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
齐泰明初明惠帝的著名官员,也是向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后建文军屡败,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齐泰吗?
齐泰——明初明惠帝的著名官员
齐泰人物生平经历
受命辅政
齐泰,原名德,明太祖赐名泰,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初大臣。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
齐泰为齐家山人,齐家山在今沧溪长村埂与双城交界处。旧府志及溧水县志称其为溧水洪兰人,其实这也并非矛盾。高淳与溧水原为一县,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才分开。齐家山在淳南门外十里,荒冢垒垒,历来相传为齐尚书故宅。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六日(公元1357年)生。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应天乡试第一,第二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主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在齐德陪祀郊庙时,因他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赐名泰。第二年擢升为兵部左侍郎。洪武三十一年(1398)又提任为兵部尚书。太祖曾经向齐泰问边将姓名,齐泰能一一道出,“历数无遗”。太祖又问齐泰关于诸图籍的事,齐泰从衣袖中拿出手册进呈,“简要详密”,太祖很欣赏他。是年朱元璋病危,齐泰受命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同辅皇太孙。
事败被杀
当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均拥有重兵在各地为王,建文帝即位后,担心诸王兵权太重,与齐、黄计议,决定采取削藩的策略。齐泰等的削藩措施,遭到诸王的反对。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帝多次派兵征伐,均为燕兵所败。建文帝不得已,建文元年冬天谪齐、黄二人官职以报燕王,请罢兵,燕王不肯,挥兵益进,建文帝无奈复召齐、黄。齐泰奉召示及至,闻南京金川门已破,建文帝不知所往,即追走广德,复苏兵他郡,意图后举。建文四年燕王攻占南京,登上帝位,改元永乐,将齐泰的叔父齐阳彦、堂弟齐敬等7名亲属执于京师(南京)处死。同年六月五日,齐泰亦被执至京师,不久与黄子澄等同被凌迟处死。
亲属惨遇
齐泰的其他家属亦牵连被害。据《奉天刑赏录·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洪熙元年(1425年),赦建文帝诸臣罪,赐齐泰亲属7棺归葬于县东15里的塘庄,并发还故业,其墓后名七贤墓。据清光绪《溧水县志》载:“今邑东十里有尚书铺,泰宅也。”(今东庐乡独山铺)嘉靖四年(1525年),齐泰复爵崇祀,知县王从善在洪兰三里亭青丝洞(今白龙水库旁)建齐泰墓,在望京街建中山书院以示纪念。
齐泰最后有何结局?
齐泰作为洪武帝和建文帝时期重臣,特别是建文帝时期,齐泰因为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更是备受重用。建文初年,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齐泰原名为齐德,太祖朱元璋时期,因为三大殿被雷火击中,朱元璋前往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去祭祀,明太祖为他赐名泰。
对于齐泰这个人,历史上的评价并不低,就如黄子澄一样,他们在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之后,仍然坚守自己的臣子节气,宁死不屈,最终落的个身死道亡,株连九族的下场。悲惨的下场为齐泰本人增色不少,所以历史上他与黄子澄一样,都是作为忠君典范,备受旧时士子赞扬。
忠君并不仅仅是齐泰的一面,齐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好。关于齐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史》的评价倒可以借鉴一番。
《明史》:“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明史》肯定了诸人的忠贞,但是同时也指出他们缺乏制胜之策。他们虽然支持自己的帝王,也知道削藩是有利于皇权统治的,但是作为臣子他们却没有为皇帝分忧。面对削藩的问题,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反而使自己的君主因为他们的计策而国破家亡。
早在削藩之初,齐泰等人就已经低估了燕王的实力。认为自己是王师,出兵讨伐谋反的燕王,定是处于不败之地。毕竟以全天下去制衡燕京一隅,应该是轻易能办到的。
齐泰等人只看见了自己以天下为凭,但是却没有看到燕京的富庶和兵强马壮。而且那个时候,跟随太祖东征西战的老将已经极为稀少,几乎达到无将可用的地步。但是燕京历来都是军事重镇,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朝廷在此布置了极强的兵力,并且燕王属下良将辈出,个个都是与外族骑兵厮杀过的猛将。就连燕王自己也从少时起,就跟随诸将作战,拥有极为优秀的军事谋略。
两相一对比,建文帝从小长在富贵中,从未亲自感受过战争的惨烈,而制定讨燕计谋的也是齐泰等一干文臣。文臣对善于征战的武将,这场战争的结局也许早已注定。
南京城破之后,齐泰还想逃到他地,进而密谋复兴建文大业。但是没有走多久,就被燕王属下抓捕进京。《明史》:“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时购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
齐泰宁死不屈的结局,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死亡,还祸及亲族。更惨烈的是齐家女眷,《奉天刑赏录·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
忠君的代价便是满门的悲戚,若是再让齐泰选择一次,他会如何选择呢?(风水www.azg168.cn)
齐泰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吗?
齐泰,明初著名官员,与黄子澄、方孝孺两人,均是建文帝时期支持削藩的大臣,受到建文帝信任。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官至兵部左侍郎。朱元璋去世之后,临终受太祖所托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与黄子澄同参国政,晋升为兵部尚书。
建文帝早在皇太孙时期,就对几位拥兵自重的叔王极为不满,刚一登基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的顾命大臣,对于建文帝削藩的想法是赞同的。他认为藩王拥兵自重,时间久了必成朝廷祸患,因此积极为建文帝谋划。
削藩开始,齐泰向朱元璋建议“擒贼先擒王”,先向兵权最重的燕王朱棣动手,趁朱棣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以边防为名,派兵将戍守开平,把燕王的护卫兵全都调到塞外,去其羽翼,就能缓缓削平他了。
齐泰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当时同样赞成削藩的黄子澄的反对,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朱元璋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被削。
而后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于是发兵逮捕燕府的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但是巧合的是张信为朱棣旧部,不仅没有抓捕朱棣,而且还转投朱棣一方,朱棣随即做了举兵的准备。
燕王准备起兵之后,齐泰请求建文帝削去燕王的属籍,声罪致讨。认为只有公开声讨朱棣,才能将其攻克。并且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还定下了讨燕大计,认为事必能成。但是齐泰等人到底还是小觑了燕王的实力,也高估了己方的能量。建文帝登基的时候,与太祖朱元璋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已经很少了。而朱棣的封地演进,历来都是军事重镇,经常与外族发生战争,所以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少。
讨燕之初,命朱元璋时期老将耿炳文带兵作战,初战不利,黄子澄便建议让曹国公李景隆带领数十万军队前去讨伐。结果李景隆节节败退,五十万大军被他败的干干净净,此时局势已经逆转。
朱棣在起兵之初,打的是讨伐齐泰、黄子澄等奸人的名号。此时燕王一往无前,建文帝想暂时安抚他,便将齐泰等贬谪,实际仍将其秘密留在京城。
后来盛庸取的一次大捷,建文帝便将其官复原位。夹河之战失败之后,建文帝又解除了齐泰和黄子澄二人的官职请求燕王罢兵,燕王朱棣说:“这是建文帝的缓兵之计啊。”于是进攻更加激烈
。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齐泰还没有回到京师。南京城破后,齐泰逃到了外郡图谋兴复建文帝的基业。
当时朱棣发令追捕,命令急迫,齐泰没有逃多远,便被燕王部下逮捕,并且押解进京。
齐泰与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一样,面对朱棣的审问宁死不屈,于是被朱棣斩杀。齐泰的堂兄弟齐敬宗等人都被连坐诛杀,他的叔父齐时永、齐阳彦等发配边疆。齐泰的儿子仅仅六岁,免死发配,明世宗的时候才被赦免。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
☑ 从这几点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不一般!
☑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 许褚裸衣斗马超为啥要脱衣服呢
☑ 王贵出卖岳飞到底是谁指示的
☑ 历史上的木增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