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姓氏

时间:2016-09-17 16:07:5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其实炎帝的后代和后代的姓氏,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姓氏就是“姜姓”,对此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姓氏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姓氏

炎帝的后代,炎帝后代姓氏

  炎帝的后代是谁

  炎帝世系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图腾。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姓氏有哪些

  姜、吕、 许、谢、纪、丘、齐、强、尚、 封 、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 丁、阚、 易、 崔、 高、章、贺、 柯、卢、 井、富、栾、 厉、桓、 景、柴、聂、 查、 庆、焦、 梁丘、望、戎、 郦、畅、谷、 浦、 移、 麻、 孝、懿、 灵晏、平、檀、闾、 即、 棠、 竹、淳于、 东郭、太公、 将具、丁若、乐利、申屠、 高堂、东宫、 士强、仲孙、齐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干、子工、子夏、雍门、 闾邱、卢蒲、 卢门、 翰公、公牛、 公牵、臼季、左丘、 闾公、公纪、余丘、车门、虞丘、南郭、北郭、于陵、章仇、 三苗、汲、年、邱、甫、 芮、 楂。推荐阅读:关于神农氏炎帝的资料  

  炎帝后裔姓氏详解

  姜(jiang) 姜姓起源岐水,祖宗神农氏。 《说文》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元和姓纂》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汉出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由此看来,姜姓是以水名命姓的。是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而姓姜的。姜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歧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山西省岐山县西面。相传几千年前的炎帝出生在这里,姓姜的祖先也发源在这里。望祖居天水都(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周代初年有姜太公(吕尚),名望,字子牙。传说他早年很穷,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宰牛卖肉,虽有才华,然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囚,他与散宜生求美女进献商王纣,赎回文望,参与伐商大计,后来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相传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汉代有高士姜肱,三国蜀汉有大将军姜维。唐代有宰相姜恪、姜公辅。宋代有词人姜夔。抗元将领姜才。明代有书法家姜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

  吕(lu) 吕姓起源南阳,祖宗大岳。 《说文》记载:“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通志·氏族略》记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于诸侯。有晋有吕氏,出于魏氏。有后魏有比丘改为吕氏。“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吕氏之得姓,为时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刚刚开始萌芽茁壮时,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实际上姜子牙是大岳的苗裔,他还有个名字叫吕尚,由这件事也可证明吕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否则姜子牙也不会既姓吕又姓姜了。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周初有吕尚(姜子牙),秦有国相吕不韦,战国时有吕仑。汉代有汉高祖皇后吕雉,还有吕臣、吕清等。三国时有吕布、吕蒙、吕范、吕旷。晋代有吕安。唐代有吕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着。大臣吕端;理学家吕祖谦,世称东莱先生,官至国史院编修,和朱熹 、张轼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明代有吕坤;戏曲理论家吕天成。

  许(xu) 出自姜姓,起源许昌,祖宗文叔。 《元和姓纂》记载:“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于许,后被楚所灭,子孙方散,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子孙以国为氏。”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文叔,被周武王封在许国(今河南许昌市东)。战国初期,许国被楚国灭掉,文叔的后代称为许氏,史称正宗。传说帝尧把天下让于禹之前,曾经属意于当时的名士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不得已才把王位给了舜。望祖居高阳君(今山东临淄县西北)。 上古传说有许由。战国时楚有许行;赵国有国尉许历,曾大破秦军;魏国有许绾,曾谏嚷“王勿筑天文台”。东汉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字叔重,着《说文解字》14篇,是字典的鼻祖;水利家许杨,侍郎许广,曾整理《公羊春秋》。三国时魏有名将许褚,蜀汉有太傅许靖。晋代有旌阳令许逊,许询,好游山玩水。南北朝时梁有名医许道功,北朝北齐有尚书右仆射许敦。隋代有通议大夫许善心。唐代有尚书左丞许孟容,吏部副郎许景先,宰相许敬宗,睢阳防御史许远,诗人许浑。宋代有画家许道宁。元代有中书左丞许衡,名医许国枝,官集贤殿大学士。明代有名医许绅,官拜工部尚书,掌太医院事。清代有学者许宗彦。

  谢(xie) 出自姜姓,起源洛邑,祖宗申伯。 《元和姓纂》记载:“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统统姓了谢。《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其子孙沿袭下来,也称为谢氏。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被称为“周之南国”。现(河南省唐河县之南),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 西汉有章乡侯谢殷。东汉有钜鹿太守、文学家谢夷吾。东晋有宰相谢安,曾屡辞朝廷征召,年过四十方出仕,官至司徒。前秦时有谢石。南宋有诗人、文学家、永嘉太守谢灵运,齐有画家谢赫。唐代有谢小娥。宋代有爱国诗人谢枋得。明代有文学家谢榛。

  纪(ji) 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起源山东,祖宗纪侯。 《元和姓纂》记载:“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为齐所灭,因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公四年齐灭之。”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汉高祖有大将纪信。东晋有将军将领纪瞻,文武双全,忠亮雅正,常上书表达正确意见。唐代有太府卿纪处讷。金代有名医纪天锡,早年学医,精于其技,曾注《难经》五卷。元代有戏曲家纪君祥。清代有学者纪容舒,著名学者纪昀,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纪文达公遗集》等。

  丘(qiu) 起源营丘,祖宗姜子牙。 《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记载:“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潍州昌乐有营丘故城。《左传》有郑大夫丘弱。丘氏世居扶风。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记载:“丘氏望出吴兴、河南。” 邱姓在满清入关前,以致以“丘”为丘,到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违孙子的名字。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唐代有交州大都督邱和、诗人邱为、天水郡公邱行恭、大将军邱神绩。宋代有名臣邱岱、邱俊,儒士邱义与邱富国、抗金名将邱奂。元代有长春真人邱处机,道极龙门派始祖;诗人邱一中。清代有画家邱园。台湾人邱逢甲,抗日英雄,着有《岭白海日楼诗抄》。

  齐(qi)  齐姓起源营丘,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齐国的国都设在营丘,营丘就是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姜太公的后裔,从3100多年以前就繁衍于此,后世我国的齐姓家族就发源于此。望族居汝南郡(河南汝南县一带)。春秋时有齐桓公。战国时有齐明。汉代有平定侯齐受。唐代有齐季若,诗僧齐己,戒律之外,留心书翰,好吟咏。元带有医学家齐德之。清代有学者齐召南,着有《史汉侯第考》、《后汉公卿表》、《历代帝表》等。

  强(qiang) 出自姜姓。据《左传》及《路史》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公叔强,其支庶孙遂以王父(祖父)的字“强”为氏。郑国有大夫强钼,即为其后。

  尚(shang) 出自姜姓,尚起源清河,祖宗尚父。 我国的尚氏家族是姜太公(姜尚)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焉,京兆、清河、上党。”《万姓统谱》记载:“周太师尚父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望族居京兆君(今山西省长安东一带地方)。 东汉有尚之平。唐代有尚书右仆射尚可狐。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尚君长。元代有戏曲作家尚仲贤,着有《柳毅传书》等杂剧。明代有岳阳令尚达;汉阳太守尚衡。清代有平南王尚可喜。

  封(feng) 出自姜姓,封姓起源河南,祖宗封父。 源出于姜姓,以地名为氏。《姓苑》记载:“夏时封父列为诸侯,以地为氏。”至夏代封父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其后世子孙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封氏。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 夏朝有诸侯封父。汉代有封衡,精通老子与庄子哲学,着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书。唐代有范阳节度副使封常青、翰林学士封敖、吏部郎中封演。清代有河南刺吏封浚,学者封俊。

  左 (zuo) 左姓起源山东,出自姜姓。 《元和姓纂》记载:“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鲁左丘明,楚左史倚相。”左氏得姓很早,以官得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春秋战国时燕有哲学家左伯桃,鲁有史学家左丘明。东汉有尚书左雄。三国魏有音乐家左延年。晋有文学家左思。明代万历年间有名臣左光斗、崇祯末年有帅将左良玉。清代有左宗棠 。

  薄 (bo)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 《潜夫论》上说:“姜姓之后。”《万姓统谱》上说:“商诸侯薄姑氏之后。”《左传·杜预注》上说:“宋大夫食采于薄,后以为氏。”《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改为薄氏。”古代的薄有叫薄城,经后世学者考证,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一带,有称亳,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望族居焉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 周代卫国有贤人薄疑。西汉初年汉文帝的母亲也是薄家女子。南朝宋有著名书法家薄绍之,丹阳人,字敬叔。明代曲阳人有薄彦徽;长州人有科学家薄珏,着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学者薄彦冰。

  赖(lai) 起源颖川,出自姜姓。 《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颖川、南康、河南。”据《风俗通》所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有姜姓国赖国。”又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赖氏,子爵国,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汉代有赖丹。宋代有地理学家赖文俊。元代有文学家赖良。清代有画家赖镜。太平天国将领有遵王赖文光。

  逄(pang) 逄姓起源于北海,祖宗逄伯陵,出自姜姓。 《姓氏考略》记载:“逄,商诸侯伯陵之后,望出北海。”炎帝孙逄伯陵始封于齐地为逄国。武王灭后以封太公。逄姓是华夏的古老姓氏之一,自商代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齐有逄丑父、越有大夫逄同、楚有大夫逄伯。

  申(shen) 出自姜姓,起源南阳,祖宗申伯。 《元和姓纂》上说:“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母舅也。晋有申书,鲁有申丰,郑有申侯,楚有申叔时、申公巫臣、申包胥、申亥,朝有申不害。魏郡,丹阳。”《史记》“三皇纪”指出:“神农氏之后有申吕封于申,其裔以国为氏。” 春秋时楚国有申包胥。战国时有思想家申不害。西汉有大臣申屠嘉,经学家申培。南宋时有申括。北周有宰相申徽。宋代政和中有通判德顺军申积中。元代有山东行省申荣。山西巡抚申朝纪。

  向 (xiang)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向父。《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向氏,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通志·氏族略》记载:“向氏,祁姓附庸之国,今沂州古向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相传上古时期有向国(今山东莒县西南),是炎帝神农氏后裔的封国,春秋初年被莒国吞并,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向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桓公之后,公子 ,字向父,其后以字为氏。”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春秋时有向戌。东汉又隐士向长、侍中向栩。三国时蜀汉有中将领军向宠。晋代有河南尹向雄;散骑常侍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明代有南京户部郎、云南兵部副使向淇。清代有钦差大臣向容。

  文(wen) 出自姜姓。周武王封四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战国初年为楚国所灭,许文叔之后,以其名“文”为氏。

  骆 (luo)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骆。 《元和姓纂》记载:“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史记》上说:“恶来草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骆姓系出齐国姜后,故为姜姓子孙。望族居内黄郡(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东汉时乌衣人有陈留国相骆俊。三国时吴有新阳亭侯骆统。唐代有文学家骆宾王。明代有翰林院编修骆文盛。清代有四川总督骆秉章。

  充 (chong) 出自姜姓,以人名为氏,齐国公族有大夫充闾,其后遂有充氏。据《姓谱》考证,是“出周官充人之族,以官为氏。”《姓氏急就篇》记载:“出周官充人之族。”所谓充人,是周朝的一种官名。 战国时有充虞。《洞仙传》上有一位秦朝时的神仙人物充尚。

  连 (lian)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 《姓氏考略》上说:“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这就是说惠连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连。《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魏书·官氏志》记载:“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春秋时齐有连称。唐代有连肩吾;唐末有文学家连总,善作赋,为温庭筠所称。明代有连继芳。

  国(guo) 出自姜姓,起源下邳,祖宗姜太公。 《广韵》引《姓苑》上说:“太公之后,齐有国氏,后为上卿。”《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元和姓纂》记载:“郑穆公子发,字子国,生辄,字子耳,生侨,字子产,以王字为氏,亦为国氏。”《姓氏考略》记载:“又卫亦有国氏,又,百济大臣八姓有国氏。”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春秋时齐有上卿国佐。西汉有国由。三国时有国渊。金代有国用安。清代有将领国柱。

  饶(rao) 出自姜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齐国有大夫食采于饶邑,其后遂以邑名“饶”为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县西南)。 汉代有鲁阴太守饶威。唐代南城人有邓州通判饶廷直。元代有倜傥豪放的学者饶介。清代江西广昌人有新建教谕饶一辛。

  盖(ge)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王欢。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齐大夫食采于盖,其后以邑为氏。”《魏书》记载:“庐水胡有盖氏,有盖楼氏改为盖氏。”《姓苑》记载:“盖氏望出渔阳、洛阳。”战国时齐国大夫被封食采于盖邑,所以子孙以邑为姓而姓了盖。古代的盖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这里便是盖氏的发祥之地。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泌阳县西) 西汉有齐相盖公。汉宣帝时有司隶校尉盖宽饶。唐代有学者盖文达。五代后唐有太傅盖寓,明代有盖霖,清朝有盖方泌。

  丁(ding) 出自姜姓,起源济阳,祖宗丁公 。 《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 ,支孙以丁为氏。”《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东里文集》记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引以为姓。”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一带)。 秦末有都将丁固。西汉有郎骑将、宣典候丁义;大司马、阳都候丁复;梁孝王将军丁宽;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明。后汉有孝子丁密。三国时魏有名将丁仪;吴有丁固,大将军丁奉。唐代有丁公着。清代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阚(kan)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阚止。 《尚友录》记载:“齐卿阚止之后,望出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齐邑,鲁昭公在干候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 春秋时齐有阚止。三国时吴有阚责。北魏有学者阚骃。唐代有将领阚棱。元代建康人有万户府知事阚文兴。

  易(yi) 出自姜姓,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姓氏考略》记载:“以地为氏。”《卢若虚集》记载:“太公后有易氏。”姓源之一是以地为氏。周朝姜子牙(太公)的后世子孙受封于易(今河北易县),其后代子孙易受封地为姓,称为易氏。 以父王字为氏。即《尚友录》记载的:“齐大父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味,有望出济阳,今江东多此姓。”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亦称易氏。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的菏泽、定陶、濮城、武曹、钜野诸县一带)、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 春秋时齐有易牙。晋代有舂春陵令易雄。宋代有画家易元吉、将领易清、大理丞易延庆、吏部尚书易祓。明代有学者易翼之。清代龙阳人有江苏布政使易佩绅;湘乡人有学者易正言,着有《周易讲义》、《家训》等书;龙阳人易烦鼎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之一,着有《诗集》、《词集》、《四魂集》、《经史杂着》等。

  崔(cui)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字公 ,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由此说来,崔姓中国人是出自齐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后代,他们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当初崔氏始祖所居以得姓的崔邑,根据后世考证,就是现在山东章立西北的崔氏城。《左传》上所记载的“襄二十七年,崔城请老于崔,”指的正是这个地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渊源的古老地区。 春秋时齐有大夫崔杼。东汉时有儒生崔骃。三国时魏有司空崔林。南北朝时北魏有大将军崔浩、著名学者崔俊。唐代有诗人崔护、崔颢。宋代有名画家崔白。明代有吏部右侍郎崔恭、安庆卫指挥使崔文、画家崔子忠。

  高(gao) 出自姜姓,起源渤海,祖宗公子高。 以邑为氏,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名 ,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 ,其后遂为高氏。” 以父王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盖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齐国。《左传》记载:“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也。”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高克。东汉上古太守高诩;著名学者高诱,着有《战国策注》。宋代有名将高怀德,太尉高俅。元代邢部尚书高克蓁。明代有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代有诗人兼画家高其佩。

  章(zhang) 出自姜姓,起源鄣国,祖宗姜太公。 《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子孙封于鄣,为杞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 秦代有大将章邯,秦二世时官为少府。汉代有大夫章明,宋代有朝清大夫章冲;殿中侍御史章谊;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章颖,临江人,着有《南渡十将传》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校书郎、太常寺丞章衡;谏议大夫章元振;丞相章得象,宰相章敦。明代有袁州知府章庠,工部尚书章拯,经学家章潢,礼部右侍郎章敞。清代有画家章诏,史学家章学诚、章大来。近代有章炳麟。

  贺(he) 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庆公。 《通志·氏族略》上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记载:“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元和姓纂》记载说:“齐公族,庆公族,庆公之后。”东汉时有贺纯。三国时吴有中书令贺邵。晋代有光禄大夫贺循。北魏时有雍州刺史贺拔岳。隋代文帝时有右武侯大将军行军总管贺若弼。唐代有著名学者贺纪;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有画家贺真、词人贺涛。元代有贺胜。清代道光时有工部尚书贺寿慈。

  柯 (ke) 出自姜姓,据《路史》载,周朝齐国姜太公后有柯氏。 宋代有柯梦得。明代有官吏柯乔。清代有柯维桢;清末台湾抗日武装首领柯铁。

  卢 (lu) 出自姜姓,起源卢邑,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即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我国的卢姓,既然是创自齐太公的曾孙奚,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卢氏的得姓,是由于“氏采于卢。”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根据考证,就在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方。 西汉有燕王卢绾。东汉有卢芳、植北中郎将卢植。后魏有卢内。唐代有户部尚书、太子太师卢知猷,有卢氏宰相八人,诗人卢照邻、卢纶、卢仝。五代后唐有著名画家卢汝弼。宋代有卢斌。明代有卢安世;抗清名将卢象升。清代有广东总督卢崇俊;两广总督、经学家卢坤。

  井 (jing) 出自姜姓,起源山西,祖宗井伯。 《尚友录》记载:“虞大夫井伯,姜子牙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南阳。”《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大夫井利,汉有司徒井宗。”据《姓源》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子牙受封于齐国,其后裔有奔于虞国者,官至大夫,食采于井邑,称为井伯。其子孙以邑为氏,遂有“井“氏。 东汉时有经学家井丹,通五经。明代有井田。

  富 (fu) 出自姜姓。起源齐郡,祖宗富辰。 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富父终甥之后。《通志·氏族略》上说:“周大夫富辰之后。”《元和姓纂》记载:“左传周大夫富辰之后,又鲁公富父终甥之后亦单姓富,郑大夫有富字,前汉书苇贤传有辰留太守富允文。”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县)。 东周有大夫富辰。唐代有文学家富嘉谟,为文雅厚,与吴少微皆知名。宋代有大臣富弼。元代吴江人有诗人富恕。

  栾 (luan) 出自姜姓,起源河西,祖宗孙宾。 《元和姓纂》记载:“唐叔虞之后,晋国靖侯孙宾食采栾邑,因氏焉,望出西河。”《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栾书之后代为晋卿。”《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晋靖侯孙宾,食邑赵州,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栾城是其地,以邑为氏,又齐有栾氏,姜姓,齐惠公之后,惠公子坚,字子栾,是以字为氏者。望出西河魏郡。” 春秋时晋有翼侯辅栾城;下将军栾枝。东汉有栾布。汉代有方士栾大、桂阳太守栾巴。明代有邢部员外郎栾喧,通政使栾恽。

  厉 (li) 出自姜姓,以谥为氏。起源厉山,祖宗齐厉公。 《风俗通》记载:“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厉国在义阳县北之厉乡,以国为氏。”古代厉国所在地,后世学者考证,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这里。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汉代有太守、义阳侯厉温。唐代贞观年间有道州刺史、诗人厉玄。五代时后梁有画家厉真。宋代有名医厉仲方,宋代有著名的好官厉汪。清代有书画家厉志;文学家厉鹗,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着有《宋诗记事》、《南宋院画录》等。

  桓 (huan)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 《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 汉代有桓鸾,字始春,少立操行,桓帝时为辽东令;三国时魏有文学家大司农桓范。唐代有宰相桓彦范。

  景 (jing) 出自姜姓,祖宗景差。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敬王时,齐国君主许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庶子孙以谥号“景”为氏。 战国时楚有文学家景差;将军景翠、景阳。东汉有侍御史景毅,经学家景鸾。宋代有景泰。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

  柴 (chai)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高柴。 《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系以父字为氏,十氏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西汉有棘蒲侯柴武,曾斩韩信于参合。唐代有霍国公柴绍。五代时吴国有德胜军节度使柴再用。宋代有枢密副使柴禹锡。明代有开国功臣、指挥副使柴虎,学者柴景松。清代有画家柴本勤。

  聂 (nie) 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又汉代学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聂本地名,因以为氏。”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氏,迄今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追究其姓源,则系出于姜姓,望出河东。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为齐附庸,后以国为氏,于亡国后迁至卫。卫国本是姜太公的子孙所建,因而他们的老祖宗应是姜子牙。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战国时韩国有侠客聂政。三国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末有诗人聂夷中,。宋代有临州人聂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聂冠卿。清代衡阳人有聂缉规,为曾国藩之婿,历官江苏巡抚;长山人聂际茂,通五书,尤工篆刻,官至京师。

  查 (zha) 起源齐郡,系承姜氏。 《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徙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的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海陵郡(今江苏泰县)。 五代时南唐有工部尚书查文徽。宋代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龙图阁侍制查道。元代临川人有名士查居广。明代有史学家查伊璜。清代有海陵人查慎行,诗人、文学家。

  庆 (qing) 出自姜姓,《元和姓纂》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

  焦 (jiao) 出自姜姓,起源焦城,祖宗神农。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古传曰:虞、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另为一派。”《百家姓考略》载:“系出神农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白步焦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焦先。”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 汉代梁有经学家焦延寿。三国魏时河东人有学士焦先、西秦有太子司直焦楷、南齐有游击将军焦度。隋代有道士焦子顺。宋代有画家焦锡、太常少卿焦炳炎、左神武大将军焦守节。

  梁丘 (liang qiu)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梁丘据。《尚友录》上记载:“齐大夫食采梁丘,因以为氏。”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春秋》上有“宋公,其后遇于梁丘。”据考证,这位齐侯便是梁丘据。他在遇梁丘山后,便居住下来,其后氏子孙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望族居冯翊郡(今山西夏县)。 望 (wang) 《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齐太公望之后。”《史记》:齐太公见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后氏焉。’

  戎 (rong) 出自姜姓,起源江陵,祖宗宋微子。 戎氏的始祖,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书籍记载:“戎,宋微子之后。”周朝初年的宋微子,最初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尚友录》记载:“齐人戎夷之后。”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 春秋时有戎律。西汉出有将领戎赐。唐代有诗人、曾任辰楚两州刺史戎星。明代有戎洵。

  郦 (li) 出自姜姓,起源新蔡,祖宗郦商。 郦氏是古代的姓氏,他们在中华民族所发祥的中原地区。“郦”原来是古时候的一个地名,指的就是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东北的地方。这个地方,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有君临天下的夏禹封赐给黄帝的一支后裔,于是,以后就“以地为氏”而出现了郦氏。《元和姓纂》一书记载的十分清楚:“黄帝之后,子孙食采于郦,因氏焉。史记郦商,高阳人也。望出新蔡。”由此可见,我国的郦氏家族,不但是黄帝的子孙,而且由来已久,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望族居新蔡郡(今河南固始县东)。 秦汉之际陈留京阳人有策士郦食其。西汉有丞相郦商。东汉有诗人郦炎。北魏时有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金代时临章人有文学家郦权。元代有燕城天宝宫道士郦希诚。清代诸暨人有诗人、画家郦滋德。

  畅 (chang) 《古今姓氏辩证》引《风俗通》出自姜姓。齐后有畅惠明。唐代有诗人畅当及畅整。

  谷 (gu) 出自姜姓,系出夹谷氏。 《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汉代有卫司马谷吉;北地太守、大司农谷永。三国时吴国有都亭侯谷利。晋代有学者谷俭。南北朝后魏有仪曹尚书谷浑。唐代有左金吾卫大将军谷崇义。明代有阳城知县谷景通。

  浦 (pu)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尚。 《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见卢若虚刻石记。”他们为什么以浦为姓,很可能跟流经浙江省境内的浦江有关系。有些人认为大致在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方播迁,后来渡过了长江,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定居下来,而定居于浙江省内浦江沿岸的人,就以浦江的“浦”字为氏了,从此也就出现了浦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 三国时魏有浦仁裕。明代有建宁知府浦镛,以清勤节俭为治。清代有学者、苏州府教授浦起龙。

  移 (yi) 《风俗通》云:“齐公子雍,食采于移,其后氏焉。”

  麻 (ma) 出自姜姓,麻姓起源湖北,祖宗麻婴。 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麻氏最早是来自春秋时代的齐国和楚国。《风俗通》上说:“齐大夫麻婴之后。”《姓考》上说:“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望出上谷。”望族居上谷郡(今河北保定、宣化一带)。 汉代有曾注汉书的学者麻达。十六国时后赵有麻秋。明代天启年间有名臣麻禧。

  孝 (xiao) 《元和姓纂》载:“孝氏,齐孝公支孙,以谥为氏。”

  懿 (yi) 《通志·氏族略四》与《路史·国名纪七》并引《风俗通》云:懿氏,本齐懿公之后。杜预曰:“戚城西五十里有懿城,因姓以名城。” 灵 《广韵》引《风俗通》云:灵氏。齐桓公之后。

  灵晏 (yan) 出自姜姓,起源齐国,祖宗晏安。 《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臣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楚齐国。”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县)。 春秋时齐有大夫、贤臣晏婴。南燕时有尚书郎晏谟。北宋有大臣、宰相、词人晏殊。明代有诗人晏铎。清代乾隆时有湖北巡抚晏斯盛。

  平 (ping) 出自姜姓,起源和内,祖宗晏婴。 《姓氏考略》记述:“齐相晏平仲之后,望出河内,燕郡。”晏平仲即晏婴,字仲,死后被谥为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才称他为晏平仲,后人“以谥为氏”。 西汉有平当,字子思,平陵人,是当时明经博士。唐代有名臣、河南观察使平昌。宋代有平居海。明代永乐年间有学者平思忠。清代有书法家、贵州知府平翰。

  檀 (tan) 《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檀氏,齐公族有食 丘檀城,因以为氏。”

  闾 (lv) 《古今姓氏书辩证》谓:齐大夫闾立婴之后,或单姓闾氏。周官闾师之后也为闾氏。楚平王启字子闾,其后也为闾氏,三氏来源不同。

  即 (ji) 《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即氏,其先食采即墨,因以为氏。

  棠 (tang) 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有邑于棠者,其后因以棠为氏。

  竹 (zhu) 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为商周之际孤竹国君,其后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至汉代枞阳竹晏改为竺氏,称竺晏。

  淳于 (chun yu) 出自姜姓。起源安丘,祖宗淳于公。 《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说:“淳于公子孙,以国为氏,康贞观所定七姓,一曰淳于,至宪宗避御名,改为于氏。《尚友录》记载:“淳于,春秋时,小国也,子孙以国为氏”《水经注》上记载:“淳于县故夏时斟灌国,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 西汉有著名医学家淳于章,其女淳于缇萦,在其父为人所告下狱后,她上书文帝请做官婢,以赎父刑,文帝感动,下令废除其父刑罚。元城人有定陵候淳于长。东汉有待中淳于恭。唐代有燕国公淳于朗。

  东郭 (dong guo) 出自姜姓,起源于山东,祖宗齐恒公 《姓谱》上记载:“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西郭、北郭者,以地为氏。”由此看来,春秋时期,齐恒公曾居住在东郭(东门外城)其子孙便“以其居住地名”东郭为姓,而称东郭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有东郭偃;齐国有东郭书;处士东郭垂。战国时魏有高士东郭顺子。西汉有隐士东郭先生。东汉太始人有道术家东郭延年。

  太公 (tai gong) 姜太公氏因姜太公之号为氏。《广韵》云:“太公氏,有太公叔颖。”“《庄子》有太公任,太公调。”

  将具 (jiang ju) 《通志·氏族略四》云:“将具氏,齐太公子将具之后。”

  丁若 (ding ruo) 《风俗通》云:“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以为氏。”

  乐利 (yue li) 《元和姓纂》去:“乐利氏,齐胡公支子乐利氏。”

  申屠 (shen tu) 起源河南,祖宗申侯。 《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幽王申后兄申候之后,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从为氏。一说申徒狄,夏贤人,后音转,改为申屠氏。”又《英贤传》上记载:“周申侯后,支系居安定之屠原,因以为氏。” 申屠氏的得姓,是先有“以国为氏”而组合成复姓氏。望族居京赵君(今陕西合阳县东)。 西汉时梁国有淮阳太守申屠嘉,文帝时拜丞相。东汉有尚书令申屠刚;经学家申屠蟠;新莽末年有申屠建。元代有学者申屠志远。明代洪武中有翰林修撰申屠衡。

  高堂 (gao tang) 《元和姓纂》云:“高堂氏,齐卿高敬仲食采高堂,因氏焉。”

  东宫 (dong gong) 《姓氏急救篇下》云:“东宫氏,齐东宫得臣之后,齐庄公子得臣居东宫,其后以为氏。”

  士强 (shi qiang) 《潜夫论》有士强氏,为齐公族。

  仲孙 (zhong sun) 起源山东,祖宗庆父。 《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鲁公子庆公之合。庆父曰共仲,故以为仲氏,系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由此可见,仲孙、孟孙,乃至仲氏、孟氏,原来统统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们的始祖,便是春秋时代鲁国公子庆父。 春秋时代鲁有大夫仲孙何忌、仲孙蔑;齐有大夫仲孙湫。

  齐季 (qi ji) 《元和姓纂》云:“齐季氏,有鲁大夫齐季窥。昔齐襄公子季弃于楚,楚遂号为齐季氏。”

  子襄 (zi xiang) 《世本》云:“齐桓公子,子襄之后”。

  子雅 (zi ya) 《元和姓纂》引《英贤传》云:“子雅氏齐惠公之孙。公子栾坚之子,公孙子灶雅之后。”

  公旗 (gong qi ) 《世本》云:“公旗时,齐卿公孙灶之子。栾施字子旗。后以王父字为氏。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藩。”

  子尾 (zi wei) 《世本》云:“齐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孙 ,子尾之后。”

  子干 (zi qian) 《古今姓长书辨证》云:“齐顷公子都,字子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干晰。”

  子工 (zi gong) 《元和姓纂》云:“子工氏,齐顷公子,子工之后。”《路史》作子功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作子公式。

  子夏 (zi xia) 《世本》云:“齐顷公生子夏胜,胜生子石青。”

  雍门 (yong men)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雍门氏,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为雍门氏。”《淮南子·览汉训》有雍门周。《说苑》谓齐有雍门子狄。

  闾邱 (lv qiu) 《通志·氏族三》云:“闾邱本邾地。为齐所并。往时闾邱氏食邑于此,故以名为氏。闾邱婴之后氏。”齐桓公时有闾邱先生。

  卢蒲 (lu pu) 《广韵》云:“卢蒲氏,齐有大夫卢蒲就及癸弊。”《通志·氏族三》谓:“姜姓,齐桓公之后。”望出齐郡。

  卢门 (lu men) 《路史》谓齐大夫后有卢门氏。盖为齐公族居于临淄卢门者。

  翰公 (han gong) 《潜夫论》谓齐公族。而《路史·后纪四》作公翰。彭铎《潜夫论 》说:《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化牛氏、公字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公牛 (gong niu) 《广韵》谓:“公牛氏,有公牛哀,齐公子牛之后。”

  公牵 (gong qian) 《广韵》云:“齐公子成之后。”邵思《姓解》则谓《世本》:“齐公子牵之后,有公牵后。”

  臼季 (jiu ji) 《元各姓纂》云:“臼季氏,齐公子臼季之后。鲁有臼季宜孟。”而晋大夫胥臣字季,食采于臼,谓之臼季,其后有臼季氏。二氏来源不同。

  左丘 (zuo qiu)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左丘明。 《氏族博者》上记载:“左丘明居左丘,为左丘氏。”又齐国有地名左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居于此者,后代亦以地名为姓。左丘明是春秋时鲁国太史,文才出众,是著名大文学家着有《左传》、《春秋左氏传》。

  闾公 (lv gong) 卢若虚《石录》云:太公之后有闾公氏。

  公纪 (gong ji) 《广韵》谓齐有公纪氏,《世本辑补》谓齐公族。

  余丘 (yu qiu) 《路史·后记四》注引《风俗通》云:“余丘氏,齐公族,食采余丘,因氏焉。”

  车门 (che men) 《世本》云:“齐临淄大夫车门,《古今姓氏书辨证》漏门字,应与齐同族。”

  虞丘 (yu qiu) 《路史·国名纪二》谓:“齐采邑”列为齐同族,而《世本》谓楚大夫食邑虞丘,以邑为氏,亦应是齐之同族,有仕于楚者。

  南郭 (nan guo) 《古今姓氏辨证》云:“出自齐大夫,居国之南郭,因氏焉。春秋时,齐大夫南郭偃。会晋而逃归。又景公 奔鲁,亦谓之南郭 于。《庄子》时有南郭綦。”又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南郭、北郭者,皆以地为氏。

  北郭 (bei guo) 《古今姓氏书辨证》谓:“北郭,出自北门之城,谓之北郭。大夫居北郭者,因以为氏。”姓源:“出自大夫北郭子车之后。”子车名佐,齐景公时有北郭骚。

  于陵 (yu ling) 姜姓,齐顷公之后,有封于于陵者,其后以地为氏,称于陵氏。

  章仇 (zhang qiu) 姜姓、本章氏,因支孙有因避仇而在上加仇字者,遂成复姓章仇氏。

  三苗 (san miao) 出于姜姓,炎帝后裔,夏时诸侯国,其族因以为氏。

  汲 (ji) 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齐宣公。 在同一时期,汲姓源出有二,其一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太子居于汲,他的后代以地名为氏,称汲氏,其二是齐宣公的子孙受封于汲,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存邑名为姓。这就是《风俗通》上指出的“卫宣公子汲之后居汲,因氏焉,”《路史》上指出的“卫宣公之子孙封汲为汲氏。”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 西汉有大臣汲黯。西晋有北方农民起义领袖汲桑。

  年 (nian) 出自姜姓,起源怀远,祖宗姜子牙。 《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齐太公便是姜子牙。 明代有户部沿书年富。清代有数学家年希尧;四川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邱 (qiu) 出于姜,至周朝有太公望,封于营丘以邑为氏,望出吴兴,此生姓之所由来也,迨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御史陈黄永具秦丘姓有犯圣讳。应宜请更缘由,旨下该礼部议时未果行雍正三年乙已仲夏月望后四日,礼部杨尔德条奏前议,奉旨依议遂加 旁,通令全国尊照

  甫 (fu) 出自姜姓,《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芮 (rui) 出自姜姓,《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楂 (zha) 通查。 推荐阅读:炎帝活了多少岁?怎么死的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肖姓氏取名 肖姓名字大全分享
  ☑ 祖坟上放一物后代富贵 祖坟上影响富贵程度的物品
  ☑ 家里有什么现象说明风水好 还能造福后代
  ☑ 如何根据姓氏给宝宝取名 确保给宝宝独一无二的名字
  ☑ 特别旺后代的房子户型 大家都需要来了解
  ☑ 常见姓氏好听的男孩名字大全 用心打造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