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精神

时间:2016-09-06 17:42:42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你知道关于荆楚文化精神是怎样的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荆楚文化精神
 荆楚文化精神

  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

  在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荆楚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放射出璀烂夺目的光芒。从主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的尹吉甫,到主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季梁;从帮助越王勾践“施民所善、去民所恶”的文种,到“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荀况等;一代代哲人的深沉睿智,使荆楚文化之树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所表现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也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

  荆楚文化的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出于史官的道家者流对楚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老庄哲学即其代表。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楚文化的精神。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宽容是正义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接近自然法则的心态。庄子反复措意于大小之辩,在通过对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比较中,克服了“一曲之士”的主观片面。他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这种包容的态度,成就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第一个特色。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指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子之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庄》、《骚》之间这种“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宏逸变幻”的特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

  荆楚哲学的第二个特色是重义理,善思辨。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学派,还是两汉荆州新学、南北朝至隋唐的湖北佛学以及近代江汉新学,其学术特征均重哲理与思辨,具有较为突出的思辨性。在南北文化分野中,产生于江汉潇湘间、以泽国为主要地理特征的道家学说,表现出了崇尚虚无,活泼进取,“大抵遗弃尘世,渺视宇宙,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的特征。他们学“究天人之际”,深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宇宙精神,体现了人与天、地、道同大的自觉意识,又具有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眼光。因而有的学者将先秦道家视为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代表,而它所展示的正是楚文化精神的思辨特色。作为楚文化精髓的道家哲学,它的思辨性还表现在对“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上。道家对短暂的“物”与永恒的“道”的分别,不仅为同时代的其他诸家所不及,而且可以与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一比高低,它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分,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与思辨性。道家的这种思辨性哲学思维方式,与楚民族的精神信仰有极大的关系。在不少论者看来,《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就是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的太一,在老子文本中,则是“道常无名”、“吾强为之名曰大(一)”的“大一”,也即是楚人所宗奉的统管一切的天神。老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对“太一”进行抽象化,理念化。如果这样还原老子哲学创造的土壤,那么老子哲学的意义,充其量就是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阶段的地位。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子将“道”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把“太一”天神进行抽象化工作对于中国哲学的开创性意义。

  荆楚哲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否定性。它的否定性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否定,是对现存的、或公认的规范的突破。这以先秦道家对三代以来的礼乐传统深刻的批判为代表。老子称礼为“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庄子也多方指斥仁义,摈弃礼乐,这与同时代诸子对传统的认同是大相径庭的。当然,否定的理论,如果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徒然只有耸人耳目之效,是不足惊奇的,而实际方面的否定,则显示了某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对中原礼乐文化的态度方面,楚国文化既有对中原文化的本原无知,也有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自觉对抗。在长期浸润中原礼乐文明的人看来,楚人不以为忤,而且不过是“南蛮鴂舌之人”,楚人在政治生活中也自觉地打出“蛮夷主义”的旗帜,以“我蛮也,不以中国之号谥”来对抗周天子的责问。但这种敢于以自己的意志来否定中原礼法的束缚的行为,正表现了一种大胆突破、大胆否定的创新精神。在老庄思想中,否定思维第二个层次是表现为对“无”的功用的肯定。“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是没有,就是消亡,就是对现存的否定,即使在古希腊的智者那里,“无”也是不可思议的。但老庄则别具慧眼,他们从“无”中发现了“有”的有限性,而“无”则是世界的另一半,而且是“有”以之发挥作用的一半。老子以生活中“习焉而不察”的事例,揭示了这一真理。他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庄子与惠施所辩难的大瓠与樗树的身上,惠施看到的是它们“大而无用,众所同去”的工具价值,而庄子看到的则是“无所可用”者的自身目的。所以,在《逍遥游》中,庄子借连叔之口,表达了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审美主体性原则。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的确,生理的局限,会使我们丧失对美的感悟;心智的缺陷,更会使我们丧失对“道”的领悟,这也就像蓬间雀对高飞九万里的鲲鹏的隔膜一样。因而,楚文化中所浸染的否定性思维特征,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批判、简单的舍弃所能概括的,它是在对事物的否定中达到扬弃的目的,是对否定的否定,更是高出同时代思维水准的创造性展示。

  传承荆楚文化精神 建设生态和谐南漳

  和谐为本——生态是第一根本

  南漳的“十一五”,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建设“和谐南漳”。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南漳”建设的第一要义,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这个有着3859平方公里土地的山区县,到处舒展的都是一派青山绿水的画卷。“因势利导,我们要在全县形成‘生态是南漳最大的品牌和名片,绿色是南漳最大的希望和福祉’的观念,树立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加值;不要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的税收;不要‘一方致富、八方遭殃’的政绩观念。紧紧围绕把南漳建成‘荆山旅游大观园、全省休闲旅游基地’的目标,突出‘荆山生态’主题游,开发‘三国文化游’、‘地质遗迹游’,力争十一五期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次。让南漳这个‘荆山旅游大观园’变成‘全县人民的福祉园’。”做为决策者,县委书记程宝清思路非常明朗:“我们还要通过生态禁伐工程、蓝天碧水工程、绿色家园工程等,让南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最佳生态人居区、和谐发展先行区。”

  通过县长李焕珍的介绍,我们还知道:围绕“和谐南漳”建设,全县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水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政治的安定团结。“这样,通过和谐发展,力争避免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以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比较优势。”李焕珍说。

  扶云直上三万里,乘风破浪正当时。在南漳采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南漳“十一五”目标是具体而科学的,步伐是坚定又充满信心的,希望是灿烂美丽触手可及的!

  统筹为要——产业化是第一选择

  城乡统筹发展,是南漳面临的第一现实。

  60万南漳人民,3/4为农民;而南漳还是山区贫困县等等。发展大潮中,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南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程中,显得尤为迫切。“没有农民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山区经济的发展就是纸上谈兵。”程宝清、李焕珍谈到:“结合南漳的实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筹谋划,必须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路子。”

  为此,他们结合南漳实际,立足区域特色,重点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油菜基地、双孢菇及代料香菇生产基地、桑蚕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优质瘦肉猪生产基地、优质茶叶基地、百万亩林业基地等10大优势农产品基地。

  同时,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梅园米业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米生产加工;以金泉油脂公司、荆楚源油脂公司为龙头的双低油菜生产加工;以华海纸业公司为龙头的林(业)纸(业)一体化;以地利银花公司为龙头的苎麻纺织生产加工;以中原牧业公司、清河益龙公司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加工”等10条产业链,网罗10万农户。通过经营组织形式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在农村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项目、户户有钱赚”的“四有”良好发展局面,使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大平台、统筹城乡的有效载体。

  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优势企业集中,土地集约性经营。作为南漳,很多地方山高路远,资金有限,投入有限,精力有限,最关键的平台还是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因此,他们决定在现有一个全国重点镇(城关镇)、一个省级重点镇(武镇)和两个省级中心镇(东巩、九集)的基础上,加快县城承载能力建设,加快另两个省级中心镇建设,加快“村中城”建设。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村中城”为卫星城镇的结构体系,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

  发展为先——工业是第一支撑

  “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南漳,‘发展为先’要统领一切工作。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县委书记程宝清在县内反复强调:“而这个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必须是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个发展,必须科学地体现在财政增长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和可持续发展上。”

  那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南漳,如何发展?发展的第一着力点、第一支点在哪里?

  在工业!对此,县委书记程宝清和县长李焕珍均有着深刻的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在工业,工业是国本经济又是民生经济。工业经济的支撑在项目,项目建设的重点在招商。一是培育支柱产业。以龙蟒南漳公司为龙头,兼带中德磷业公司、高隆磷化工公司、鑫源化工公司,做强化工产业;以华新南漳公司为龙头,带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做强建材企业;以三七公司、利美公司为龙头,培育壮大北威公司、宏联公司,做强纺织产业;以华海公司、珍珠液酒业公司为龙头,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强轻工产业;以梅园米业、荆楚源色拉油、金泉油脂公司为龙头,实现工农互动,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以煤矿和水电开发为龙头,做强能源产业。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南漳农副土特产品的优势,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变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独特的经济优势。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引进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项目2—3个,扩大南漳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把经济开发区建设做为聚集大项目、发展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抓住省政府采取财政担保办法支持开发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融资,真正把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举全县之力抓工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工业龙头的扬起,带动县域经济的大跨越,让南漳挤进全省山区县第一方阵之列。力争到2007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县长李焕珍谈起南漳未来五年的发展,满怀信心。

  创新为基———体制是第一动力

  “创新就是‘把有变优’。南漳要挤进全省山区县第一方阵。必须张开创新这个翅膀。”县委书记程宝清和县长李焕珍对南漳未来,心里“一本账”非常清楚:“就是要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形成强大的创新之风。只有创新,敢于突破,不拘旧缚,南漳才有活力,南漳才有希望、才能与时俱进。我们提出的‘十一五’的各项任务目标才能优质高效地创造性地完成。”

  全县大力推行“效能革命”。“我们首先是坚持把握正确用人导向,把‘八荣八耻’列入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干部现实表现好坏作为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倡导以成败论英雄,使全县广大干部精神在状态上,精力在工作中,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工作状态,闻战则喜,因成就而满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绩观和“功不在我成”的价值观;坚持集体领导,强调分工负责制。遇事推诿就是不在状态,不敢于负责就是失职、渎职;要从建设和谐南漳的大局出发,切实优化政治风气和商务环境。不顾大局就是拖后腿,干不成事就是没本事,不和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就是靠不住。”县委书记程宝清介绍。

  县长李焕珍告诉我们:全县还制定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核心的优惠政策,清理整顿收费项目,规范县行政服务中心,在企业和部门之间设立“隔离带”;实行以“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做好农村信用社、国有农场、水利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国有集体企业100%民营化,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南漳毕竟是一个后进的山区县。因此,他们还决定提高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强化创新。如针对乡镇文化站荒漠现象,建立“农村文化科技屋”、开展“百姓讲座”,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富的需求;如针对新农村建设对村级“领头羊”的新要求,实施“明白村官”工程等等。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贡献。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我们完全可以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则比古希腊更为完善。航海古希腊在前,车运楚人在先。古希腊人在理论科学、造船航海、体育竞技、写实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长。可以这么说,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辉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还有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楚国曾经兵伐鲁国,鲁国为了避免战事,奉送楚国100名刺绣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纺织工。楚国接纳了这300名技艺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这300名工匠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楚人兼收并蓄,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楚国的可贵精神。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风,如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绝句,写到秦始皇,其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