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故事

时间:2015-03-16 14:05:46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中国是一个历史长久的文明古国,所以这上千年的历史里,流传了很多关于对联的一些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参考看下这对联与故事的资料吧!

对联与故事

对联与故事

  对联趣事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丁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随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随后,解缙举杯祝酒道:“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康熙私访对联村

  你听说过对联村吗?听说那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对对子耶!真的假的?咱们的康熙都不信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他决定微服私访一番……

  康熙皇帝听说有个“对联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对对子,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一探究竟。

  对联村在通州东南,四面环水,需摆渡才能到达。摆渡的是位中年妇女,登舟站稳,康熙问:“这位大嫂,请问你是哪里人氏?”

  “回禀客官,村妇祖居对联村。”船妇一边摇橹一边回答。

  远处,木塔的倒影映在水里,康熙说:“既然是对联村,想必善对,刚好我这里有一联,愿对否?”

  船妇说:“客官请。”

  康熙说:“一塔巍峨,七层四面八方。”

  船妇伸手摇了摇,复又笑了笑,一声不响地摇她的橹。

  康熙不解:“嗯,不能对?”

  船妇又摇了摇手:“嗯?客官,村妇已经对出来了呀!”

  “可不是,‘只手轻摇,五指三长两短’,这不就对了嘛。”康熙猛省之余,心里一沉,暗暗提醒自己:对联村十分了得,上岸后须多听多看多问多留心,免得丢面子。

  上了岸,村口有几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在路口结伴玩耍,康熙上前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其中一位大一点的孩子回答说:“我们是‘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横批为:‘先斩后奏’。”

  康熙大感惊骇:“哇,出口就是对联呀!了不起!你叫什么名字?”

  “田地长!”

  “谁教的?”

  “爹爹、妈妈、爷爷、奶奶。”

  “爹妈干什么的?”

  “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

  “什么意思?”

  “爹爹卖豆腐,妈妈磨豆腐。”

  “爷爷奶奶是干什么的呢?”

  “玉甑(zènɡ)蒸开

  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

  “好!”康熙差点叫起来,“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田地长笑笑,说:“嘿!爷爷乃酿酒师傅,奶奶是弹棉花高手。”

  康熙又说:“‘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还要‘先斩后奏’,又是所指何事?”

  “我大叔是贩粮食的,在街面上用升、斗给人家量苞米、赤豆的时候,总是‘一——二’地喊着,这会儿我正‘一——二’地学着腔调呢,这叫‘站街头数一数二’,我二叔是个搭茅草棚盖屋顶的工匠,常给人家搭棚盖屋,我二弟常去当帮工,这会儿学着在搭棚盖顶儿,当然就是‘盖地遮天’喽!这个‘先斩后奏’嘛,喏,今天我家杀鸡待客凑满六道菜,我小弟这就去买佐料,自然是‘先斩后奏(凑)’喽!”

  “哈,对联村果然名不虚传啊!”康熙笑出声来,“村里像你这样的孩子多吗?”

  田地长脱口说:“天生一人又一人,三四五六七八人;加减乘除加乘加,不多不少一百人。”

  这是数学顺口溜,方法上采用“加、减、乘、除”中的“加”和“乘”,次序上先加后乘再加,一加一等于二,三乘四等于十二,五乘六等于三十,七乘八等于五十六,然后将这加好了乘好了的几个数字再加起来,二加十二加三十加五十六,正好等于“一百人”。真可谓是寓巧于拙,大拙大巧!

  康熙大喜,说:“这么着吧,大年三十晚上仍在此地,到时我再出对子,如果你能对出来,我就资助你们入学念书,只要用功,推荐去京城考状元,如何?”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么定了。”田地长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康熙命人提着灯笼,依约在老地方会面,出联说:“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

  村口大树杈里悬着一面鼓,那年又是年内立的春,田地长举起棒槌擂起鼓,就此接对说:“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

  康熙龙颜大悦,他没有食言,果真让田地长等孩子进了县学,若干年后,殿试时还真的点了田地长为状元,而且沾对联村的光,通州城此后还出了不少进士、举人。

  洪秀全“摇动星斗”

  传说洪秀全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明亮的繁星倒映在池塘里,波光翻滚,满池生辉。洪秀全遂口吟一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鳞阁力挽三代乾坤

  上联据事写景,以景述情,构思奇特,气魄雄伟;下联直抒胸怀,言明志向,映衬上联,深化用意。

  后母书联谏三子

  明代,有个文人将前妻遗下的三个儿子锁在书房读书,但儿子们都挖墙钻洞出来,各与自己的妻子嬉笑玩耍。后母看见了,就写了一副对联: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能报君亲。

  三个儿子看见了对联,羞愧感悟,发愤读书,后来终于成了大才。

  纪晓岚三联招四贤

  纪昀为修《四库全书》缺乏得力助手,便到江南寻访。得知浙东桐庐富春山中有四位有名的才子,纪昀就去寻找。路上,见山腰有座凉亭,便进去歇脚。他踏进亭内一看,只见中间石桌上摆满酒菜,四张石凳上端坐四个文人模样的人。纪昀一旁坐下,静静观察四人。一会儿夕阳西下,橙山辉水,微风中吹来片片柳絮,飘荡飞扬。纪昀顿感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乃口占一绝:

  富春山上起微风,柳絮飞来片片红。

  桃花开满章台畔,夕阳又照小亭东。

  在座四人听到此诗,不禁对纪昀肃然起敬。他们一起站起,邀纪昀入席叙谈。纪昀见四人气度不凡。说不定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便入了席,将自己的真名实姓和下江南访贤的来意都告诉了他们。那四人闻言一惊,原来他们四人正是纪昀要找的四个秀才。

  高秀才拱手道:“久闻大人才华横溢,在下有一上联,请大人续对。”说罢吟出上联:

  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

  纪昀沉思片刻,即对道:

  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

  高秀才连连点头说:“果然妙对。”周秀才说:“晚生也有一联请先生赐教。”便念道:

  龟浮水面分开绿

  纪昀应声对道:

  鹤立松梢点破青

  刚才还是大晴天,这时忽然下起雨来,雨点落在凉亭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施秀才站起身来,以雨景作一上联:

  春雨连绵,檐前如奏九霄音,丁丁当当,惊回幽闺淑女梦,梦不成,夫戍边关;

  纪昀见他以雨为题,又暗指夫妻分离忧怨苦愁之情,题意丝丝入扣。于是手捋长须,抬头望天,只见此时山雨渐停,天上乌云渐散,他灵机一动,立即朗声吟道:

  彩云缥缈,空中似放五毫光,往往来来,动起京都游子思,思无穷,友留故里。

  此联在结构上与上联对仗天衣无缝,又暗示从京都来的“游子”求贤若渴,朋友尚留在故乡不肯出山,暗含责备的意思。

  四个秀才见纪昀对答如流,又谦恭有礼,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第二天便跟着纪昀上京编书去了。

  嫁女巧对上花轿

  从前,有个财主叫陈家颜,请了当地最好的先生贾席珍来教他的儿子读书。有一天,陈家颜准备了几样好菜,与贾先生在院中对饮,二人性格相投,说说笑笑十分快活。说着,说着,陈家颜出了个对子让贾先生对:

  贾席珍失去宝贝珍珠,方为西席;

  “西席”是客人的意思。贾先生用筷子夹住陈家颜的耳朵笑着对道:

  陈家颜割落耳朵颜面,才是东家。

  “东家”是主人的意思。一联对完,二人同时举杯哈哈大笑。

  不久,陈家颜的女儿出嫁。当地风俗,迎亲之时要写起轿联,男方写上联,女家对下联,女方若不能对就很丢脸面。那一天,男方送来的上联是:

  取女成娶,娶取淑女;

  陈家颜一看上联傻了眼,只得来请贾先生帮忙。贾先生一笑,提笔便对出下联:

  生男为甥,甥生才男。

  此联一出,皆大欢喜,一声“起轿”,男方吹吹打打抬着新娘走了。

  江陵神童张居正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原来的名字叫白圭。张白圭两岁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被夸为“江陵神童”。

  张白圭勤奋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荆州府的考试。去考场的路上,监考官想考考张白圭,便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白圭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

  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

  李士翱一听,点了一下头,打着官腔说道:“小学生出言不凡,且待考场上见。”

  到开卷的时候,张白圭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

  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寻访到了张白圭,并出了一联叫张白圭应对: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白圭随口应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推荐阅读:对联的故事

  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推荐阅读:古代经典对联故事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经典好听对联故事
  ☑ 经典对联故事集锦
  ☑ 经典对联故事精选
  ☑ 经典的民间对联故事
  ☑ 好听的民间对联故事
  ☑ 民间对联故事有哪些