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文化
我们都知道炎帝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你知道关于炎帝神农文化是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农耕文化
在炎帝之前的时代,先民们不知耕种,不知米谷是重要的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果腹。是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新语·道基》说,古时"民人食肉饮血",炎帝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周礼·天官·疾医》云:"五谷,麻、黍、稷、麦、豆也。"《风俗通义》载:"神农悉地力种谷疏。"《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谷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苋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云:神农之世,炎帝"作锄耨,以垦草莱,教民种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黄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实,如桃、李、梨、桔、柚、枇等。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的生动史料记载。
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说,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氏制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创造和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猪、狗、羊、鸟、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人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力农耕。《论衡》(东汉·王充着)载述炎帝之世,神农氏"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便是当时畜牧饲养业的写照。
除文献记载外,炎帝神农氏时代的许多遗址遗物也为当时的农耕文明提供了确凿的例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当时的谷壳和蔬菜、瓜籽;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万年仙人洞、圩墩、崧泽、马桥、梅堰遗址,以及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北首岭遗址,都发现了那时的水牛、黄牛头骨。在黄河下游的寿光县城南孙家集镇古城堡遗址,还出土了那时的大量祭奠用的猪、狗骨架等。
炎帝首创的农耕农作,及其后来在中华民族普遍的使用与发展,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
炎帝传奇故事--天堂·狮子狗和谷种
在湘东地区,狮子狗为炎帝盗谷种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相传,炎帝长大以后,看到人们天天上山采野果、打野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苦日子,心中十分难过。他日思夜想,要找到一种能收藏、能种植的可食之物。有一天,他梦见天堂栽着一种称为"稻",籽实叫"谷"的植物,可吃、可藏、可种,这正是炎帝要找的食物。但是天堂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把谷种搞回来呢?炎帝犯了难。
第二天,他发现狮子狗在自己身边转来转去,神情很是不安,像有什么话要说。炎帝便对狮子狗说,你知道我要去天堂找谷种吗?狮子狗叫了两声,点了点头。炎帝又说,你知道天堂在哪里吗?狮子狗又叫了两声,点了点头。炎帝大喜,忙说,你能为我去取回谷种吗?狮子狗没等炎帝说玩,就飞也似地跑出去了。
狮子狗不停地奔跑,跑了一天一夜,终于来到天堂,果然见到一块晒谷坪里,摊着金光闪闪的稻谷。在不远的地方,站着几个凶神恶煞的天神把守着。狮子狗在一旁琢磨着:晒坪的谷子不多,向他们要是不会给的,只有盗。但怎样才能盗到谷种呢?偶然间,它发现旁边有个池塘,于是,就悄悄地下到池塘里洗了个澡,把浑身的毛泡得水淋淋的,然后,冷不防地窜到晒谷坪的谷子上,打了个滚子,把稻谷全都沾在身上,急忙往回跑。狮子狗这一跑,给守谷的天神发现了,天神大吼一声,便穷追不舍。天神赶不上狮子狗,于是急中生智,在狮子狗的前方用手一画,随即变出一条大河。狮子狗慌忙中无路可走,便跳下大河游过去了。
狮子狗回到家中,将身子抖了抖,水珠四溅,就是没有谷子,急得汪汪乱叫。炎帝一看,就知道狮子狗用身子沾回了谷子,但是谷子又给河水冲走了。他细心地在狮子狗身上寻找,终于在高高翘起的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原来狮子狗过河的时候,尾巴翘在水面上,谷粒没有被水冲掉。
炎帝把这几粒谷子播种到地里,长出了稻禾,结出了谷子。经过反复栽培,稻谷越种越多,后来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人们为酬谢狮子狗盗谷种的功劳,所以每当过"尝新节",首先祭祀炎帝,然后给狮子狗一碗新米饭,一块粉蒸肉吃,最后才是自己"尝新"。在给狮子狗吃肉和饭的时候,还要观察,如果狮子狗先吃饭,就是暗示今年的米价高;先吃肉,则暗示今年养猪合算。
传说中的"天堂",今为天堂村,在炎帝陵东南50里处。据传,那里的谷种被狮子狗盗去以后,天神不准那里种稻谷了。炎帝知道以的,就教那里的先民种茶。天堂村出产的茶叶名"天堂茶",品味极佳,清代曾为皇帝御用贡品,其中,"神农剑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炎帝神农工业文化
耒耜等耕播工具的发明创造直接促成了我国手工业的萌芽。手工制陶业、手工缝织业、手工冶炼业、建筑业等工业文明无不源自于炎帝部落。
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最早的冶陶技术是由炎帝神农氏发明的。《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于是将泥土做成刀斧形状,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烧,待泥土烧得透红后停火冷却,制成陶质刀斧,用于锄草垦地。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先民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质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陶业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或黑色彩陶和各种雕塑陶。炎帝时代,已经有了陶质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钵、碗、盆、盘、杯等饮食器具,此外还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储东西用的瓮、罐以及灶与釜连成一体的釜灶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给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也为原始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艺术。
手工缝织业是伴随制陶业产生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上古之民,最初是运用磨制的骨针、骨锥将树叶、树皮或兽皮缝成一块,遮身蔽体,既经不起长期风吹雨打,霜雪侵袭,又极不雅观。后来,炎帝从一群女子采集的长草中发现了柔软的麻,经过不断的摸索,他带领先民将麻织成布做成衣裳。先民们所用的最原始的缝织工具就是骨针、骨梭和陶制纺轮。《路史》说,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说,炎帝神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庄子·盗跖》又云:"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开创纺织、制作衣裳的真实记载。
手工冶炼业和建筑业也都产生于炎帝部落。据《拾遗记·炎帝神农》记载,神农之世,"米锾之铜以为器"。当时的手工冶炼主要是铜的冶炼制造。我国迄今发掘最早的金属冶炼物,是在临潼姜寨发现的一块铜片,经化验,铜占65%,锌占25%,其余为少量的锡、铅、硫、铁等,属含铜、锌较多的黄铜。在山东胶县三里河也发掘出了原始手工铸造小型铜器,如刀、凿等。人类起源之初,为了躲避猛兽和风雨,或住在树上,或居于山洞。到了神农之世,随着农业的兴起,先民才由流动的树居、穴居而改为搭舍、筑室定居,原始建筑业也随之产生。《礼记·礼运篇》说,炎帝之时,断木"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庄子》亦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河姆渡出土的大型"干栏式房屋"遗址及长达十余米的屋柱、榫印房屋构件,即是炎帝时代手工建筑业的实物遗存。
炎帝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工业文化大大地提高了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农耕文化一道,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炎帝神农火文化
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火的应用。天然之火,自然界早已有之,人类初始,又有了人工造火。古籍《世本》载:"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据考古发现,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地层里,就有了大量炭屑,其中还有烧骨,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造火遗迹。到了炎帝神农氏时代,氏族先民不断把火这一早已有之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转化成导民造福之物,在生产、生活中对火有了广泛的应用。上古时代植被丰厚,炎帝放火烧山垦荒,既变荆棘为灰肥,又便于耕种,为开创农耕文明、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故后世称其为"火德王",《左传》亦言:"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炎帝"修火之利","耕而作陶"(《礼记·礼运篇》),"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炎帝用火使古人由生食动植物进入到熟食动植物,推动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
- 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 下一篇:楚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