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的小故事
很多的对联背后都有其专属的小故事,现在祥安阁网小编就收集了这些小故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这有关对联的小故事的资料吧!
有关对联的小故事
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着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么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
善哉!善哉!
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
徐文长名渭(一五二--一五九三年),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土、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明代书画所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杭州知府听说后,找到徐文长,表示要和他对对。这一天,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
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祝枝山巧对三秀才
祝枝山(一四六一--一五六七年)名允明,因生枝指,故自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有一次,祝枝山到杭州游玩。当地文人争相请他赴宴、题诗、作画。在这些文人中,有三个秀才,由于“文人相轻”,对祝枝山的才学不服气,趁此机会,要和他一较高低。三秀才言明,要和他对对,祝枝山欣然同意。
秀才甲,出了个同韵对:
屋北(1)鹿独宿;
这上联五个字皆同韵,以为这一招,可以难倒祝枝山了,谁知祝枝山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便对出了巧妙的下联:
溪西鸡齐啼。
秀才乙,见势不好,立即吟出,早已准备好的第二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上联既用了“童子”、“桐子”、“不落”、“不乐”的谐音,又用了顶真格,祝枝山思索片刻,便答出了符合要求的下联: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秀才丙,见两联都难不倒祝枝山,便走上前去,念出了自认为看家的第三个上联:
大丈夫半截人身;
这个上联,颇费心思,利用“大丈夫”,三个字形的下一半,均是“人”的特点撰成,有一定的难度。祝枝山果然一时对不出来。三个秀才,以为这下子,难倒祝枝山了,胜券在握,准备扬长而去。祝枝山忽然想起对对开始,互通姓名时,有一个秀才,自称姓“朱”,他灵机一动,当即对出了下联:
朱先生三个牛头。
下联“朱先生”,三个字的字形的上一半,均是“牛”字头,不仅符合上联的要求,同时,还挖苦三个秀才,不过是“牛头”,蠢得可以。从此,祝枝山名声,在苏杭一带,更加响亮了。注:(1)北:按苏、杭一带读音,北读bu与屋、鹿、独、宿同韵。
林则徐“愿闻己过”
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史时,给自己的大堂书了一副对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上联号召人们揭发贪官污吏,他将主持正义,大胆处理;下联鼓励人们给自己多提意见,他将虚心接受,坚决改正。
后来,林则徐又升任两广总督,于1840年挺身而出,坚决查禁鸦片,并给自己的府衙又亲笔写了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激励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凌初幼年巧对
凌濛初小时候天资颖慧,可是家境贫寒,进不了学堂,只好在学堂外偷听。
一天,大雪刚过,凌濛初又去学堂偷听。先生正在教学生对对联,先生念道:
雪压竹竿头着地
学生们一个个都对不上来。
凌濛初在外面不由得脱口而出:
风吹荷叶背朝天
先生一听,十分高兴,便又出了一个上联来考他:
弟子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时,恰巧一个瞎子算命先生走过去,凌濛初眼睛一亮,对道:
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先生暗暗吃惊,连声喊道:“妙!妙!妙!”
凌濛初大着胆子说:“先生,我出个对联给您对对,可以吗?”
先生点点头。凌濛初念道:
六和塔七层,四圆八方;
先生一听,一时间也对不出来,只好举起手摇了摇。不料凌濛初惊喜地叫了起来:“先生对出来了!您对的是‘一只手五指,三长两短’。”先生叹了口气,说:
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
凌濛初飞快地答道:
眼珠子,鼻孔子,诸子反在孔子上。
先生“腾”地站起来,拍案叫道:“奇才,奇才,真是个奇个。小时候出口不凡,长大必成大器。”于是,他收凌濛初为义子,让凌濛初免费上学。
王维对对联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维在门外敲门,过了半天,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
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
王维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一口答应,并且催促姑娘抓紧时间出题。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
王维一听,这个上联字字都是宝盖头,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
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见他不做声,就说;“堂堂一位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么进京赶考啊?”说着进去把门关上了。
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黑夜中不认识路,又是在荒郊野外,这可怎么办啊?王维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
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
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感悟
这副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上联和下联分别由同一部首的汉字组成,而且对联完全根据彼情彼景而出,读起来就像是这位少女和王维在款款对话:“先生您看,这个空空的茅屋里就住我一人,荒郊野外,让我怎么方便留宿宾客您呢?”“姑娘呀,我走了千里迢迢的路程,在这茫茫迷途中恰恰遇到了你,这真是你我的缘分,请你不要再推托我了吧!”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经典好听对联故事
☑ 经典对联故事集锦
☑ 经典对联故事精选
☑ 经典的民间对联故事
☑ 好听的民间对联故事
☑ 民间对联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