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遗传吗

时间:2016-10-12 16:48:16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精神分裂症,其实也是有着很多中因素的改变而直接证明有这个疾病出来,而精神疾病其实也是分成很多种原因,对此精神分裂症遗传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分裂症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性质吗

  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

  按照这种多基因理论,人人都带有分裂症基因,只是量多量少而已,通常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分裂症基因,才有可能患分裂症,但这个数量是多少呢?目前还不知道。假设是30个,如果你男友的弟弟带有32个分裂症基因,那他患病了,如果他的妻子带有10个基因,那他妻子是正常的。受精时,如果他们各自将一半分裂症基因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最大),那他们的儿子就有21个分裂症基因,不到30个,不患分裂症。如果你男友的弟弟碰巧将32个分裂症基因中的28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不大),他妻子仍然传一半,那他们的儿子就有33个分裂症基因,超过30个,那是否就一定患分裂症呢?还不一定,只有在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才有可能患病。

  父母都没病,儿子却患精神分裂症:

  假设他父亲有18个分裂症基因,母亲有28个基因,由于都不到30个基因,所以父母双方都没精神分裂症,如果他父亲碰巧将18个分裂症基因中的15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不大),他母亲碰巧将28个分裂症基因中的21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也不大),那他们的儿子就有36个分裂症基因,超过30个,在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就患病了。这里要注意的是,母亲虽没有分裂症,但带有较多分裂症基因,可能表现为个性的偏离,如较敏感、多疑、偏执等。

  以上是假设和推测,目前这种假设还没有科学的证据,仅供参考。临床上,经常见到父母个性很好,小孩却不幸患上分裂症,提示这种多基因的假设未必正确,同时也说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如母亲孕期感染和服药、早产、低体重、产伤、幼时多病、营养不良、劣质奶粉、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脑神经的发育,童年早期与父母分离太久,父母管教粗暴或教育观念不一致、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离婚,重男轻女,家里老人过宠小孩等因素影响小孩心理的成长。 

  精神分裂症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实验室和心理学检查均未达到能肯定协助诊断的特异性水平。围绕病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积累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现有资料分析,本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对发病都可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改变。

  1、根据专家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孪生子的研究与寄养子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2、脑电图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但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病人的脑电图属非特异性变化。大部分病人α活动减少,慢波与快波活动增加,也有报告有暴发性异常者。近年的脑电地形图研究亦显示有以上的发现。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某些发病率调查资料,亦发现有同样趋势。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社区调查,统计半年内的发病率,发现社会低阶层人群的发病率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Giggs和Cooper(1987)在英国发病率调查资料,得出了同样结论。而躁郁症则未见这种分布特点。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4、躯体生物学因素

  丹麦精神病学家Schulsinger自1962年以来对母亲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的166名子女,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发现这一组高危人群长大后是否患精神分裂症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如窒息、子痫等有关。追踪时患精神分裂症者,67%在出生时有某种合并症。提示在遗传负荷相类似的情况下,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取决于环境因素。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对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龄26.5岁)进行检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有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造成自体中毒的假说由来已久。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某些递质或受体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种种假说:如中枢5-HT和NE通路功能障碍假说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用同位素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尾状核和壳核与上述同位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最近报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踪物上发射出来的正电子辐射,对脑生化代谢和受体功能进行检查。除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外,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药物的病人),支持D2受体功能过度的假说。与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关酶的活性测定:多数报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6、脑结构研究:

  CT和MRI的研究,发现约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脑室扩大也可见于初次发病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高发家庭子女发病前的青少年。推测这可能是病人早年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反映。最近的研究资料,除发现脑室扩大,且以前额角最为明显外,并发现胼胝体有明显的发育异常。这类病人临床特点是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对治疗不敏感。根据以上各方面资料,Crow等提出了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的概念。Ⅰ型临床以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对神经阻滞剂治疗反应好,无智力障碍,推测以D2受体增多为病理基础;Ⅱ型以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对神经阻滞剂反应不良,病理过程相对不可逆,有时存在智力障碍。

  由于D2受体主要集中在纹状体, PET和尸检资料均表明 D2受体在皮质非常少,如何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意志等障碍是神经生化和精神病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神经生理、生化等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以下不同的假设。

  Carlson(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能亢进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其根据是PCP(Phencyclidine)是一种拟精神病药物,可产生模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PCP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谷氨酸受体,它实际上是谷氨酸的非竞争性拮抗剂。

  Robbins等(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的额叶一纹状体功能缺陷假说。用氟去氧葡萄糖(FDG)对精神分裂症进行PET的研究资料,多数均发现额叶、基底神经节和颞叶3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较枕叶、小脑或白质为低。其他脑血流图、EEG研究资料亦支持病人有额叶功能缺陷的看法。此外神经病理变化的绝大多数报告亦均发现位于额叶。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遗传推荐阅读:怎样走出抑郁症   基础的疾病,环境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发病具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遗传的传递方式。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脑结构形态异常,神经生化变化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精神疾病分成有几种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又称妄想型,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精神分裂型症类型。在我国约占住院及流行学群体调查病人的50%以上。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较青春型及紧张型晚。其临床表现相对稳定,常以偏执性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而情感、意志和言语障碍及紧张症状不突出,或情感迟钝、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虽也常见,但不构成主要临床相。自发缓解者少,治疗效果较好。

  2.青春型精神分型症

  较常见。此型多始发于15至25岁之间的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令人理解,思维破裂。情感改变突出,喜乐无常,表情做作,傻笑、不协调。行为幼稚、愚蠢、作鬼脸,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本能意向亢进。幻觉妄想片断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预后较差,部分病人“阴性”症状发展迅速。

  3.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国外发达国家资料及我国资料均说明本类型已大为减少,原因未明。一般起病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主要临床相为病人言语运动受抑制,表现为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主要症状有言语缄默,紧张性木僵、违拗、蜡样屈曲、倔强症、被动服从和持续言语、紧张性兴奋表现为突发而短暂性剧烈的兴奋发作,无目的地砸破东西。本型可有自发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型好。

  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较少见,本型青少年起病,发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发缓解者少,早期可出现类神经衰弱症状,但自知力差,不主动就医。主要临床表现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兴趣丧失、情感淡漠及行为古怪。由于妄想和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往往不易早期发现,是难于确定诊断的一个类型。在治疗上较困难,对抗精神病药不敏感,放预后最差。

  5.未定型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不符合上述四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或难以分型者。并不少见,又称混合型。

  6.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当精神分裂症症状部分或大部分已控制后,部分病人出现抑郁状态,可持续较久。

  7.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已基本消失,残余个别阳性症状,个别阴性症状,人格改变,社会功能恢复较好。

  8.衰退型精神分裂症

  以精神衰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成为丧失劳动能力的精神残疾。

  9.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但不符合上述八个亚型的诊断标准者。  推荐阅读:重度抑郁症的表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精神病的各种症状:精神分裂症状
  ☑ 猫身上的寄生虫会引发主人精神分裂症吗
  ☑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孟德尔对遗传学的贡献
  ☑ 精神分裂症状很吓人
  ☑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