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对联故事
祥安阁网小编我就收集了很多很精彩的对联故事,有兴趣想要了解下的朋友就来看看这下面的资料吧!
精彩对联故事
1、虾子与蛙儿
高则诚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
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
2、三国人物联
相传,几位戏剧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传》里的《祭塔》,塔内点着灯,每个窗孔通明透亮,随口出了一上联: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格(葛)亮;
求对下联。几位戏剧家,互相看了看,一时对不出,因为这副对联,在“对例”中,是属于难对的一类,很不好对。要求下联也要运用一个谐音,把三国时一个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个对联里。过了片刻,另一位戏剧表演家,想起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从而索得下联:
池中洗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这个下联,联想丰富,把李白的名字融入联中。大家听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3、和尚反唇相讥
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14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和尚。他学识渊博,工诗善画,又拜席应真为师,通阴阳术数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封他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让他以通儒书僧的身份去礼部当官,他也谢拒了。燕王命他蓄发,赐给他府宅,让他娶妻,他都没有接受。唯有纂修《永乐大典》他参加了,那是他兴趣所在。他虽不为官,但与官宦们都很熟悉,朝廷权贵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风吹罗汉摇和尚;
这“摇”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
雨打金刚淋大人。
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谐音,指御史“林大人”。
4、对联训子
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
5、朱项两姓
从前,有个地方东西街住着两个大户家族,一户姓朱,一户姓项。家族大,纠纷多,常常想一个压倒一个,互不相让。
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项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本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坐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朱氏家族人看了,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6、花农讽秀才
从前,有个专爱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走上前去摇头晃脑地说了一联: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农民一听,这算什么诗,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偷偷地挤进人群,溜走了。
7、篾匠巧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蔑匠说:“老哥,还是你行!”原来蔑匠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蔑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石匠和蔑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贴切,劳动群众喜闻乐见。
8、巧答考官
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9、巡抚私访
某朝有个秀才,博学多识,只因贫寒,无钱打通考官,屡试不中。无奈,只好到江南游馆,想以教书谋生。
一天夜里,秀才投宿一家客店,与同房一位客人攀谈起来。那位客人说:“先生既来江南游学,必是满腹诗书,鄙人有一联献丑,望予属对。”秀才笑道:“请!”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着窗外明月,念出上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
秀才听了,忽见室内床帐里挂着一幅《春山飞鸟图》,随即对道: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帷中。
客人听了大喜,向店主人要来酒菜,二人饮酒赏月,谈得非常投机,毫无倦意。客人又请秀才出外,散步于星月之下,行至一个小池塘旁边,见池内水平如镜,客人说出一则上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头看见山顶古松,随即对出下联: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来,已不见那位客人;秀才甚为惊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纳闷,忽然来了一位公差,对秀才恭恭敬敬地行个礼,说:“请先生上马,巡按大人有请!”秀才莫名其妙,便糊里糊湖地上了马待见了巡按大人以后,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来是私访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赏识秀才的学问,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学。
10、无火起尘烟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参加预修《永乐大典》。他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聪明、机敏、记性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经常作诗写文章,人们都说他是个小神童。他 7岁那年冬天,他和父亲观赏雪后的景色。大雪过后,天空中升起了太阳,太阳暖洋洋的,把屋顶上的雪都晒化了,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亲指着屋檐出了一句上联让他对: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王汝玉想了想,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是啊,这风吹起的尘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烟吗?父亲听了儿子的答对,又工整又巧妙,心里特别高兴。
11、解放前,湖南湘乡有一所庙宇,庙门破败,菩萨也满身剥落,但求财抽签者仍络绎不绝,有一年正月初一,庙宇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我若有灵 也不至灰土处处堆 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 须知道勤俭般般有 懒惰件件无
12、乾隆年间,京城工部失火,皇上命大司空金简召集民工重新建造,当时京城便流传一句上联:
水部火灾 金司空大兴土木
此联包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很久没人对得出来。有某中书对人说:
除了我老乡纪晓岚,没人可对出此联”。于是他登门请求纪晓岚。纪想了一会,微笑着说“不是很难,只是对出来有妨先生,你看怎么办?”中书急忙说:
无妨无妨,能对出就好纪晓岚于是对道:
南人北相 中书君什么东西
那中书羞愧而去,一时间京城中到处传为笑话。
13、浏阳北乡有位老先生善做对联,有一商人,父母去世后合葬,误将父葬西边,母葬东边,违了旧时规矩,商人便在坟前立二石柱,准备写一对联以求补正,遍请乡中通文墨者,皆曰不能,最后请到这位老先生,老先生笑着说:
试试看随即提笔写道:
生前既不离左右
死后何必分东西
观者无不赞赏。后来,南邦寺死了个老和尚,有人又请老先生写对联,说:
南邦寺死个和尚老先生随手写下:
南邦寺死个和尚
来人大惊:
我讲的是句话,你怎么写上去啦?”老先生笑笑,又挥毫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来人合掌称妙。
14、明翰林学士解缙常用诗文对联作武器,嬉笑怒骂权臣。他身才短小,有位权臣在一次宴会当众取笑他,出一上联让他对:
二猿断木深山中 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稍加思索,立即反击:
一马陷足污泥内 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在座者皆相视而笑。
15、昆山人归元恭,家甚贫,门户破得不能关,桌椅坏得不能用,只好用绳子勉虽捆扎住,某年除夕,作联云: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批:
结绳而治。
16、清朝未年,北京某街住有不少亲王及太监,此辈欺凌居民,又多秽闻丑事。刚好街口有一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两端神像。一天夜里,有人于庙门两侧贴上一联云:
这一街许多笑话
我二老从不作声
见者捧腹。
17、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均尊称为“大人”,自称“卑职”,有人将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联嘲讽:
大人 大人 大大人 大人一品高升 升到三十六天宫 替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 卑职 卑卑职 卑职万分该死 死落十八层地狱 为阎罗老子挖煤
18、有一秀才,平日不是死啃书本就是呤诗不停,一日到野外漫步,恰遇一老农挑一担竹箩去卖,秀才诗兴顿起,高声吟道:
大箩是箩 小箩也是箩 小箩装进大箩里 两箩合一箩
秀才吟罢十分得意,对着农夫吟来吟去。农夫听得厌烦,刚巧有人抬棺材走过,便也对着秀才吟道:
棺才(材)是才 秀才也是才 秀才装进棺才(材)里 两才合一才
秀才听罢大惭而去。
19、唐代有一倪家庄,庄内有一倪员外,生一女儿,甚是聪明,琴棋书画,作诗应对远近闻名,芳龄二八,长的如花似玉,天姿国色。转眼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自然是提亲的很多,一些王孙公子成群结队踏破门槛,但姑娘选来选去,一个都没相中。最后姑娘提出应对招亲,选一位才子作为终身伴侣,便出一上联:
妙人儿倪家少女
此联人儿合为“倪” 字,少女合为 “妙”字,真乃妙趣横生,难度很大,所以一直无人能对上,眼看姑娘年龄越来越大,到了古稀之年,有人竟答出下联:
犟小子孙家强牛
强牛合为“犟”字,小子合为“孙 ”字,联是对上了,也很工整,但一搭问,答下联的竟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因年龄悬殊过大,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因聪明误了一生,落了个终身遗憾。
20、传说秦桧转世时是一个巨龟,被岳飞转世前的大鹏鸟伤害一目,故转世后是一只眼。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到了大比之年,便进京赴考,不料在进入考场时被考官看到他是个独眼龙,从心目中瞧不起,于是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言道:
看你这五官不全,怎能参加科选,这样吧,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如对的好,便可让你参加科选 秦桧点头同意。考官随口吟一上联:
独眼不登龙虎榜 只见秦桧不慌不忙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应对的如此工整,考官只得让他进入考场,参加应试。果然名列榜首,中得状元。后来得皇上宠幸,便当了宰相。树大自直,官大自奸,随着官位的升迁,野心也越来越大,便成为谋害忠良的奸臣,受世人唾骂,此是后话。
21、过去,某一村庄,有一位土财主,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杖着有钱有势,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那年他五十四岁,看上了一家农户女儿,芳龄一十六岁,杖着自己财大气粗,强行娶农户女儿做妾,在结婚那天,有人送去一付对联,上联:
二八素装强红裹 下联:
六九乌鸦霸麻雀 土财主看罢,气昏了过去。
22、明朝年间,有个村庄叫宋家庄,一对夫妻无儿无女,年过五旬,夫人怀孕,生下一女,为了成人,起名叫丑子。夫妻俩,老来得喜,爱如掌上明珠。宋丑子,名丑人不丑,转眼间已过二八,出息的聪明伶俐,人不但长的出众,还是当地的才女。老夫妻年近七旬,为老有所养,决定招一上门女婿。一日,有一少年路过,见到姑娘,便萌生爱慕之情,不知不觉多看了几眼。姑娘并不害臊,看少年眉清目秀,年龄相当,便上前搭话,随口出了个上联:
绿方巾,蓝方巾,看上去南北不分少年随口吟道:
红绣鞋,黄绣鞋,走起来东西摇晃姑娘又出第二联:
大门外进来只黑白花猫少年吟道:
小院里卧着条灰黄大狗姑娘接着又出第三联:
红白高照,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少年又吟道:
绿帘低垂,喜喜欢欢,共度春夏秋冬三对下来,姑娘甚是满意,立即禀明父母,老人见后也很满意,于是择日给小两口办了喜事。
23、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亭榭长栏,巍峨壮观,湖光山色,绿树红花,风景优美怡人。大观楼有一副对联,全联共有一百八十个字,为清人孙髯所撰。文辞意境极好,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空间上着笔,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下联从时间上落墨,吊古抒怀,寄托着不胜感慨之情。对于这幅长联,游人多有诗词吟咏赞叹。这幅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是陕西三原人,一生怀才不遇,晚年流落昆明。一天,孙髯到大观楼游览,遇到一些文人雅士正在饮酒作乐,吟诗写文,为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众人看他如此举动,便用嘲讽的口气说:“你有本事就来写吧,何必如此。”孙髯一听,心潮起伏,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众人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惊倒。后来,昆明文人陆树堂把这副长联镌刻为联匾,悬挂在大观楼正面临水的大门上,以供观赏。
24、游湖得妙联
王尔烈小时候因为家中很贫穷,念完四年书就到千山龙泉寺去干活,可是他一有空儿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有一天,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
船划到大安寺时,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下联随口而出: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25、戒鸦片联
鸦片烟输入中国后,鸦片烟馆遍及城乡,吸毒者日益增多,腐败的清政府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不顾民族的危亡,对此蔓延全国的毒品,却熟视无睹,他们口头上喊“禁烟”,只不过是玩弄贼喊捉贼的把戏而已。结果是:禁者禁,贩者贩,吸者吸,当官的带头吸,老百姓跟着吸,富的吸穷,穷的吸死。凡是吸鸦片烟的人,人人骨瘦如柴,精神颓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东亚病夫”的耻称,就是由此而来。为了劝告吸毒者戒烟,有人在鸦片烟馆门前贴上了一副发人深省的对联:
因火成烟,若不撇除真是苦;
舍官作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对联的作者语重心长,用心良苦,为了民族的存亡,唤醒人民大众抵制鸦片的输入,告诫吸毒者可悲的下场,创作了这副生动形象的对联。对联以“烟馆”二字冠首,又以“苦人”二字结尾,“若”与“苦”只有一撇之分,“入”与“人”在回返之别,字字入扣,毫不含糊,机智巧慧,实为一副不可多得的妙联。
26、压倒三江
传说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出了麻烦。应试的举子们都是当地名士,一连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们“考”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上又命王尔烈前去。举子们听说王尔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说:“北方人出题,顶不错出个‘学而时习之’。”王尔烈听说,也不介意。按规定要连考三场,王尔烈的三个考题都是以“学而时习之”之题作文章,并要求不得重复。这可把举子们难坏了。有的不服气,说:“我们是不做这等文章的。”在王尔烈的住处贴了半副对联: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尔烈回来,挥笔写了下联,也贴在门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接着,他把自己以“学而时习之”之题所做的三篇文章贴出来。众人一看,风采各异,气象万千,不由得对王尔烈大加赞叹。有个学子请王尔烈写幅字,王尔烈写道: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27、叔嫂斗才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这人从小就聪慧过人,童年时吟诗作联的名气在乡里是很有名的。他的家里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作对联,求得长进。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对宋湘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一听嫂子的话,知道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于是就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只见他的脸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下联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使得嫂子无可挑剔,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28、少年于谦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芥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29、雅俗成趣
古时候,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经常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一天,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挑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逼着樵夫对出一个下联来。那农民平时颇有点才华,现在被逼得没办法,想了想,随口说道:
老爷吃饭不吃屎,饭进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幽默辛辣的艺术效果。推荐阅读:有关对联的小故事
30、为何演戏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
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推荐阅读:中华对联故事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经典好听对联故事
☑ 经典对联故事集锦
☑ 经典对联故事精选
☑ 经典的民间对联故事
☑ 好听的民间对联故事
☑ 民间对联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