称朱三太子1673年建元广德,增谥朱慈烺为顺宗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
死于大顺军
太子死于李自成之说也在当时比较流行,南太子案发生后,督师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传言太子为贼所害。北使陈洪范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道:“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
被清朝处死
又一种说法,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将其送到南京后,高梦箕难辨真假,急忙送往苏州、杭州一带隐蔽。可是,这少年经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
其时,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不得已秘奏:太子朱慈烺出现在浙江。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同年三月初一,弘光帝朱由崧令太监李继周往浙江一探究竟,并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将他从浙江金华带回,安置在太平门内的兴善寺。这个少年到了南京后,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两人一见到太子就抱头大哭,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御寒,随即如实飞报弘光帝。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 真假未辩,何得便尔!”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灭口。
次日,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不由自主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前太子讲官、大学士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则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王铎奏疏:“臣一见即咤之曰:‘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臣同旧礼部尚书北京端敬殿中侍班三年,例当考满升荫,为妒者沮之。尚记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今臣立于面前曰:‘汝识我不?’应曰:‘不也。’曾谓三年侍班几之离者二尺有咫而不识臣为谁耶?臣已确知其伪矣。臣又问:‘讲书在何殿?’曰:‘文华。’岂知其在端敬殿也。又问:‘几上位置何物?’臣暗记其有讲读数目十个算子,乃竟懵懵罔知也。臣大怒,……即昌言告诸臣曰:‘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大咤曰锦衣卫命左右即缚之。无几何,此子乃垂涕长跪以求,哀愍曰:‘小人原是赝质,不过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于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阳人,父纯,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阴以诳诱焉。’”。
当时任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的黄道周记载:“王之明者,顽童,故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途穷附高鸿胪之仆穆虎者欲南趋苟活,而穆虎居为利,遂谓子舆复出也。廷诘之日,诸讲官侍从谂视无一似东朝者,之明亦茫然。而靖南疏至,辄持两端,讼言不可诛,诛之祸起。”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事实上,王铎会同群臣审视后的奏疏是相当可信的。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又命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往认。之明见执中,亦不识也。于是群疑稍解”。此时文武百官纷纷赶赴兴善寺,“踊跃趋谒”,朱由崧只得将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从现存史料《明史》、《罪惟录》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员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没有人提出过异议。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遭禁之事后,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长江以北的广昌伯刘良佐、黄得功等大臣也上疏抗争,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进逼南京,声称“清君侧”、“救太子”,但不久病逝。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多铎进入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的安排。”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南明“南渡三案”之一——惊动一时的太子案由此结束。
朱慈烺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太子很多,但真正让后人记得的的确太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往往在每个朝代的末期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父亲,而不是他们。
朱慈烺能被清初的诸多历史学家所惦记,从这一点来讲,应该算是他的荣幸。对一个死人的惦记往往是活着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惦记他,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朱慈烺到底有什么治国才能,他也没有机会施展。可事情恰恰就在这里,他的父亲崇祯连他施展的机会都不给,这可能就是他的悲哀所在了。
朱慈烺的最终结局
亡国皇帝的日子不好过,亡国的太子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献愍太子朱慈烺就是一个亡国太子。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儿子,朱由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崇祯帝。朱慈烺是崇祯帝的长子,母亲是崇祯的皇后庄烈愍皇后。崇祯二年,周皇后为崇祯帝生下他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朱慈烺。第二年,朱慈烺就被封为太子。
明朝晚期,外有满清铁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军犯上作乱,国家处于外忧内患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堪,需要皇帝处理的政务也堆积如山。崇祯帝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从继位起就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扭转明朝的颓势。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这位皇帝都将他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处理政务上。甚至因为政务的原因,无心女色,很少踏足后宫。
国事的繁忙,夺去了崇祯帝全部的注意力,因此自然而然会忽略家庭。朱慈烺虽然是崇祯帝的长子,并且还是被寄予众望的太子,但是因为政务繁忙的原因,很少会关心到自己的这个儿子。甚至通过史籍记载的推断,在朱慈烺两岁到八岁之间,他应该一直都是住在钟粹宫里的。
在战争不断,国土陆续失守的时间里,大明的太子长大八岁了。这一年,崇祯帝开始为他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崇祯帝虽然很少关心到太子身上,但是并不代表他不关心自己的太子。他再三思索,几经考虑,最终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这一长串的名优,都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名臣。将如此多的良才聚集到朱慈烺的身边,由此可见崇祯帝对他的重视。
尽管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太子充满了期望,但是历史的车轮跑的太快,还不及太子真正开始涉及政事,明朝就已经灭亡了。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都自缢殉国,太子朱慈烺结局成迷,流传下来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周皇后自杀前将朱慈烺送到母家躲避,但是周父怕这个外孙连累自己 ,后来便将他献给了李自成。
第二种说法是周皇后本来想将朱慈烺送到朱纯臣家里躲避,但还不及行动,李自成已经抢先攻破北京城,将太子擒获。李自成封朱慈烺为宋王,后来兵败吴三桂,吴三桂找到朱慈烺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后来清军入京的时候,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此后吴三桂挟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于陕西宁家湾被杀。
第三种说法,被李自成杀死。南太子案发生后,督师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传言太子为贼所害。陈洪范也说:“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
不管是哪一种下落,朱慈烺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想来也是,作为前明太子,在国破家亡之时,哪儿还有他的容身之地。而史书对其如此少的记载,既说明了此子作为亡国太子的悲哀,也说明了动乱时期的事不由人。(风水www.azg168.cn)
疑案: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究竟去哪里了?
崇祯皇帝的长子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被立为太子。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太子与其三弟定王朱慈炯、四弟永王朱慈照都落入李自成手中,后来都被带往山海关前线。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三人都不知所踪。甲申年的十二月,北京城据说出现了太子,不久被清廷认为是假冒的而被杀掉。而几乎就在同时,南方也出现了太子。
崇祯皇帝
甲申年(1644)十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到达山东的时候,遇到一位少年,少年请求搭乘他的船南行,少年获准搭船后,他们就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崇祯皇帝之皇太子。
少年自称山海关大战后,他就为吴三桂所获。吴三桂在撤离永平时曾传檄四方说将拥太子进京即位,但是后来吴有惧怕清人不允,于是在行军至榆河时便把他放入民间不管。
吴三桂
他自忖在北方滞留肯定凶多吉少,于是取道南下。穆虎面对这个自称太子的少年十分惊愕,于是昼夜兼程,赶至南京,船行将到达之时,少年望见孝陵,痛哭伏地,久久不起。
到达南京后,穆虎带其来到高梦箕家中。高梦箕见此少年,当然是惊愕万分。少年自述年幼时在皇宫生活的经历及宫中之事头头是道,高梦箕半信半疑,便将少年安置在家中住下。
明孝陵
不久,高梦箕派人将其送往苏州安置,后来又转移到杭州,住进高梦箕的侄子高成的家中。少年在杭州并不低调,时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似乎有意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
高梦箕后来又将少年安置在比较闭塞的浙江金华府浦江县,想这样来躲避外界的注意。但是,太子南来消息不胫而走,高梦箕见已经无法遮掩,只好密报马士英,后又上奏弘光帝。
马士英
弘光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曾经在北京服侍过太子的内监李继周赶往浦江,没想却扑了个空,少年已经转移到绍兴,于是李继周又赶赴绍兴,这才追上了少年。李继周一见到少年,只是觉得眼前此人与昔日见过的太子有几分相象,但也不敢肯定。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一日,少年被接到南京,先是安置在兴善寺住下。太子抵京的消息在南都引起了轰动,文武百官纷纷前来拜谒,大多数官员来到之后都是顶礼膜拜,态度虔诚,但是也有抱着怀疑的心态来一探究竟的。
督营太监卢九德就是如此,他进入寺内,双目紧盯少年,仔细打量。卢九德怎么看,也无法将眼前此人与脑海中曾经见过的北京太子对上号。
太监对宫廷当然熟悉
正在卢九德迟疑不决之时,少年突然厉声喝道:“卢九德,汝何不叩首?”卢九德被这突然一呼吓呆了,双腿不自觉地就跪倒在地,叩头忙说:“奴婢无礼!”
少年又缓缓说道:“汝隔几时,肥胖至此,可见在南京受用。”卢又叩头说:“小爷保重。”连忙战栗着告辞退了出来。
卢九德离开后,官员们更是议论纷纷,很多人都深信此少年为真太子。卢九德回宫之后,弘光帝下旨,严禁文武官员私自前往拜谒这位自称太子的少年。当天深夜,弘光帝命锦衣卫掌堂冯可宗将少年羁押至皇宫。
第二天,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朝中文武重臣、皇亲勋贵前往审视,辨明真假。其中内阁大学士王铎,翰林刘正宗、李景濂都曾经在北京担任过太子东宫的讲官,是认识太子的。
三月六日,会审在大明门外举行。少年东向踞坐,群臣先后到场。首先,审问官拿出一幅《紫禁城图》,问少年此为何物。少年答道:“此乃北京宫殿也。”并主动指出承泽宫说:“此我所居也。”又指坤宁宫说:“此我娘娘所居也。”准确地指出皇宫,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是太子,但凡去过皇宫的人,都有这个可能。
这个时候,昔日太子的老师,那些东宫讲官们就需要出来辨认了。翰林刘正宗上前说:“我是讲官,汝识否?”少年目视刘正宗,却不回答。刘正宗又问讲课是在何地进行,少年回答是文华殿。又问:“案上放可什么书?”少年回答:“《诗》。”
答到这里,刘正宗已经知道眼前自称太子的少年其实就是个冒牌货,要不怎么连讲官都不认识,昔日讲课是在端敬殿而非文华殿,案上也不是放了《诗》。
文华殿
这时,又有官员问:“汝知嘉定伯何姓何名否?”少年又无言以对。其实嘉定伯周奎乃是崇祯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太子的外祖父,他焉有不知之理呢?
看来,少年决非真太子了!当时就有谣传说,驸马王昺有个侄孙叫王之明,其相貌与太子有几分相象。于是,有审问官就对少年问道:“人言汝是王驸马从孙,名王之明。”这个少年似乎是在江湖上闯荡很久,机敏地回答道:“认我明之王,不认王之明。”
崇祯皇帝殉国途中
正当官员们与少年唇枪舌剑时,也是曾经担任过东宫讲官的大学士王铎站出来,大喝道:“此假人假事,哪里是什么太子!”有了昔日讲官的指认,可以确定此太子是假冒的了。由于首先将少年送来的高梦箕的家仆穆虎已经不知所踪,现在只好先将少年羁押在狱中。
弘光帝在得知审讯结果后,慨伤良久说:“朕念先帝身殉社稷。今侧耳宫中,惟望卿等至,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太子,谁知又不是!”
不久,那个首先发现“太子”的穆虎被拿获了,于是朝廷准备再次审问那位自称太子的少年。这一次,马士英又请来一位昔日东宫讲官,原詹事府少詹事方拱干前来辨认。三月初九日,在午门又进行了一次审讯。
为了消除官民士庶的疑虑,这次是审讯是开放的,允许官民前来旁听。经过方拱干的识别,也断定这个少年并非太子,而是一个十足的假冒货。经过审问,少年招供自己就是王之明,南下逃难途中被穆虎等人胁迫,所以冒称太子,不过只是为了招摇撞骗而已。
案子经过二审,情况已是十分明了。朝廷也决定立即将少年王之明的供词以及审讯情况刊刻颁行天下,以消除臣民百姓的疑虑。但是,臣民们早已被一种莫名的偏执所左右,他们宁愿相信这个少年就是真正的太子,而不愿意相信朝廷的解释。
天下人对朝廷的解释是更加的怀疑,甚至很多人认为王铎、方拱干等人是故意不认太子,一时间有人都到了“欲食王铎、方拱干之肉”的地步。这种疑虑和不信任同时也在一些拥兵的疆吏中弥漫着,湖广总督何腾蛟、江楚总督袁继咸、宁南侯左良玉等人都上疏朝廷,请求保全太子,奏疏中不免有“兵谏”的味道,这就让很多人感到恐惧。
三月十五日,奉弘光皇帝之命进行第三次审讯在大理寺举行,圣旨居中摆放,以示庄严,三法司长官皆侧坐。这次审问,除了审问少年外,还将穆虎及高梦箕也带堂审问。
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次,原先已经承认自己是王之明的少年又翻供了。当主审官大喝:“王之明!”少年不应。又喝问:“汝为何不应?”少年又大喝:“何不呼明之王?”
主审官就下令动刑,动的是夹指之刑,刑极残酷,少年疼痛难忍,但也始终没有招供。穆虎和高梦箕二人也身受重刑,但也是抵死不供。审讯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朝廷又只好将少年羁押于监狱中。
这次审讯中,少年的突然翻供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审讯的结果不仅未能消除臣民的疑虑,相反造成了更大的不安情绪。
南都朝臣们几乎都认定此太子为假,但是南都百姓却几乎一致认定太子为真,外地不明真相的武将也都倾向于相信太子是真。这些武将们有的是惑于谣传,而认为是真太子南来,有的则是利用此事向南京的朝廷发难,宣泄他们压抑已久的不满,比如宁南侯左良玉。
左良玉上疏弘光帝,请求保全太子以安臣民之心,甚至指责弘光帝是与马士英等奸臣治天下,这不啻是一篇声讨弘光帝的檄文。三月下旬,宁南侯左良玉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武昌挥兵东下,杀向南京,他的理由就是“大臣蔽主,危害皇储”,还自称有所谓的皇太子密旨。
宁南侯左良玉
左良玉气势汹汹地兵锋东指,让弘光君臣恐惧万分,南京根本抵挡不了久经战阵的左家军。这个时候,折腾了一个月的“太子案”也不了了之了,弘光帝只好将这个所谓的太子关押在监狱里,并不敢贸然地杀掉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明朝时期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 明朝宦官制度的特点
☑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 明朝有名的太监有哪些
☑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 明朝皇帝朱元璋八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