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嫁习俗

时间:2015-10-29 16:42:2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现代的中国习俗是大概了解的,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婚嫁习俗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是怎样的

  一、洪荒时代的“婚姻”

  原始的性爱

  处在这种游群生活状态下的男女先民们,智能之低下超出现代人的想像,只要身体发育成熟,便会在本能的支配下与群体中的异性发生性交行为,甚至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也完全不受限制。“父”女或母子间的乱伦,在后人眼中视为大逆不道,在当时却是很寻常的现象。

  三人合抱图

  “妇子肆情”解

  “狗国”的传闻

  二、阿哥和阿妹情义深

  婚姻源起性禁忌

  因为智力的提高和感情的丰富等缘故,他们开始自觉地在两性关系间设置起一些限隔,即民俗学家所谓的“性禁忌”。这些两性关系中的禁忌,便是人类婚姻的源头,而禁忌的增多和臻于规范化,又推动着婚姻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先民在两性关系上设置的第一个限制便是对母子性交行为的否定。尽管他们还不知道性交与生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同“父亲”间的血缘关系,但婴儿脱胎于母体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正是由于这种作用,他们最终垒起了母子间的性关系,其后又把这种禁忌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母亲的同辈女子以及她们所有的性配偶身上。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形态——血缘婚,就在此过程中产生了。

  互为夫妻等辈婚

  血缘婚,亦称“族内群婚”、“等辈婚”或“级别婚”,其基本特点是同属一个血缘集团的成员按照辈数来划分婚姻关系。

  在传统的文艺作品里,在民间的称谓习俗中,人们经常喜欢用“哥哥”和“妹妹”来表达情侣间如胶似漆的炽烈情感和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伏羲女娲兄妹配

  一脉相承盘瓠(古)王

  三、普那路亚——原野上的浪漫蒂克

  哥们姐们搭伙婚

  劳动增长了原始人的智慧,先民们终于和在自然本能状态下形成的血缘婚姻告别了,其两性结合的形式进入到族外婚阶段。

  讲得更白一些,就是一群可以是同胞也可以是旁系的“哥儿们”与一群可以是同胞也可以是旁系的“姐儿们”搭伙结婚,所以又叫伙婚。

  这两种讲法,都以物种选择和优生的原则为动因,是符合人类进化规律的。

  先民不知道性行为与受孕之间的联系,所以往往把怀孕的原因归结为妊娠现象发生以前与外部事物的某一次异常接触,例如吞食了什么东西啦,或遇上什么在他们看起来是奇怪的事情啦,等等。所谓触沉木而感孕的传说,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圣人无父”野合婚

  野合婚,就是一种不受环境限制的随意进行的族外两性交媾行为。

  相比之下,孔子父母的结合,是在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姻形态已经确立的时代产生的,只是在动作方式上承袭了原始群婚的遗俗。因此,孔子虽然是“野合而生”,却是有确定的父亲。

  “亲上做亲”交换婚

  交换婚也是伙婚的类型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在一个较大血缘集团分裂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之间,建立对应的或环状的族外群婚关系,即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对应氏族的女子互为群婚配偶,反过来也是一样。

  对于权势者来讲,实行交换婚不仅在于维持所谓高贵血统的纯正,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世代换亲以巩固和拓展政治利益。

  交换婚俗在民间更为盛行,“亲上做亲”的感情取向之外,更着眼于经济利益;对于家境相似的贫寒人家来说,双方交换女儿互为对方的媳妇,彼此都可省掉一笔财礼。在一些较为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这种“姑娘换媳妇”的婚俗迄今还在流传。

  中国古代婚嫁风俗分析

  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

  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

  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

  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壮观。

  三、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二、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

  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推荐阅读:关于赫哲族的结婚习俗

  古代中国婚姻习俗

  折叠成婚的年龄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中国古代婚俗

  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折叠成婚的时间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 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折叠新妇的姿态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折叠青庐中成婚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折叠贺婚与听房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折叠妇女改嫁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推荐阅读:关于塔塔尔族的结婚习俗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简析本命年习俗
  ☑ 2021年适合婚嫁的属相 牛年不适合结婚的生肖
  ☑ 属鼠的人2020年农历二月运势 属鼠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 对繁琐习俗非常反感的生肖女
  ☑ 黄历2020年婚嫁吉日
  ☑ 2020年适合婚嫁的属相 2020年结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